爸爸的祭日
文/殊月儿
都说杨公祭月月有,当怕七月初一和七月二十九。说这天出生的人命不好。我的爸爸当时的出生是七月初一。周围人都憋着不敢随便说话,可我爸爸慢慢的长成了一窝鸡里的一只金凤凰:温文尔雅白白嫩嫩,外号小大姐,全村男女老少无一人不喜欢这只凤凰,不仅长得好脾气好更重要的是既聪明又勤奋,新中国成立前后村里第一个考上县城最好的高中泗阳中学。琴棋书法,样样拿得出手炫耀,作词作曲发表文章,那个二泉映月拉的几乎就像是他的原创。在没有电脑打印的年代,工作单位的各种上墙规章制度都由他用毛笔书写。字如其人,一看就知道这字是出自规规矩矩的儒雅随和人之手。直到现在在我心目中没有感觉谁的字比我爸爸的字漂亮,无论楷书行草没比得上的。周围十里八村家家遇红白喜事都来请他去执笔写写画画,对联从不去找书查抄,全是按客观事实即兴发挥。这足能体现出他的知识储量,可以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的。十里八村的人都疑惑这老徐家穷的全村数一数二怎么会养出这么个凤凰?还是外婆独具慧眼不顾及与老徐家贫富巨大差距,把聪明漂亮刚柔并济的女儿托人帮忙许配给这只凤凰,这突然让老徐家经济和社会地位方方面面有了天翻地覆的扭转。随后还帮其弟-我的二叔去看对象,人家说老大长这样老二差不了哪里去,就准了这门亲事,到了二叔娶回二婶的当天晚上,兄弟俩就被二婶痛骂了,从那时起二婶无论遇到啥屁大点的困难都找这大伯子无条件解决。记得老爸最后那件事中,二婶哭的很凄惨,说是被爸爸骗来徐家的。
非常思念我小时候的生活,思恋爸爸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在家后的路上就摇自行车的铃铛,我一听铃铛响就嗲嗲的喊着大大,大大往家后路上迎去,爸爸就把我抱坐在自行车的大杠上。邻居们都知道我在爸爸面前声音是会改变的。下了自行车第一件事就是把早已准备好的最好的板凳搬在厨房的门旁让爸爸坐下,然后立即坐到他的腿上看着妈妈做晚饭。
思恋只要我做错事被妈妈打骂时立即就被爸爸抱起往车上一放,带上我去上班。妈妈在后面骂着:娇一气看有什么好处!到了班上总会听到有人说今天中午大伙赶紧去食堂吃,这娇宝又被带来了。爸爸是财政所长,食堂的厨师很有眼色,他知道爸爸的几个孩子中我最受宠,每次见到我就赶紧去买鱼买肉。
思恋从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到出嫁时,每年寒暑假都会穿到爸爸为我亲手选料自己裁剪缝纫的新衣服,在同学面前我总是穿的那么自信,婚后我也会很自豪的告诉周围人,这结婚时的呢大衣是我爸亲自做的。
思恋爸爸为我送去高中读书的情景,送我去上大学的情景,送我出嫁的情景……
我的爸爸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人做事,退休后还用了三年时间与同行编出了县财经县志,由他一个人矫正结束。然后又用了三年时间拾起徐氏家谱,担任总编辑,图片序言全由自己执笔编写。
一场新冠肺炎带走了我八十多岁的老爸,让我精神和身体痛苦到不得不去住院才得以稍微恢复,最嫉妒我与父亲情感的二哥也看着我伤心而心疼我时时怕我哭坏了身体。在走之前的半年里,我看到他一辈子唯一的一次哭泣,原因是他最爱的孩子-我没有过上他认为应该有的样子。
也不知道爸爸现在在哪里了。想告诉爸妈,我们家两代人目前已经有九个大博士了,还有硕士学士和高中生正在努力的路上。还有一件事一直不懂,听说爸爸从出生一辈子没有开口喊过父母一声爸爸妈妈。奇怪!
2025年8月23日(农历7月初一)
殊月儿,江苏宿迁人,中学高级教师。喜爱用文字记录生活。有作品散见多种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平台。
《爸爸的祭日》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回忆性散文,作者以真挚饱满的情感,追思了父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因情真意切而动人心弦,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欲扬先抑,反差塑造人物。文章开头便引用了“七月初一出生命不好”的民间说法,为父亲的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是一种“抑”。但笔锋随即一转,父亲却“长成了一窝鸡里的一只金凤凰”,通过“温文尔雅”、“聪明勤奋”、考上最好的中学、多才多艺等大量事实,层层“扬”起,彻底打破了命运的迷信。这种强烈的反差手法,极大地突出了父亲人格与才华的出类拔萃,使这位“凤凰”般的父亲形象从一开始就立住了,深入人心。
二、 细节传神,于细微处见深情。本文最大的魅力源于那些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父亲下班摇响的自行车铃铛、“我”嗲声喊出的“大大”、搬小板凳等爸爸吃饭、一做错事就被爸爸“捞”去上班、食堂师傅特意加菜……这些细微琐事,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将父亲对“我”深沉而宠溺的爱描绘得淋漓尽致。而父亲为“我”亲手缝制衣服的细节,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出嫁,更是将一位父亲细腻温柔的心和无言的爱表达得无比具体感人。正是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思念变得可触可感,让父女深情有了坚实的依托。
三、 结构圆融,首尾呼应见巧思。文章的结构安排自然流畅,颇具巧思。以“七月初一”的命运预言开篇,以父亲辉煌的人生成就作为回应,最后在结尾处,又以“那个七月初一降生的孩子,用一生证明了:命运在自己手中,不在生辰八字里”点题收束,形成了完美的首尾呼应,升华了主题。从父亲的出生、成才、成家,到对“我”的抚育,再到他退休后的贡献,直至生命终结,文章以时间为暗线,完整勾勒出父亲的一生,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
四、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动人。全文语言通俗口语化,如拉家常般娓娓道来,甚至带着一些方言词汇(如“大大”),但正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质朴,反而呈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真实感和冲击力。无论是写父亲的才华,还是写二婶的“哭诉”,或是写自己“嫉妒我与父亲情感的二哥”,笔调都平和而诚恳。最真挚的情感往往无需修饰,文章通篇流淌着的深切思念与自豪,足以穿透文字,直抵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总而言之,《爸爸的祭日》是一篇以真情取胜的佳作。它通过反差、细节与呼应等手法,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形象,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完成了对一段厚重父女情的深情回望,以及对一个认真、坚韧、有才情的生命的最诚挚的礼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