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宇涛
汉武帝刘彻登基次年(公元前138年),便下诏在槐里县茂乡(今陕西兴平)动工修建寿陵,这座后来被称为“茂陵”的陵墓,耗时53年才宣告完工,成为西汉帝陵中修建时间最长、规模最宏大的一座。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当时朝廷每年从全国赋税中抽取三分之一用于茂陵营建,累计投入的人力物力难以计数。
负责工程督建的首位官员是少府韦贤,他创造性地采用“因山为陵”与“平地起冢”相结合的形制——以渭北高原的九嵕山为天然屏障,在塬上夯筑高达46.5米的封土堆,形似覆斗,底部边长约240米,体量相当于秦始皇陵的三分之二。《兴平县志》卷三“陵墓志”特别记载,封土夯筑时采用“甃石为基,聚沙为城”的技法,每一层黄土都要经桐油拌合,再以铁夯反复捶打,直至“坚如磐石,锥插不入”。
茂陵地宫的奢华程度,在史料与民间传说中均有惊人记载。《后汉书·礼仪志》注引《汉旧仪》称,武帝入葬时,地宫内“金银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更令人称奇的是,由于多年不断添葬,到武帝驾崩时,地宫已“不复容物”,部分随葬品只能堆放在墓道两侧。
兴平民间流传着“金雁腾空”的传说:地宫深处藏有一只纯金打造的飞雁,雁身镶嵌宝石,羽翼能随风转动。东汉末年董卓盗掘茂陵时,曾见此雁从墓中飞出,盘旋空中后向南飞去。三百年后,南方官吏在广州城郊捕获一只金雁,见其足上刻有“汉家铸造”字样,方知是茂陵之物。这一传说虽无实证,却从侧面反映出茂陵随葬品的工艺水准。
考古发现也印证了史料记载。1981年茂陵东侧陪葬坑出土的鎏金铜马,高62厘米,长76厘米,通体鎏金,马鞍饰有错金云纹,其工艺之精湛令现代专家叹服。而《兴平县志》中记载的“武帝玉箱”,传说能保尸体不腐,唐代仍有盗墓者见过此物,后流入民间不知所踪。
为彰显皇陵气派,汉武帝在茂陵周边设立“茂陵县”,并多次下诏迁徙天下富豪、官吏、文人至此。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一次就迁徙郡国豪杰10万户到茂陵邑,使得这座原本荒凉的高原小镇迅速成为人口达27万的繁华都市。
当时的迁徙政策十分严格,凡家产在300万钱以上者,几乎都在迁徙之列。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史学家司马迁、大侠郭解都曾被迁入茂陵邑。民间传说郭解不愿迁徙,求助大将军卫青说情,汉武帝却说:“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最终仍强令其迁居。茂陵邑由此成为人才荟萃之地,形成独特的“陵邑文化”,《兴平县志》载其“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冠盖相望”。
关于茂陵选址,民间有“龙脉聚气”之说。相传汉武帝曾亲自踏访渭北诸地,见茂乡一带地势高敞,南望秦岭,北临泾渭,符合“背山面水”的风水要义。更奇特的是,此地有九条土塬蜿蜒汇聚,形如九龙朝宗,被相士称为“九龙聚首之地”。
《兴平县志》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当年选址时,曾在茂乡发现一株千年古柏,树身有天然形成的“汉”字纹路,汉武帝认为这是天授吉兆,遂定此地。后世风水家分析,茂陵所在的咸阳原处于关中平原腹地,地势高亢干燥,可避水患,且土质坚硬,适合大规模夯筑,确是理想的陵寝之地。
五、修建中的奇闻异事
漫长的修建过程中,留下了不少离奇传说。兴平民间“石人显灵”的故事流传甚广:据说茂陵神道两侧的石人雕像,夜间会化作金甲卫士巡逻,曾有盗墓者试图潜入,被石人擒获,次日发现其被捆于碑柱之上。当地至今仍有“石人睁眼,小鬼难逃”的俗语。
《三辅黄图》记载了一则工程趣闻:修建地宫排水系统时,工匠们发现地下有暗河涌动,屡堵不止。后来采用“陶管接龙”之法,用数万节特制陶管铺设成网状排水道,将水引入渭河,才解决了积水难题。1975年考古钻探时,确实在茂陵封土下发现了密集的陶制排水管道,与史料记载吻合。
还有传说称,武帝晚年曾命人在陵中埋下“长生灯”,以人鱼膏为燃料,希望死后仍能照亮幽冥。这盏灯是否真的存在已无从考证,但《史记》中确有秦始皇陵“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的记载,或许是后世附会于茂陵之上。
茂陵周边分布着十余座陪葬墓,包括卫青、霍去病、霍光等名臣的陵墓,其中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石雕群堪称国宝。民间传说霍去病墓形似祁连山,是汉武帝为表彰其河西战功特意下令仿照的,墓前的石兽皆取材于西域异兽,由西域工匠参与雕刻。
《兴平县志》记载,霍光墓中曾出土“金缕玉衣”,但这一说法与考古发现不符——1974年霍光墓发掘时,并未发现玉衣,却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漆器。专家推测,可能是东汉盗墓者已将玉衣盗走。而卫青墓前的石像生,民间称为“石麒麟”,传说能镇宅辟邪,当地至今仍有百姓前去祭拜的习俗。
最神秘的当属李夫人墓,因其封土形似磨盘,被当地人称为“磨子陵”。相传李夫人临终前要求以皇后礼陪葬,汉武帝虽未立其为后,却破例将其墓冢修得比其他妃嫔高大。《汉书·外戚传》记载,武帝死后,霍光“缘上雅意”,追尊李夫人为孝武皇后,使其得以配享茂陵,这在西汉帝陵中是极为罕见的。
茂陵自建成后,便设有专职守陵官员和卫队。《后汉书·百官志》记载,西汉设“陵令”一人,秩六百石,负责陵墓守卫与祭祀,手下有卫士百人。东汉时仍沿袭此制,直至魏晋时期才逐渐荒废。
历史上茂陵曾多次被盗,最严重的当属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后汉书·董卓传》载,董卓“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茂陵也未能幸免。民间传说吕布进入地宫后,发现汉武帝尸体完好如生,怒而鞭尸,还盗走了墓中大量金银。
唐代黄巢起义时,茂陵再次遭劫,《新唐书·黄巢传》称起义军“发掘诸陵,取其宝货”。但据《兴平县志》记载,由于茂陵封土坚固,地宫深邃,盗墓者始终未能完全打开,大部分随葬品仍留存地下。这也为后世留下了无限遐想,至今仍有人猜测,陵中可能藏有《史记》原稿、汉武帝生前佩戴的“汉武玉印”等稀世珍宝。
茂陵的修建,不仅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更是西汉盛世的缩影。从史料记载到民间传说,从考古发现到风水解读,这座帝王陵墓承载着太多历史记忆,其背后的轶事趣闻,至今仍在兴平大地上代代相传,为这座千年古陵增添了无尽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