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寺又称十方普觉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卧佛寺路北京植物园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寺内铜铸卧佛是中国现存较大的一座。
卧佛寺受作为名寺受到认可,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
其一是特殊的布局。十方普觉寺沿袭唐、宋时代的伽蓝七堂制度。伽蓝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伽蓝七堂”制的布局同我国传统四合院布局几乎一致,从此成为我国佛寺建筑的固有标准。
禅宗伽蓝七堂,其一须具有佛殿;其二为法堂,又称为说法堂。相当于讲堂,一般位于佛殿后方;其三为僧堂,或作禅堂、云堂、选佛场。是僧众坐禅或起居之所,中央安置文殊菩萨像;其四为库房,又称作“库院”,为调配食物之所。其五为“山门”又称作“三门”。即具有三扇门之楼门,表示空、无相、无愿等三解脱门;其六为西净,又称作“东司净房”,指厕所;最后一堂即浴室,又称作温室,为温浴之室。其中以僧堂、西净、浴室为禁语之所,故总称“三默堂”。卧佛寺完全具备这些建筑。
但一般寺院这些建筑大都成中轴线对称排列。卧佛寺却在山门左右,以回廊配所向东西再折而向北,直到最后面又折而东西回到卧佛殿左右,形成封闭的院落。这一周的廊房,东西十九间(包括山门殿后区),南北四十间(连配殿)形成一个方形。
十方普觉寺坐北朝南,分中、东、西三路,中路围成廊院,东西路各建若干院落,中路与东西路间隔有南北巷道。中路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经楼等建筑。楼后傍依山岗,由石级登上山顶,建有亭台,可俯览全寺。东路院原为寺憎起居处所,从前向后依次是大斋堂、大禅堂、霁月轩和清凉馆,均为四合院形式院落。最后有供奉寺内开山祖师的祖师院。西路院原为皇帝避暑行乐兼理政事的三座行宫院。
其二,十方觉寺之所以被称为卧佛寺,是因为佛殿中供俸的佛像为大“卧”佛。
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兜率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后来在兜率寺的旧址上多次扩建,元英宗继位,改名“昭孝寺”。元至治元年(1321年),大昭孝寺修缮,并铸造铜卧佛像。随着朝代更迭、寺名不断变更,明正统八年(1443年)重建后改称明正统八年(1443年)重建后改称“寿安禅林”。明正统八年、成化十八年(1482年)改名“永安寺”。清雅正十二年,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改名“十方普觉寺”。因寺内供拳有巨型卧佛,也被俗称为卧佛寺,也被俗称为卧佛寺。
铜卧佛长5.3米,高16米,重约54吨,头西面南,右手曲肱托首,左手平舒放于腿上,铸造浑朴精致,体态自如,充分显示了佛教艺术中的净化肃穆的风格,表现了元代的冶铸技术,为中国现存较大的一座铜卧佛。
卧佛殿位于三世佛殿后,面阔三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单据歇山顶,门额悬有“性月恒明”木匾,两侧楹联书“发菩提心印诸法如意,现寿者相度一切众生”,均为慈禧太后手书。殿内后檐悬有乾隆帝御笔“得大自在”匾。殿内正中存有中国现存较大的铜卧佛一座。铜卧佛身后环立着十二圆觉菩萨。
十方普觉寺原来还有3棵古娑罗树,两棵在天王殿前,现已无存。还有一棵在三世佛殿前,在民国三十七年(1949年)5月4日被大风吹折断。现存的一棵是1954年补种的,但实际是和娑罗树近似的一种七叶树,并不是印度产的真正娑罗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