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别名大佛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东门里街,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康熙于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是中国国内保存时代早、规模大而又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隆兴寺没有山门,前面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绕过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筑天王殿。建筑采用单檐歇山、七檀中柱式;中有圆拱形大门,门上部横嵌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兼有山门作用。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
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赵匡胤征河东后驻跸镇州(正定)时,到城西唐代高僧自觉禅师创建的大悲寺礼佛。得知寺内原供俸四丈九尺高的铜铸大悲菩萨,在后汉契丹犯界和后周世宗毁佛铸钱的两次劫难。又听信寺僧“遇显即毁,迢宋即兴”之谶言,遂敕令于城内龙兴寺重铸大悲菩萨金身,并建大悲宝阁。工程于开宝四年(971年)兴工,开宝八年(975年)落成。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一个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膳的宋代建筑群。
现存“大悲阁”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称“大悲菩萨”,高19.2米,立于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是中国保存最好、最高的铜铸观音菩萨像,又称“千手千眼观音”。佛像周身有42臂,各臂分持日月、净瓶、宝塔、金刚、宝剑等,可惜两侧40双铜手臂均被毁,已改为木制,仅前胸两臂为原铸。观音像神态自若,比例均匀,衣纹流畅,线条细腻,颇具宋代艺术风格。这也是隆兴寺被称为大佛寺的缘由。
隆兴寺戒坛是一座三层四面亭台,第一层每一面有六根廊柱,廊柱之上是斗拱结构,支撑着整个戒坛的大屋檐,戒坛屋顶为攒尖式屋顶,四条屋脊,每条屋脊上有六只神兽,说明戒坛的等级还是很高的。
一般寺院的戒坛上多供奉释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优婆离。因优婆离持戒第一,所以在戒坛上多供奉其形象。
而隆兴寺戒坛上供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及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这在中国也不多见。另外,这尊双面铜佛像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风格,在民间极为罕见。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
寺内摩尼殿大殿结构也十分奇特,正方形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殿脊、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摩尼殿内槽北壁为一座宋代的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上共有佛像30余身,最引人注目的是端坐于中间的五彩自在观音像,俗称“倒坐观音”。观音像高超过米,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柳眉之下,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视,恰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这人性化了的佛像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
寺内还有最古老的转轮藏。转轮藏直径七米,是一座收藏经文的旋转书架,外观形似八角形亭子,中设木轴,亭身设有经屉,可以存放佛经,推之可转动。取佛教“法轮常转,自动不息”之意,暗喻佛法犹如轮子辗转相传,永不停息。
正定隆兴寺中被中国古建专家梁思成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鲁迅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中国最高的铜铸大佛“千手观音”,均可称之为绝无仅有。隆兴寺作为河朔名寺,历经千年,见证了唐宋至民国时期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发展与衍化。
隆兴寺是中国国内现存宋代建筑、塑像及石刻最多的寺院建筑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