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孟国泰先生《三标课堂》的“三大解放”,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课堂革命不是换桌椅、换课件,而是“人”的觉醒。
先说解放学生。传统课堂里,学生像被“钉”在椅子上,等待老师投喂标准答案;三标课堂却告诉他们:你可以提问、可以质疑、可以把课本里的“勾股定理”变成测量操场旗杆高度的游戏。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与体温、心跳、生活经验交织的“活物”。当评价从“一把尺子”变成“多把尺子”,那个曾经因为数学不及格而自卑的孩子,也许会在戏剧表演、植物栽培或篮球战术设计中找到自己的“高光时刻”——原来成长不是削足适履,而是让每颗种子长成它该有的样子。
再看解放教师。过去,老师是“提着扩音器的百科全书”,害怕被问倒,害怕课堂失控;三标课堂却给老师递上了一张“免责卡”——你可以不完美,可以和学生一起查资料、一起犯错。当教师走下讲台,蹲下来看学生做实验时专注的侧脸,突然意识到:原来“教”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把。那些曾经被视为“负担”的调皮提问,此刻成了课堂最珍贵的生成资源。老师不再重复昨天的PPT,而是在学生闪烁的眼睛里,重新发现“教学相长”的惊喜。
更深层的震撼在于:解放从来不是单向的施舍。学生被解放的创造力,会倒逼教师更新知识储备;教师被解放的创造力,又为学生打开更辽阔的世界。当课堂不再是“控制—服从”的战场,而是“相遇—共创”的花园,教育才真正回到了它的原点——人与人的相互成就。
作者:肖松(德州市东七小学教师)
青力点评
肖松老师的文章以“三大解放”为核心解读《三标课堂》,视角独特且深刻。从解放学生的自主探索,到解放教师的角色重构,再到揭示双向解放的深层关联,层层递进。用“勾股定理测旗杆”“提着扩音器的百科全书”等生动比喻,具象化传统与革新的差异。文字灵动而富有哲思,结尾“相遇—共创的花园”点出教育本质,既见理论洞察,又含人文温度,是一篇兼具思想性与感染力的解读!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