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秦长银1936年出生在四川苍溪一个佃农家庭。个儿不高、身板敦实,却天生带着川人“吃得苦、霸得蛮”的韧劲。1950 年冬,14岁的他在县城第一次听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广播,当即把名字写在征兵红榜上。
1953 年 4 月,刚满 17 岁的他背着母亲纳的千层底布鞋,唱着《志愿军战歌》跨过了鸭绿江,是一位参加过三年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复员后先后转战四川、云南等石油单位,1976年参加了华北油田大会战。追溯到1955年,当年秦老参加志愿军那阵儿尽管是个通讯兵,可对汽车有着特殊的情结,一有机会就学“摸”车,很快就能熟练驾驶苏联嘎斯车,那时候秦老就一个念头:赶快把仗打完了,国家就能专心搞建设了。1958年秦老复员后就在四川石油跟车学习驾驶。
”今天,90岁的秦老坐在华北油田任丘矿区家中,眼里仍闪着少年般的光,依然精神矍铄。现在的他生活规律、每天精神饱满阅读,看手机、生活简单而快乐,他说:“我能从战场上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了,我的战友们很多都倒在了战场上;而我成了家,已经非常满足了。”
一、从川中丘陵到长津湖畔:少年脊梁扛起民族大义
1936年抗美援朝老兵秦长银出生在四川苍溪一个佃农家庭。个儿不高、身板敦实,却天生带着川人“吃得苦、霸得蛮”的韧劲。1950 年冬,12 岁的他在县城第一次听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广播,当即把名字写在征兵红榜上。
在长津湖畔的冰雪阵地,稚气未脱的秦长银担任运输连弹药手。敌机俯冲扫射,他扑在弹药箱上护住军需;战友冻伤掉队,他把仅有的棉鞋套在战友脚上。三年浴血,他不顾个人安危开车在前线。
“那时候秦老就一个念头:把仗打完了,国家就能专心搞建设了。”今天,90 岁的秦老坐在华北油田任丘矿区家中,眼里仍闪着少年般的光。
二、从巴山蜀水到彩云之南:石油报国再启征程
1956 年复员,秦长银放弃县城安置,主动申请到“最苦最缺人”的石油战线。在四川隆昌气矿,他白天学驾驶,晚上啃《汽车构造》,3 个月就能在 24 道弯的川南盘山路上把 8 吨重卡开得“滴水不洒”。
1960 年转战云南楚雄,他创下单车年进尺 6.8 万公里的纪录,被滇黔桂石油勘探局誉为“红土高原上的铁马”。
1976 年 7 月,华北油田大会战的号角吹响。秦长银再次请战:“国家缺油,我去!”他带着 15 年安全行车 42 万公里的骄人战绩,成为首批会战先遣队员。
三、从一人一车到万人会战:方向盘上立标杆
初到任丘,盐碱滩无路、雨季泥泞。秦长银把 5 吨解放车改成 7 吨自卸,提出“三提前、三检查”工作法(提前 30 分钟到岗、提前预热车辆、提前勘察路线;出车前、行驶中、收车后必检),让单车日均运量翻一番。
1978 年,他带领 12 台车的“秦长银突击队”,在 40℃高温、暴雨 11 次的极端天气里,连续 92 天完成原油抢运 3.6 万吨,创全国同类作业纪录。
1980—1986 年,他四获华北石油管理局劳动模范;1982、1983 年两获劳模标兵;1981 年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在华北油田,“秦师傅的车”就是安全与效率的代名词——30 年行车 120 万公里无事故、无违章、无延误。
四、从大漠油井到百年树人:精神火炬代代传
1993 年退休,秦老做起了安全驾驶义务讲解员员。今年 9 月 3 日就是抗战胜利 80 周年纪念日,老人激动的颤巍巍举手敬礼:“我 15 岁为国扛枪,30 岁为国找油,90 岁还能生活在幸福的AI年代。这一辈子 值!”
五、结语:以史为鉴,铁骨丹心铸丰碑
80 年山河巨变,从烽火硝烟到油龙奔腾,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一代又一代“秦长银”们把个人命运熔铸进民族复兴的洪流。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上回望——那穿越长津湖冰雪的少年脚步,那轰鸣在盐碱滩上的引擎声,那闪耀在人民大会堂的劳模奖章,无不诉说着同一个真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劳动是民族的底气,忠诚是永不褪色的军魂!”
时值抗战80周年,这位90高龄的老人:“希望年轻人不怕吃苦,坚定信念,珍惜生活,珍惜和平”
让我们以抗美援朝老兵精神为炬、以石油精神为旗、以劳模精神为帆,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未来,再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