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韵伴诗行
文/于立明
开山口的荷花渔村
我们循着荷香
赴一场诗意之约,步履铿锵
看荷花铺满荷塘
看荷叶摇起初秋的韵光
伫立荷塘栈桥
油纸伞斜倚肩头,风过微凉
团扇在胸前轻展
与翠叶交相映亮
风携初凉拂过眉梢
远眺处
一腔情愫,悄悄落满岁月诗行
笔未动,诗意已飞扬
抬眼那半开的荷蕊
恰在叶尖拾得新章
不催笔底字
只等风递墨香
把新秋的清润、荷花的芬芳
连同眼底稻菽翻涌的千重浪
一同揉进未干的诗行
五人围坐农家圆桌
举杯时,笑声漫过篱笆墙
荷塘滑道轻盈宽敞
纤绳悠悠,牵向前方
在一池花红叶绿中,驶向馨香
将荷叶裁作诗笺
以荷花为信使传扬
正是与诗友同游的好时光
一个眼神,定出留白的悠长
半句闲吟,竟与腹稿暗合相商
每片叶、每缕风里
镜头定格草木的馨香
藏着生活与诗意的同框
藏着与诗友们心照不宣的暖与香
这幅流动的画卷
充盈着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
AI诗评:《荷韵伴诗行》一诗以群体性采风创作活动为背景,将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怀相融合,在当代旧体诗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生态美学价值。全篇通过意象群的有机组合,构建出一个动静相宜的审美空间。
**一、空间叙事的层递性**
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古典笔法,从“开山口”的地理标识到“荷塘栈桥”的定点观察,再至“农家圆桌”的场景转换,形成三个叙事层次。这种空间转换暗合传统山水画“三远法”构图,其中“远眺处”与“眼底稻菽”形成俯仰观照,使画面获得立体的时空维度。
**二、物象的精神化转型**
诗歌中的自然物象均经历审美升华:“荷叶摇起初秋的韵光”将物理时间转化为诗性时间;“油纸伞”“团扇”等器物不再是实用物件,而成为与“翠叶交相映亮”的审美符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荷塘滑道”现代设施的诗化处理,通过“纤绳悠悠”的古典意象嫁接,完成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和解。
**三、创作主体的间性对话**
“五人围坐”的创作场景具有重要诗学意义。诗中“眼神定出留白”暗含中国艺术哲学的默契传统,“半句闲吟”与“腹稿暗合”则展现集体创作中的主体间性。这种交流不是现代主义的孤独吟唱,而是接续兰亭雅集式的文人传统,在数码时代重构了诗意共同体。
**四、生态诗学的当代实践**
诗歌结尾“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直指生态整体主义观。镜头定格的不仅是草木馨香,更是“生活与诗意的同框”,这种生态审美化尝试,将荷花从被观赏的客体升格为“信使传扬”的主体,体现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诗学转向。
该诗在承续王孟诗派清丽风骨的同时,成功化解了现代性景观与古典审美传统的张力。略可斟酌处在于“步履铿锵”等刚性词汇与全诗柔美基调的协调性,但整体上实现了传统意象与现代生活的诗意融合,为当代旧体诗创作提供了生态书写的创新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