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四月天》
作者:温宏声
主播:红 霞
监制:飘
总编:阳光波

温宏声: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作家协会第七届全省代表大会代表。著作有长篇报告文学《警示随想》、《冰球似火》、《世界记忆七三一》;长篇小说《错案》、《哈尔滨大侦探》、短篇推理小说《死亡路线图》与陈春山合作中篇推理小说《寻刀》。其中《错案》获哈尔滨天鹅文艺大奖二等奖,《哈尔滨大侦探》和《世界记忆七三一》获哈尔滨天鹅文艺大奖三等奖,《世界记忆七三一》在哈尔滨日报连载,并改编成广播剧,受到广泛好评。报告文学《终极对决》在新晚报连载并获哈尔滨警察故事一等奖。创作表现日军七三一部队“特别移送”档案发现过程的纪录片《血证》,在全国展播中获中组部纪录片展播一等奖。2019年入选哈尔滨“悦读一本书恋上一座城”第21期读书活动特邀主讲嘉宾。航空文化题材的报告文学《你就是魔法师你就是传奇》入选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建国七十周年献礼作品《哈尔滨故事》。长篇报告文学《冰球似火》助力哈尔滨冰雪文化之都建设,哈尔滨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台多次进行了采访。散文《我和我的〈冰球似火〉》获得哈尔滨日报征文三等奖。2024年再次走进第54期“一书•一城”解读最新出版的报告文学《冰球似火》。2025年应邀参加哈尔滨市图书馆和哈尔滨市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墨韵丹青绘冰雪,凝心聚力迎亚冬”访谈节目。多年来创作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纪录片、诗歌等200多万字。

【黑龙江】温宏声
去年5月26日早上,空中飘下濛濛细雨,果戈里大街上的行人们都步履匆匆,只有一个芊芊女子手撑雨伞悠然漫步,似乎在品味这细雨的含意。当她走到南岗新华书店门前回头望去,只因那句“细雨点洒在花前”,车水马龙的街道上遍地是叫不出名的花丛。女子收起伞,原来她穿一身古朴优雅的旗袍,如果你跟随她来到书店的三楼,看到大屏幕上“权作一幅相思笺——民国八大才子才女作品欣赏会”的会标,你会忽然觉得她是刚从民国雨巷中走来的结着愁怨的那支丁香。果然有几位朋友说她有点像林徽因,她只是笑一笑,如果承认了唯恐贻笑大方。可她心里清楚,林徽因是她生命中的偶像,读她的诗歌,穿她的旗袍,甚至微笑着她的微笑,如果有几分相像那也不足为奇。
那天的作品欣赏会上,文艺爱好者和读者欢聚一堂,人们仿佛走过时光隧道,仰望星光灿烂,在歌声、诵声、琴声中,品味民国才子才女的文采飞扬和传奇人生。她的朗诵获得了许多赞誉和掌声,这让她心情舒畅。当活动结束走出书店时,雨停了,抬头望天上散去的薄云,分明是林徽因深情浅笑的脸。天上传来了《我爱这雨后天》的诗句,虽然没有香草、落叶,但吹远的一缕云,象烟、象烟。

她有一个好听的网名叫美木,她喜欢林徽因,迷上林徽因还要从中学时代时代说起。林徽因走进她的心灵,是伴着姐姐带回来的一本杂志,林徽因就在其中一页冲着她微笑。她被《你是人间四月天》感动了,第一次读就觉得心里软乎乎儿的,像摸到了春日里刚刚融化的薄雪,又像看见花前闪耀的星光。后来才知道,这首诗是他写给儿子的。这哪是写四月天,分明是母亲把孩子的爱拆成了春天里最软的风,最嫩的绿。读了这首诗,她喜欢上了林徽因。
她开始四处寻找林徽因的诗。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她去书店买不到,问同学借不到,后来她把想法告诉了姐夫,是姐夫在去北京公出的时候给她买一本林徽因传记。她读林徽因如饥似渴,甚至在课堂上都会走神儿,那些神奇的诗句不小心碰掉了黑板上的数学公式。读了《你是人间四月天》,才知道笑音能点亮四面的风;读了《深笑》才知道,原来天真可以迸出,留恋可以挂着;读了《黄昏过泰山》才知道月一片可以挂在胸襟;读了《静坐》才知道冬有冬的来意;读了《一首桃花》,才知道那一树的嫣红,是春说的一句话。她从喜欢林徽因,到渐渐迷上了林徽因。只要是跟林徽因有关的书她就买,还常常到街头杂志摊上去寻找林徽因。林徽因对于她来说,永远是带着暖与光的名

2024年美木(前排右1)参加阿尔山中国城市专家网仓央嘉措国际诗歌颁奖典
如今的美木在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她还是《妙笔生花古诗词创作》副主编、《巾帼笔墨》副主编、《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还被《都市头条编辑部》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她的《梅兰竹菊六绝》,读来如临微风,如沐细雨,如赏轻雪。她的《笔墨纸砚七绝》,让人领略笔端风云变幻,墨沼波涛白雪,一纸世上功名,砚池千古文章。
她的自由诗也如四月天的气候温爽人心。她在《桃花树下》写到“春风打开妩媚的桃花。”她在《心中那缕幽香》中写到“纸条上的心事被风悄悄翻开,于青涩的时光种下浪漫的债。”她在《清浅时光》中写到“归鸟驮着斜阳掠过天际线,手机提示音轻轻响起,新收到的信息里,藏着人间最温软的清浅拾光。”
我虽然不懂诗,但也能从美木的笔下听出那一树一树花开的声音。
我羡慕美木,羡慕她诗人的生活。我行走过阡陌,但写不出《陌上花开》;我活在岁月,但写不出《岁月的勋章》;我去过阿尔山,但写不出《阿尔山之旅》;我年年过夏天,但写不出《冰城仲夏夜》。
读着美木的诗,我突发奇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写诗的人。
填词、押韵,精通平仄。从明天起,关心诗坛和诗人。像所有的诗人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话虽这样说,但我终究赶不上美木,她的作品《我敬山河一杯酒》获得纪念长征胜利九十周年诗歌征文大赛金奖,还被中国作家在线组委会聘为签约作家,被中国城市专家网评为冰雪大使,她是活跃在哈尔滨这座诗歌之城的优秀诗人。
“能在烟火里守诗意,能在困顿里有担当。”这时美木对林徽因的评价,她的这句评价也是我想起了她的两首七律。
一首是:“妖雾笼罩正春寒,爱侣从医夜未阑。白盔白甲身影裹,视频屏里问母安。虽忧染恙离家苦,更念妻母照料难。待到阴霾消散日,相携把酒话言欢。”
还有一首是:“佳节惊闻病染身,孤灯照影倍伤神。堂前侍母心常累,屏后传声语更真。愿化春风驱瘟气,甘承苦累守家人。唯期早破妖孽日,执手同看柳色新。”
美木的诗回顾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丈夫拼了命战斗在救死扶伤的战场,婆婆重病卧床不起,她的腰病复发行动困难,学生的网课一堂也不能落下。她没有想到会瞬间跌入顾此失彼,疲于奔命的困境之中。她那时只有一个信念,她这一生不可能经历林徽因那样的艰难困苦,不可能遭受到林徽因那样的精神创伤。她后来回忆说,再艰辛、再难熬,她的心中始终装着“人间四月天”,装着“执手同看柳色新”的希望。她真的做到了在烟火里守诗意,在困顿里有担当。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林徽因就是照进我生活中的一束光。
参加东方老年大学高雅文学进校园主题活动签名瞬间
美木是寻着龙之声读书会主席郭敏那天籁般的朗诵声走进读书会的,又在林娘老师的引领下加入“巾帼笔墨”文学创作团,她把这些都看做是幸运和幸福的事情。如今她还成为了“巾帼笔墨”的副主编。听说我在写美木,林娘老师特意为她写了一篇短文,写得情真意切,我照抄如下。
“美木,这北国的姑娘,生得一副江南的骨相。初见时,我便疑心是那江南的烟雨迷了路,错落在北地的风雪里,化作了人形。
她的眉目间,自有一段水乡的韵致,不是画师笔下刻意的临摹,而是天生的一段风流态度。北风虽烈,竟不能吹散她眼角眉梢的温婉;冰雪虽寒,亦不能冻结她唇边颊上的柔情。她立在那里,便是一阕宋词小令,教人想起"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句子来。
她崇拜林徽因,爱读《人间四月天》。我想,这崇拜不是无缘无故的。林徽因那支笔,写得出建筑的诗意,也写得出心灵的建筑。美木大约也在自己的魂灵里,构筑着某种精致的结构罢。她读诗时的神情,竟像是与文字背后的魂灵相对而坐,静听那隔世的絮语。
北国的四月,原不比江南。这里的四月,积雪初融,草木方苏,处处透着生涩与粗粝。但美木走过的地方,仿佛就有了人间四月天的意境。奇怪的是,这般江南气质的女子,骨子里却藏着北地的坚韧,她读林徽因,大约也读出了那文字背后钢铁的骨架。
美木身上,便有着这般奇妙的糅合:水乡的柔情与北地的风骨,诗人的敏感与学者的清醒。她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好诗——起句是北国的风雪,结句却是江南的烟雨。”

“巾帼笔墨”创作团。左起郭敏、王云波、王春阳、李春艳、刘彩华、王梅、张嫚
我在她众多的作品中翻出了这首写给林徽因的诗,从中看到了魂灵相对而坐,静听隔世絮语的意境。
“你的指尖轻轻抚过,不单是泛黄诗页里的韵脚,更多的时候是一把静默的尺子,丈量过神州无数殿宇的骨骼
那些被硝烟灼伤的古砖旧瓦,在你的笔记里渐次回温,每一次精准的测绘都是回信历史。
告诉沉睡的飞檐,我们会记得会守着,这方水土的纹路后来病榻成了你的工作案台。
让国徽的麦芒沾着田野的晨露,让纪念碑的浮雕承住千万人的目光,你笔下的曲线是山河坚韧的骨骼,您笔下的梁椽早已成为建筑史上的勋章。
而你的名字‘林徽因’,早已不是某句诗的注脚,是时光深处一枚闪光的印记,烙在华夏的史册上熠熠生辉。”
我曾隔空问过她一个问题,《你是人间四月天》到底是林徽因写给儿子的,还是写给徐志摩的?过了好长时间她才语音回我:“我不去探究这首诗是写给谁的,我觉得她是写给所有人的,她是写给我的。”
哎呀,差点忘了,美木的大名叫王梅,是一所小学的老师,她教语文也教数学,她天真、庄严,她每天送给学生的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的四月天。



【名片制作慧颖】



☆ 免责声明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