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善寺始建于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原名“遵善寺”,已有1700余年历史,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
隋文帝开皇年间扩建西安城为“大兴城”,遵善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取城名“大兴”二字,取坊名“善”字,赐名“大兴善寺”至今。
密宗(唐密、藏密、东密)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毘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依真言陀罗尼之法 门,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以期即身成佛之大乘宗派。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主要以金刚顶经为经藏,苏婆呼经为律藏,释摩诃衍论为论藏。统称密教之 经典为密经。此宗派通称密教(显教之对称)者,系显示自宗所诠解之教理最为尊密,而鄙视其馀诸大乘教派为浅显,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之金刚界、胎藏界两 部教法,方为佛自内证之境界,深妙奥秘,故以密自称;又不得对未灌顶人宣示其法,故称密。然就诠理之教而言,本无显密之别,惟其摄理成规所宗尚之行轨特 殊,为区别其馀宗派,故称密宗为宜。又密教之学问与修行,称为密学。密教之宗家或修学密教之僧徒,称为密家。修行密教之徒众,称为密众。密教修学之道场,称为密场。
印度密宗起源於古吠陀典籍,其後流行於民间各阶层,佛教在长期发展过程,逐渐渗入民间信仰,并受此等咒术密法之影响,加以摄取,作为守护教徒、消除灾障之用,古来通常称为杂密。密宗并将吠陀以来之诸神,用交换神教方式重新组织佛教,而出现许多明王、菩萨、诸天、真言咒语。
隋唐时代,长安佛教盛行,由印度来长安传教及留学的僧侣在寺内翻译佛经和传授密宗,大兴善寺因此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
隋开皇年间,印度僧人阇那崛多、达摩笈多等先后来长安,在大兴善寺译经弘法。唐开元年间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驻本寺翻译经典,设坛传密,再经一行、惠果传承弘扬,形成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宝库――唐密。后来,又经空海、最澄等传之日本、韩国,再传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九世纪以後与印度教结合而日趋兴隆,後传入西藏,成为 “藏密”之骨干。“藏密”,系西藏佛教密宗之简称,八世纪时由莲华生、寂护等传入。随着“唐密”流布越来越广泛,影响也越来越久远,大兴善寺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佛教唐密祖庭。
大兴善寺位于长安城东靖善坊内(今西安市小寨兴善寺西街)。《长安志》卷七载:“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
唐武宗会昌灭佛时,寺院损毁,至五代时,僧人被勒令还俗,从此一蹶不振,世几不闻寺名。唐末诗人郑谷在《题兴善寺》诗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寺在帝城阴,清虚胜二林。藓侵隋画暗,茶助越瓯深。巢鹤和钟唳,诗僧倚锡吟。烟莎后池水,前迹杏难寻。”宋元时期,大兴善寺一直很冷寂,直到明清德满禅师才在此“鼎新梵刹”。
在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密宗是最后一个形成的全国性大宗派,法系一直传承至今,繁荣于大兴善寺的唐密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云峰禅师居大兴善寺,脩造了殿堂和钟楼,弘扬禅宗。
唐开元八年(720年),金刚智及其弟子不空传入《金刚顶经》后由不空译出,从而把密教全盘输入中国,形成了佛教大宗派。
“唐密宗”又名“密教”、“秘密教”、“瑜伽宗”、“金刚顶宗”、“真言乘”、“金刚乘”、“秘密藏”、“持明藏”、“总持藏”、“陀罗尼藏”、密乘、果乘等。该宗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行者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而获得“悉地”(即成就),故而得名。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历史的演进,中国佛教至唐朝时已分为成实、俱舍、禅、律、天台、华严、法相、法性、净土、密等十宗。而在印度发源之地,大要只分两宗,曰显、曰密。显者显然心地也,密者深秘也。站在究竟圆满的佛法来讲实在则法无显密,乃因人而异,佛法本一味,直契如来心海,但应众生不同根器,唯以不同方法教导,此即因材施教。
在唐密创立之前,印度密教的经典、咒语已逐渐辗转传入中国内地,但这些真言密咒多数夹杂于各类经典中还没有组织成一个有系统的统一体系,因而只属杂密、杂咒范围,与盛唐译传的密教典籍所说有所区别。
密教始祖为法身佛大日如来(音译作摩诃毗卢遮那,又作毗卢遮那佛等),大日如来传法金刚萨埵(因与普贤菩萨同体,又称“金刚手“、“普贤金刚萨埵”等),是为密宗第二祖。金刚萨埵根据大日如来内证法乐之境界,集成密法之两部根本经典——《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并将之纳入南天铁塔,以期待后世有缘者。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800多年后,“龙树”菩萨(亦翻译为“龙猛”)开启南天铁塔,亲自从金刚萨埵得受密法,为第三祖。龙树传法给其弟子龙智,是为第四祖。又过数百年,龙智700多岁时,传法给善无畏与金刚智,是为第五祖。史称“开元三大士”的善无畏、金刚智及不空于中国盛唐时先后自印度来华广弘密法,并经一行、惠果等祖师的努力,将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集于一身,是为“两部一具”,形成唐密。
东密指流传于日本之唐密分支,因其是大日如来的真实言教,故称真言宗。开祖为弘法大师空海(774-835)。台密指的是日本天台宗所传的密教,有别于真言宗的东密。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应不空所请,唐肃宗在大兴善寺设置灌顶道场。
灌顶之法,在古印度是国王即位仪式。其法是将四海之水用四宝瓶盛之,由国师灌於国王头顶,象徽国王权力四海无边,国家兴盛。佛教密宗效法此举,当僧人嗣“阿闍梨”(对高僧的一种敬称,亦称导师)位时结坛灌顶,称“授职灌顶,”。此外还有“结缘灌顶”,“息灾灌项”,“成就灌顶”等等,从而在华夏首开灌顶之风。
大兴善寺是隋朝第一所国立译经馆。着名的“开皇三大师”耶连提黎耶舍、闍那崛多、达摩笈多都相继为译主,开创了隋朝一代佛经翻译。耶舍主译佛经约8部、23卷,有《百佛名经》、《莲华面经》等;崛多共主译佛经引31部、165卷,主要有《文殊师利行经》、《佛本行集经》、《贤护菩萨经》等;笈多久住兴善寺,主译经论7部22卷。这三位从古印度远道而来的高僧,对中国佛典翻译做出了很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