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的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38]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于1982年1月21日在中国香港公映的一部功夫电影使“少林寺”名扬天下。电影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票房神话,成为了一部具有标志性的作品。其以一毛钱的票价创下了1.6亿的票房纪录,观影人次超过5亿,这在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下显得尤为突出。
电影《少林寺》讲述的是隋唐年间,著名武术家神腿张抗暴助义,遭王仁则陷杀,其子小虎幸被少林武僧昙宗救出,小虎为报父仇,拜昙宗为师,取名觉远,习武少林,并落发为沙弥的故事。五名主力演员一炮走红。特别是一位扮演功夫武僧李连杰的演员,名头至今不减。连带着有关《少林寺》的一切都火了。电影的原声歌曲《少林少林》《牧羊曲》,也成为了当时录音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歌曲。也正是从这一部电影开始,打通了功夫、佛教与动作电影的门路。
电影走红的原因,除了演员演技以外,离不开“少林寺”的故事起源。少林寺的故事并不是胡编乱造的,而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电影在开篇就详细介绍了少林寺的起源、历史、文化传承等,它不是一个干瘪无味的空架子。其次电影的情节推进、动作没计,音乐特色,也是其火遍全球的重要原因。
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魏孝文帝为了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而兴建的一座寺院,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设立翻经堂翻译经书。之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四分律》等师说,经多代发展,后世最终形成四分律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至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在唐朝兴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
明朝末年,少林永化堂作为明朝的皇家门堂,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动荡,多次奉诏召集门下的少林禅武医僧和少林俗家弟子们组成少林僧兵,听从明朝朝廷宣谕的保家卫国号令,随从官军队伍出征协同作战,奋勇参加东援朝鲜抗击倭寇、西平宁夏鞑靼叛军、南讨播州杨氏叛军、北伐建州女真叛军、内剿中原流寇贼匪等威胁明朝存亡的诸多护国战争。很多弟子都因此而喋血疆场为国捐躯。少林寺也由此而赢得了“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在永化堂”和“天下禅武医,至尊永化堂”的尊荣。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皇帝亲书少林寺(原挂于天王殿,后移至山门)、宝树芳莲(原挂于大雄宝殿,后被火焚)二方匾额。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山门,重修千佛殿,少林寺这次大修缮和改建耗银达九千两。
禅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所以,在电影《少林寺》中,一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历史资料记载嵩山少林寺在元代以前是属于十方选贤住持寺院,曾有佛教禅宗的临济、沩仰、法眼、云门、曹洞等五大宗派僧侣同住和修;元初,雪庭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以后,将原有的五大宗派僧侣统一尊立曹洞宗为正宗,创立了少林寺曹洞正宗派别,并撰写了子孙辈诀,此后历代少林寺弟子均照此取名,自此嵩山少林寺称为子孙推贤住持寺院。禅宗世祖,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故,摩诃迦叶尊者是为禅宗初祖。
禅宗的祖庭除了河南少林寺,安徽岳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黄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广东南华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