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沁心处 天路照人间
——读孙方之先生《天路集》有感
郑世兴


盛夏的余温仍在书页间流淌,当我再次捧起孙方之先生于去年年底赠我的《天路集》,仿佛触摸到了一股来自雪域高原的清风。方之先生已年近七旬,他仍以笔为杖,在文学的攀登路上留下了48年如一日的坚实足迹。300余万字的积淀,19部著作的垒砌,又化作两股清泉一一《天火》的炽烈与《天路集》的澄明,共同滋养着读者的精神原野。
天路:雪域圣境与人生隐喻的交响
“天路”二字,既是对青藏铁路的文学礼赞,更是对生命历程的哲学凝视。先生以“蜀道难”为引,将横断山脉的险峻化作人生坎坷的具象。当他的笔触掠过唐古拉山口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罡风,我仿佛看见他站在世界屋脊,以文字丈量天地经纬。那些关于“这里缺氧,但不缺信仰”的细致描摹,对藏地民俗的温情记录,无不彰显着“行万里路”的赤子之心。尤为动人的是他将物理空间的天路升华为精神跋涉的象征,人生何尝不是一条需要以敬畏之心丈量的朝圣之路?
村庄:文明基因库里的时光标本
“村庄漫谈”篇章犹如一扇徐徐开启的时光之窗,5万多字的篇幅里,地理肌理与人文血脉交织成一幅流动的文明长卷。从打坯、盖屋,夯土墙上的岁月裂痕到树下的民间叙事,从节气农事的智慧密码到乡贤诗文的墨香遗韵,先生以考古学家的细致与诗人的浪漫,将已经消逝或即将消逝的乡村记忆镌刻成永恒的文化标本。这种对故土的深情凝视,让八旬如我者亦在字里行间重逢了失落的乡愁,更令年轻读者得以窥见中华文明最本真的生存图景。
文心:知识性与诗性的完美共振
全书最令人击节赞叹的,是先生将学术考据的严谨与文学想象的自由熔铸一炉的功力。谈地理时,引经据典却
不失生动,述旧文时夹叙夹议而自成格调。
那些方言的运用、建筑形制的考据,非但没有削弱文本的阅读快感,反而因知识密度的加持而更具张力。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写作智慧,恰如他在散文中反复强调的“文以载道”传统,让每段文字都成为承载文化基因的诺亚方舟。
余韵:老树新花的精神年轮
方之先生作为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作家,他的文字里没有暮气沉沉的怀旧,只有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豁达。他既能以孩童般的好奇心记录西藏经幡的色彩密码,又能以历史学家的洞见剖析乡村社会的变迁逻辑。这种“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创作姿态,恰是对“文学是年轻的”这一命题的最佳诠释。当他把“每个村庄都当作是活着的博物馆”时,何尝不是在宣告自己永远年轻的文化立场?
合卷沉思,窗外的暑气似乎已悄然退去。这部《天路集》给予我的,不仅是消夏解暑的精神凉茶,更是一剂对抗时间熵增的文化良方。在算法推送制造的信息茧房里,在快餐文化侵蚀的阅读荒漠中,孙方之先生用近半个世纪的坚守证明:真正的文学永远是穿透时空的星光,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脐带。这条由方块字铺就的天路,必将引领更多后来者走向心灵的雪域高原。

作者简介:郑世兴,济南市章丘区人,现居淄博市淄川。副主任医师(退休)。正业从医,业余爱好读书、写作,常有散文、随笔等见诸各级报端。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优秀作家称号。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