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191

熄灭的炉火
陈玉珍
沿着山路往山深处蜿蜒行进。拐过几道山脊,一片幽深的山谷豁然敞开怀抱。
路径直把人引向谷底。到了谷底,路便消失了。山接续了路的使命,继续向山的内腹延伸,又一段段散开,将原本弯曲的路分解成无数的线头,最终织成一张山间的网——无数参差大小的树把网格填得满盈,几乎要漫漾出来。人站在低处仰望,只见连天的绿意在蓝天下翻涌,如同大海掀起苍翠的波浪。人立在这片绿海之中,几乎要被磅礴的绿意融化,如游鱼一般在碧涛间浮沉。
那座“烟囱”,正立在望不到边的绿浪之上。通体由整齐的石块砌成,约有三四个成年人叠起那样高。瘦削的躯干披着布衣褐衫,苔痕斑驳。若不细看,很难辨出那是一截曾经属于工厂锅炉房的水膜除尘器,专门用来过滤烟尘。
它曾是一个时代的图腾,如今成了一座老去厂区唯一的留守者。
此刻,它孤零零站在山谷之上。像一个历尽沧桑的耄耋老人。俯视脚下规划齐整的纪念广场和错落有致的墓园。沉默地与无数投来的目光对望。硕大的腹腔笔直地伸向天空,细碎的呢喃刚要发出声响,又即刻被风吹散。
能替它代言的,现场只有一位姓穆的老【厂长】(书记)。老厂区为数不多的注脚。此刻他正绾起袖子,站在烟囱基座旁讲着什么。汗水从他的额头上滚落,滴在旁边水泥浇筑的建筑残骸上——几根钢筋从水泥层中挣出头来,锈渍的身体,徒劳地刺向天空,却再也无法拼凑出自己当初的面容。
烈日下,七十多岁的老书记用力挥动手臂,宛若年轻时在这片山坡上挥动铁镐与钢钎。力道迸发之处,火星四溅。崩起的石块滚落山坡,发出清冽的回响:
为构筑稳固的国家战略大后方,一场关乎国脉的迁徙工程浩荡启动——国防工业与基础工业从易受攻击的东部沿海,大规模向云、贵、川、陕等中西部地区迁徙,这就是“大三线”;同时在一、二线腹地配套建设“小三线”基地。“备战、备荒、为人民”,嘹亮的口号回荡在全国的深山腹地。
1972年元月的一天,一辆大卡车颠簸在长清县孝里龙泉官村的沙土路上。车内人头攒动。人群内,一对男女格外醒目:两人身上裹着厚棉大衣,男的戴了一顶解放棉帽,女的围了一条手织的红围巾。此刻,正各自搓着手,往手心里呵着热气。
“这咋还不到?这天可真冷——”女的低声嘟囔着,缩缩脖子,把围巾又往上拽了拽,遮住冰凉的下颌。
“我这有副新手套,您要是不嫌弃......”话音刚落,一副簇新的棉手套从座椅缝隙间递了过来。
蒋永莲回头羞赧一笑,伸出手往后推了推,“不用......您留着戴吧!”
“我不冷——”男的说着,执意往前一递,随即收回双手。
“那........谢谢您啦!回头我还您。”
男的笑了笑,把棉帽耳朵往下拽了拽,往座椅深处靠去。
年轻的穆宝忠和蒋永莲就这样相识了。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命运的转盘已然把他们两个推向同一轨道,且越转越紧,越转越圆,直至,成为一个圆心的产物——
车辆最终停在一处小山村。穆宝忠跳下车,环顾四周,倒吸一口凉气:四周皆是荒山野坡。山坡上还零星地散落着一层薄雪。阳光打在上面,又反射回来,在穆宝忠的眼里投下一束寒光。一小排石头屋孤零零地站着,瑟缩地收紧了赤裸的肩膀。连枝头的几只麻雀都不期然调高了自己的调门。叽叽叽——长短不一的叫声,像走了腔的乡间小调,在荒野断断续续地传递。
很快,天色昏暗下来。有人招呼他们进宿舍安置——所谓宿舍,其实就是“干插缝”,也叫“土搭垒”。是就地取材的产物:山沟沟里最不缺的就是石头,随便捡来几块插垒,再用泥巴糊缝,外面抹上一层白石灰,一座堡垒似的“干插缝”便成了。看上去像个敦实的庄稼汉,支楞,又粗糙。穆宝忠钻进屋内——四壁都是青石,靠墙有块土胚样的隆起,上面铺了一层薄的秆草——那便是床。穆宝忠放下行李,拍了拍床沿,心说:“咱也有窝了——”
天刚麻麻亮。穆宝忠被一阵急促的哨声和刺骨的寒意惊醒。他揉揉眼睛,睫毛上掉下一层细碎的浮冰——昨晚的冷几乎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不敢脱掉外套,更不敢靠进墙——墙壁上还浮着一层薄冰呢。他不得不三番两次爬起来,绕着屋子转圈又跺脚。但还是冻得不行,索性跑到门口吹冷风,冷透了再回来,钻进被窝——嗬,果然觉出些暖和的气息。头一歪,沉沉睡去了。
他们被派到江西省、安徽省大山深处梯恩梯工厂学习生产技术。穆宝忠也在其中。山里自然环境恶劣,夏天热得出奇,冬天又冷得过分,春天又多风,实在没几天好日子可过。只有秋天是好的,尤其是秋风微凉的时候。天蓝得足够澄澈,像一块蓝冰,没有一丝杂质。穆宝忠抹一把脸上的灰尘,深吸了一口气,像是给自己又加了一把油料一般,弯腰继续干起来。
蒋永莲被分到另外一个车间。两人车间相隔不远,山区多野兽,每每上下班路上,她心中难免胆怯。穆宝忠自告奋勇,做了护花使者。一来二去,一簇小火苗就在二人心中悄悄点燃。然而,谁都没说。谁都没有点破。直到一年后,学徒生涯结束,回到红光厂以后,俩人再次投入了厂区紧张的施工建设中。偶尔在食堂遇上了,也是急匆匆打个照面,各自啃着窝头,又急匆匆离开——大部分厂区还在图纸上,他们必须像变魔术一样,将它们变成一堵堵结实的墙壁和高耸的屋顶。为此,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繁重的工作模糊了性别的界限。女同志撸起袖子,肩膀上搭个布帘,和男同志一样扛大包、抬土筐……
劳作间隙,穆宝忠坐在还未完工的水泥台上,抬眼看向空中。云团如奔腾的鱼群,密集地挤过天空的峡谷,向着天际逆流而上。他的目光透穿云层,投向遥远的巴山蜀水,彷佛看见另一处劳作的场景:那是重庆涪陵白涛街道深处,代号816的地下核工程。这个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洞体,正被劳动者的号子声唤醒,并逐渐显影。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18个大型洞室,130余条细密的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和竖井,构筑出恢弘的地下迷宫。与之相呼应的,还有蒙阴9381、沈阳321、重庆451、牡丹江121...这一串串神秘的数字代号,正是解锁中国三线建设波澜壮阔画卷的密码.....
几年光阴,便在铁镐与钢钎的碰撞声中倏忽而逝。待到厂区渐次完工时,一座颇具规模的军工厂已拔地而起。厂房如星子般错落山坡。配套的锅炉房也应运而生。那便是开篇所述的“大烟囱”——专门过滤烟尘的水膜除尘器。穆宝忠他们摇身一变,从建设者转变为生产者。穆宝忠也逐渐由一名技术工人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领导者。在这期间,他和蒋永莲也从最初的战友走向婚姻,成为厂区内令人艳羡的一对........
说起他们的恋爱史,蒋永莲仍难掩羞涩。“那时候厂区还没有电影院。电影都是露天的,喏——”她抬手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处山坡,带着几分娇嗔,“就那儿。年轻那会,他老坐我后头,两眼跟长了钉子一样,往人身上扎......”
穆宝忠哈哈大笑:“近水楼台嘛。我们有暗号。”那时,他在厂办公楼里办公,而她刚调到新组建的厂部幼儿园,所住的女生宿舍就靠着办公楼,几步之遥。
蒋永莲笑着接话:“老穆腿长胳膊长的,往台阶上那么一站,跟柱子似的。冲我们宿舍打个手势,我就知道——今晚八点,老地方见............”
“山坡小树林——”
两人相视而笑。眼中甜意流转。
我们也跟着笑。思绪跟着他们的目光,似乎也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
一年夏天,他们照例围在山坡上看电影。不料天气突变,一道闪电从天而降,豆大的雨点紧跟着劈里啪啦地砸下,在地上激起土腥味的水花。穆宝忠顾不得闲话,一把拉起蒋永莲,转身往回跑.......
自此之后,厂部决定在坡对面建一座电影院。不久,随着厂区的发展,银行、邮局、超市,各类生活设施逐一建立。红光厂最终完成从生产区向生活区的蜕变,在国家军工战线上的地位也日益显赫。直到有一天,国家不再需要他们,红光厂由军工企业艰难转身,完成了向民用企业的华丽转变……
而今,当我们的大巴车停在这片区域的时候,依然禁不住为他们辉煌的过往震颤——
经历了由军工厂向味精厂的转型,再到退出历史舞台,当年盛极一时的红光厂早已不复存在。那些厂房和轰鸣作响的机器,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甚至没能留存下只砖片瓦。空荡荡的电工影院,门窗早已遗失,敞着裸露的腹腔,仿佛还在等着什么,倾听穿墙而过的风声......
工厂生产区唯一的遗留建筑便只剩那条直而高的烟囱。当我们站在它的面前仰望,触摸它的肌理,仿佛还能触到它滚烫的温度......它立在那,仿佛是一个宝藏的入口。人们必须沿着它留下的印记,拼凑出一个记忆中的宏大工厂。
正午时分,一些不知名的飞鸟,飞来停在烟囱上。继而再次振翅,绕着烟囱力气饱满地旋转。我们就在这旋转中,抵达深埋地底的废墟,触摸历史真实的肌理。烟囱之下,曾经的炉火熄灭了,然而它又实实在在地燃烧着,在记忆与故事的灰烬之上,以另一种形态,照彻大地,直抵人心。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