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
作者:佘送平

延着蔓延着翠绿的新枝嫩芽丛中望去,是一条蜿蜒曲折凹凸不平向山顶延深望不到尽头的山路,那是老一辈的人留下的辉煌和艰辛的见证,在那个没有电话和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山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全靠这条路,这条沉载着生命的向荣和心怀梦想的路,背负着老一辈人一代又一代的青春和热血。
从远望去,山路犹如一条长龙,两旁郁郁葱葱的大树鼎立在半空中,茂盛的枝叶横叉交错林荫密布,足以见证岁月的久远。在不远处的地方有一个池塘,那是一个我们小时候经常路过的地方,池塘里水有些泛黄,不时还夹杂着些许小气泡,有经验的大人们说,那冒泡的地方下面一定有泥鳅,不过也没去挖过,可能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有试过吧!里面也看不到游鱼的身影,在以前,里面种的是莲藕,每当莲藕采摘的季节,上面荷花亭亭玉立在那水中央,像美女的腰,漂亮极了。采摘上来的莲藕白粉晶莹,清脆爽甜,在那个纯天然的年代里,这种丰收的幸福想必只有那个时候的人才懂得。后来随着老一辈的人的老去离去,池塘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年轻一代的谁也没有那个力气或者说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去播那幸福的种子了,那个时候的人的那种不惧艰辛和坚持不懈的意力是我们这些后生望尘莫及的,那种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景象恐怕再也看不到了。
山路崎岖的地方空气总是很好,满山遍野的花香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鸟的叫声充斥着整个山林,空旷的大地上,小草和各种树的枝干上露出的新芽预示着春天勃勃生机,不时有蜜蜂嗡嗡一过,盎然的舒展,油菜花边,飞舞翅膀的蝴蝶在迎风中翩翩起舞,把本已是美景如画的地方点缀的更加活灵活现,天空不时有飞鸟你追我赶的,好像那欢快的孩子。
再往前翻过一块青石坪爬一段小坡,经过一块空隙很大很平的晒场,那里杂草丛生,荆棘蔓藤到了人走路的地方,各种生植物层藤簇拥的,把原本宽大的晒场压迫的已看不出它原有的大小,如果不是知道的人说,不知道的还以为那就是一普通被各种不知道名字的杂草占据的山丘,据说那里是以前用来晾晒被褥和庄稼的地方,随着老一辈的人的离开和迁往山下,那里一直就被荒至了,后来偶尔还能看到有一些柴堆积在那里,宽广的晒场旁边是一条横穿至山底水泥路旁的小溪,流水僝僝早已不复存在了,小溪上边是一块荒芜了的稻田,稻田里几株野生的油菜花孤不成群的显得格外显眼,很凑巧在远处有一俩只青蛙鸣叫,在被脚步声打破了这宁静的时候,突然转身往更加密集的草丛中一窜不见了。这些年,随着稻田里打的农药肆虐,青蛙也比以前少了许多,这次能看到,想必和山里自然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在环山抱翠小桥流水中间,坐落着几间像胡同似的泥巴砖砌成的黄土墙的老屋,那是老一辈人白手起家的地方,正大门庄严矗立,素而不华,厚实的门槛淡存着古时的芳华,大堂里家谱记叙着先人根脉传承,祖训告诫着后人尚勤俭崇,堂下爬满青苔的俩口天井仿佛在诉说着阴晴变化和岁月的苍桑,晴空万里,斜阳透过天井口把大堂照射的夺目亮光,仿若那尘封已久隔世的辉煌又重新定格在这满是痍疮的大堂,天井旁凌落着是几间陈旧的住房,透过窗里面还能模糊的看出那个时代的印记,再往里一点,不太宽的过道之后,又是和前面一样的几间住房,进入一个房间通过一个门在转个角就又回到了大堂了,整栋房子都是连通的,无论是从布局还是结构,南北贯通,紧紧依偎,这也足以看出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彼此之间无私的情谊。出来之后,大地静的出奇,偶尔掉下的瓦片惊醒了短暂的沉寂,这些脆的像饼一样的遮雨片,在经过了年代的洗礼和岁月的摧残之后,已经没有了它固有的坚摧和往日的容颜,靠基角的一两间房也由于年代的久远已看不出它原有的面貌而残缺不全,这些经过了几代人的归宿的避风港,我想也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走向尘归尘土归土的步伐,无论是青砖还是灰瓦,历史走过的天空里,世间所有的事和物都躲不开尘世的轮回。
天色渐晚,鸟已归巢,黄昏的落日也逐渐淹没在西边耸立的山峰之中,回首瞭望,路还是那条路,只是路上的人已不再是当年。
作者简介
佘送平,1987年生,中专文化,目前在深圳从事电子行业的工作。

(图文供稿:佘送平)
《赣雩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