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为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祖庭为西安华严寺。
华严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发源地为陕西西安华严寺。该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557至640年)为初祖。
全国华严寺众多,几乎各地都有,但著名的有三个即首先,其一是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华严寺。这座寺庙是辽代建筑的代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其雄伟的建筑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其次河南省洛阳华严寺,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依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洛阳华严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佛教文化遗址,见证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西安华严寺虽然现今只座落在长600米,宽400米的狭长地带,却是华严宇祖厅。
西安华严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半坡。以保存完好的唐代建筑和精美的佛教壁画而著称,为研究中国佛教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是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樊川是西安市长安城南郊著名风景区。汉高祖刘邦曾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樊哙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据传今樊川即当年樊哙花园遗址。唐代是中国佛教最繁盛的时期,樊川被称为“世界佛教中心”,此地寺院众多。隋唐期间,僧侣云集樊川,以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法幢寺、禅经寺、洪福寺和观音寺最为著名,合称为“樊川八大寺”。
华严宗思想渊源于古印度佛陀时代,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华严经》中。华严宗在唐初正式创宗立派,盛唐时广为传播、倍受推崇。华严五祖中的四位师祖都受到皇家的敕封,被尊为“国师”:
初祖杜顺法师,依据《华严经》开创华严宗,大张华严教纲。据《大唐华严寺杜顺和尚行记碑》记载,他以精湛的医术免费为民治病,主讲《华严经》,受到唐太宗礼遇,尊为“帝心尊者”。
二祖智俨大师在云华寺讲说《华严经》,使华严宗宗风大振,时人称为“云华尊者”,又因居住终南山至相寺,被称“至相大师”。
三祖贤首法藏大师在新译《华严经》告成后,武则天与他在长安长生殿问经,讨论“六相十玄”义理。大师以大殿一隅的金狮子比喻,使武后豁然领解,被赐号“贤首国师”,并且为中宗和睿宗授菩萨戒,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贤首法藏吸收了玄奘新译中的一些理论完成判教,充实了观法,正式建成宗派,故后人又称此宗为“贤首宗”。
四祖澄观大师曾为唐德宗讲《华严经》,被授“镇国大师”号,御赐金印主持全国佛教事务,加封为“僧统清凉国师”。穆宗和敬宗又先后加封他为“大照国师”;文宗进一步加封为“大统国师”,先后连任“五朝帝师”,使华严宗达到鼎盛,对中唐以后的佛教界影响极大。
五祖宗密大师被文宗邀请入内殿询问佛法大意,后赐袍敕号,宣宗追谥“定慧禅师”,因居圭峰山,世称“圭峰禅师”。在草堂寺“大唐三藏法师宗派碑”上列入“宗派图”。
华严宗的五位宗师不断深入研究《华严经》教义真谛,写下了大量论、疏、释义,为创立华严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的思想充分融合各宗各派及教内教外的“大一统”思想,符合中国文化广博、精深的品质,契合中国人包容、圆融的心态,道出了老百姓渴望和谐、圆满的心声,赢得了上至帝王、下至僧俗的一致推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绵延至今。
唐代末年,中国佛教经历了会昌灭法的劫难,除了南禅以外的宗派都哀败下来。华严宗也不例外,曾经辉煌无比的长安华严寺就此萧条。后来在明嘉靖年间发生的“关中大地震”毁坏了华严寺的部分主体建筑,仅存初祖社顺法师灵塔与四祖澄观法师灵塔。现杜顺法师灵塔位于寺院东侧,为方形七重仿木密檐式砖塔。杜顺法师圆寂于公元640年,灵塔建于公元852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塔身壁面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昂等,上层刻有横额“严主”二字,第三层镶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六字碣。据称杜顺法师塔的四边形塔身是象征华严宗的卓越思想“四法界”,而六层塔身象征华严宗的“六相缘起”学说;两者相加为十,则代表着《华严经》的重要理论“十玄门”,也象征着圆满,意指华严宗为一乘圆教、最究竟的佛教学说。
(华严初祖杜顺法师灵塔)
位于西侧的佛塔为华严四祖澄观法师灵塔,唐德宗曾授子澄观法师“清凉国师”故而,澄观法师灵塔又称“清凉国师塔”。
澄观(737—838年),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圆寂后数十年,中兴华严宗的著名思想家和学者,其禅教一致、诸宗融通的思想,对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有很大的影响。
清凉国师塔呈六角形,为七层六面砖塔,高约十七米。因法师曾被封为“僧统清凉国师”,故塔上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
(华严四祖澄观法师灵塔)
因原塔西紧临原畔,雨水冲刷,有倾覆之虞,长安区于1986年将其拆迁,由原址向东南移动十米就地复原。拆迁时在各层塔心发现有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在塔基下还发现了风格迥异、雕刻精美的两层砖塔,约六米高。
查史料记载,元代曾重建清凉国师塔,但从出土的铜佛和佛经来看,却是清初的遗物。由此可见,地上的五层砖塔应为十八世纪清乾隆年间,少陵原崩塌时,就所毁坏的元代重修妙觉塔基础上重建。拆迁中发现的地下这两层塔,当是元代重修的残塔。在残塔下还发现了塔心内室藏的石函,石函内有盛舍利的白玉瓶。在清凉国师塔侧还存有十八世纪清雍正年间加封澄观为“妙正真乘禅师”时立的碑石。
华严寺澄观塔造型独特,塔身呈六边形,代表华严宗的“六相缘起”说法。塔身不算基座为五层,代表华严宗的判教思想“五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