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兴兴“梁祝”文化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之一
——缪亚奇
陈宝明
缪亚奇(1943—2013),江苏宜兴丁蜀镇人,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宜兴梁祝文化研究领域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生前任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缪先生少好读书、闲静少言、博学睿智、严谨朴实,秉持纯真质朴的本性。于196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9年毕业,留校任教三年。1972年统一分配至宜兴县文化站、文化局和文联工作,长期从事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与辅导工作,立足生活,立足地方,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与创作,在文艺、民俗、历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上颇有建树,尤其是研究宜兴民间文学“梁祝故事”方向成绩斐然。
缪先生思想、学问与人生情趣是影响与促进宜兴研究梁祝文化进步的精神动力,唤醒了众多同仁研究梁祝文化的挚爱和热情。他花费大量精力,曾赴宜兴各地,结合民间传说史料和分布状况特点,只身在善卷风景区域实地走访踏勘,由此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史国兴就是重要的一位。这对缪先生来说,不仅是鼓舞和助力,而且意味着此生将与民俗文化结缘。他撰写的第一篇高质量论文《论宜兴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发表在国家级刊物《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5-6期(合刊)上,也是我迄今所见宜兴籍学者撰写的梁祝论文第一篇,它先后入编《江苏民间文艺界通讯》(1988)《梁祝文化大观·学术论文卷》(中华书局2000年版)《宜兴年鉴》(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宜兴梁祝文化——论文集》(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等书籍。其论文的观点,犹如惊雷,使宜兴如触了电一般,沉睡着的思想、感情被唤醒了。这些文字,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有力指导了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从此,宜兴“梁祝传说”注入了新的勃勃生机,广为人知,誉为研究宜兴梁祝文化领域史上的本邑先驱。
1987年,由于他的博闻强记和丰富的人生实践,特别是他出类拔萃的民间文学才华,借用白居易的话可以评价繆先生:“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他从宜兴文联调入江苏省人民出版社任编审、综合编辑室副主任,一边工作,一边依旧做着自己钟爱的民间文学研究与创作,迎来了研究民间民俗文学生涯的又一个春天。
2002年4月13日,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成立,他当之无愧被推荐担任副会长。相信当初缪先生也是看到家乡研究梁祝文化的热潮,为不负大众期望故愿意积极参与,与一众热心梁祝文化研究的同仁们共同探讨和深入研究,为宜兴梁祝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按照学术理念、知识结构的特点、禀赋素质的长短,合理地选择研究梁祝文化的课题,从个人到群体研究,从作品的艺术特质、风格流派到文人心态、文化性格探讨等等。可以说,民间文学观念需要更新,研究视野需要开拓,运用方法需要丰富,对学术传承、传播、共享和发展更要加强,且多阅读史料、多思考课题,闯进梁祝文化研究的领域,这对我们宜兴梁祝文化资源的挖掘乃至文旅融合发展是有帮助和启迪的。”这是缪先生生前对研究会同仁的寄语。
笔者无从知晓缪先生开始研究梁祝的确切时间,但从史志到书籍中知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是国内为数不多研究梁祝文化的学者之一。据了解,民间研究宜兴梁祝文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缪亚奇、张炳文等人就逐渐开始默默无闻搜集和整理了宜兴梁祝的民间传说。70年代,在宜兴县文化馆工作的蒋尧民、韩其楼、杨东亮、周梦江以及蒋云龙等人也踏上了研究“梁祝”新征程,他们共同将宜兴梁祝文化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广度和高度。1987年,60多位江、浙、沪两省一市的民间文学家、历史学家汇聚宁波,参加梁祝故事专题学术讨论会。会上他作为江苏省民间文学家的代表,宣读了其撰写的《论宜兴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论文,引来了业内专家人士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大家更多的思考与启示,获得了与会学术专家学者的认可。199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善卷镇志》(第237页)即收录了《论宜兴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一文。
缪先生智慧超群,其渊博得知识总能给人带来新的思考与启发,令人精神振奋。“地道的宜兴梁祝故事就是强调祝英台(甚至还有梁山伯、马文才)是当地人,英台墓在祝陵。”他这样阐述绝非随意,应该肯定“梁祝故事”的起源与根就在宜兴。他在论文中阐述南朝齐武帝时期(480)《善权寺记》《善卷崇记》中记录的善权山、善权洞、善权寺,均为宜兴同一山、洞、寺名。499年,避南齐东昏候萧宝卷讳改“卷”为“权”,至明代仍恢复称“善卷”。
《善权寺记》中记载:“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唐初(705—732)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宋朝《寰宇记》记载:“善卷洞在宜兴县国山南,即祝英台故宅也。”
唐代李蠙《题善权寺石壁序》写于唐懿宗咸通八年。又宋代《咸淳毗陵志》载:“广教禅院在善卷山,齐建元二年(480)以祝英台故宅建。”
唐代李郢有《阳羡春歌诗》载:“石亭梅花落如积,玉鲜斓班竹姑赤。祝陵有酒清若空, 煮糯蒸鱼作寒食。长桥新晴好天气,两市儿郎棹船戏。”
明万历十八年《宜兴县志》卷一载:“善卷禅寺……齐建元二年(480)以祝英台故宅创建。”
宋代《咸淳毗陵志》则云:“齐武帝(483)以英台故宅创建。”
清嘉庆宁楷《重刊宜兴县旧志》卷末中称:“广教禅院在善卷山,齐建元二年以祝英台故宅建。”
《江南通志》记载:“善权寺,宋名广教禅寺院,在宜兴县西南50里永丰区,齐建元二年以祝英台故宅创建,明改为善卷寺。”
民国三十七年(1948)7月2日《锡报》第一版,刊登洛阳女《宜兴行脚·祝陵吊古》一文中载:“所谓祝陵者,就是民间故事中,脍炙人口的祝英台拱木处也。”
周瘦鹃在《双洞江南第一奇》一文中写道:“据说这里附近,旧时曾在碧鲜庵与善卷寺同毁于火,相传英台读书处,原有唐刻的碑,共六字,现存‘碧鲜庵’三字,笔致很为古朴。”文中又指出:“宜兴梁祝故事源远流长,特别是祝英台故事可能比浙江的梁山伯故事出现得更早,其化蝶情节产生的时限可以推得比唐宋更久远些。薛季宣的诗作是他触景生情、以诗的形式浓缩了人民关于梁祝化蝶的想像并抒发自己对这一传说的情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梁祝故事中浸染着积极浪漫主义,表现人们对忠贞爱情的追求、对自由新生活的渴望,使悲剧出现喜剧转机的化蝶情节,是在宜兴民间最早形成;同时,关于唐宋时‘无化蝶之事’一说已不能成立,该情节的形成基因已不必从《韩凭妻》故事中趋附、搜寻。”这些实质性的内容与宜兴现存的史料记载、风物遗存相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中又提出:“从前阴历三月初三为传统观蝶节,每到此日,附近百姓都到水洞口观蝶,午时有一对大蝶比翼飞向蝶亭,它们就是梁祝精魂所化。‘梦中蝴蝶计不到,居然克日鸠群材’的古人诗句就是写某日蝴蝶在此聚集的现象并道出观蝶风俗的存在。”
传统流行的“观蝶节”为我国“梁祝传说”遗存地保存最完整、最悠久的民风民俗活动之一,属举世无双的传承久远、仪式完整、活动多彩、情感真挚、人数众多的民俗节日。2009年,“观蝶节”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深稽博考皆学问,皓首穷经苦用心。缪先生在梁祝文化研究生涯中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皓首穷经,把握调查研究的真谛,坚持秉承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研究态度,无愧于心。在研究会工作的10多年时间里,陆续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研究文章,《宜兴梁祝故事是中国梁祝故事的代表》录入2002年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编的《梁祝文化研究论文选》,2002年5月18日在《扬子晚报》以《我省有关学者呼呼应确立“宜兴梁祝故事”地位》为题发表,《可供对比的竹笼故事》在《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1期刊登,《宜兴民间假面舞“男欢女喜”漫论》又在《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3期面世,《梁祝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一书约有35000字和《人类智能的对象》等文章均已陆续与读者面世,研究成果颇丰,这些都诠释了他在梁祝文化学术研究上的精深造诣和杰出成就,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汗水和付出。
在文学家眼中,这些经典论文独特真实,富有新意,笔酣墨饱,或情节生动、层次跌宕,或描写细腻、情真意切,或大胆评议、切中时弊。在历史学家眼中,这些经典论文逻辑严密,内容充实,推理清晰,从文字到内容,从逻辑到思想,从基础思考到高级思维,能站在更高更全面角度去撰写,由浅入深,篇篇精彩,探本穷源,既有传统历史学术的深厚功底,又有新的思维和理论修养,既有宽阔的视野和历史学术敏感性,又有详细阐述的严谨态度和史料佐证。在他身上,反映出一位民间文学家秉持着的独特的价值观和强烈的责任感,自觉承担着保护、传承和传播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责大任。
缪先生平易近人,谦逊和蔼,朴实无华,视野广阔,无私奉献。他没有架子,10多年如一日,用心最切、用力最深的则是家乡的民间文学“梁祝传说”。他始终保持对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兴趣,凭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实际行动阐释了他的耕云种月,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的真实写照。他默默奉献在一言一行中,埋头苦干在一举一动上,不负韶华在一点一滴里。
记忆中,每次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召开会议,他总是不辞辛苦,风尘仆仆从南京赶来,按时参加会议,发表真知灼见,研究文章从不敷衍塞责。即便是自由讨论时间,他也决不闲聊,而总会准备相关资料,将有用的内容和自己的分析记录下来,等到大家发言完毕,再一一点评,甚至会提出人们未曾留意的新材料、新论点和新观点。在交流中,缪先生更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他总是轻声细语,待人和善,从不疾言厉色,与他交流如沐春风,安详而快乐。
在他身上感受到的只有渊博的学问与人生的真诚,而没有一丝因为有学问、有阅历、有能力而产生的傲慢,况且他还会在会议间提出合理化意见与建议。尤值得一提的是,参加十多年来的研究工作会议和活动,他从来不提报酬,一分钱也不要,默默无声,从省城南京到宜兴的差旅费分文未报。这也深深浸润在他的为人处世,领略到他对梁祝文化躬身耕耘的热情,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万人所共仰,为人所同钦。蓦然回首,白发苍苍、默默奉献却两袖清风的缪会长,2013年逝世,虽离开我们已经有11个年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总会在我脑海萦回,猛然领悟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这个比喻并不过分。
缪先生在笔者的心目中,是一位热忱、渊博、严谨、踏实的历史文学专家,身上这种儒者之风,又略带几分豪爽之气,可亲可圈,可点可敬!
他的作品、他的音容、他用智慧所研究出的宜兴梁祝文化的精神财富,留给了我们,留给了宜兴大地。

作者简介: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