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抗日战争胜利八十週年
阿庆嫂
——巾帼英雄传奇
◎ 勤田
剧照
序
被日寇快艇分身碎骨
血洒祖国壮丽的山河
40多年后才知道呵
她竟然是大名鼎鼎:
《阿庆嫂》巾帼英雄
人生一盏,被风雨吹打的油灯
点燃抗日的烽火熊熊
鲜血染红了湖水
被一纸密令残酷撕裂,
身影消失在昆承湖无边的雾色之中
没有雕像
也没有坟冢
数十年,世人只知舞台上那一个“阿庆嫂”
却不曾知道她:朱凡
极其平凡的真名
直到岁月翻过
数十载尘封,档案重现
人们才发现,那一曲《沙家浜》
唱的正是她的化名
上海的见证
1919年朱凡出生
宁波名门,父亲经商 小楼三层、锦衣玉食,每日相伴英文与琴声 适世温馨,生活本该如水面般光亮宁静
然而,1932年冬
十三岁的她亲历
黑云压城
炮火将上海撕裂
她站在校门口,看着血雨腥风
死亡第一次闯入童年 记忆心境
内心的破碎疼痛
“雪影社”里的夜晚
小小年纪便学会了
伪装、隐忍、镇静
面对敌人不能有泪
不能波动、只能让仇恨
隐藏在心中
自此,她丢掉了自己的
雅名
只称“朱凡”成为抗日队伍里
那一个,普普通通
冷静坚毅,不负使命
1937年,硝烟里的上海渐成焦土,虎狼呈凶
她选择留下,接下难民救助、抗战宣传活动
肩扛粮袋,穿堂过弄堂每天都是与鬼差擦肩而而行
镰刀斧头下的宣誓
淬炼朱凡人生坚定
献身革命一召必应
她从未要求过什么
愿把党的事做好完
做交通员、送秘密文件、掩护同志每一分
平凡隐藏着可怕的刀锋
枪她从不用,觉得后方靠脑筋,前线才该用抢冲锋
有人怕她太冒险
她却说:“死不要紧,要死得其所,对得起革命!”
暗棋谍影
1940年,赴沙家浜朱凡受命
她带着一把劈柴用的旧刀
一叠账本普普通通
独自闯进暗流四伏的水乡
开茶馆、卖苦茶
每一天,都是个低眉顺眼的老板娘
每当敌人的刺刀在眼前晃,
朱凡总是一笑而过。只有同伴知道,她能凭脚步声辨认身份,哪怕隔着烟火、茶香和人声鼎沸,
她的警觉从不放松
茶馆是转运点,
更是情报的交付亭
对伪军头目她巧妙周旋;
对乡亲百姓
她默默守护
用自己纤弱的身躯
在风暴中心搭起一道无形的安全屏风
横眉冷对酷刑
1941年7月10日清晨
木杓湾尼姑庵还带着寒露的冷
会议余音未散,湖面轻响引来她的机警觉
一句“快走”,可惜已经迟了
日寇的恶犬、刀枪
围了个水泄不通
她没逃,被拖走的那一刻,
深情回望那口曾藏着三位伤员的井
坚强的英雄
身处地狱中
从容面对酷刑
皮带抽打、辣水灌喉,指甲被一根根拔除
钻骨入髓疼痛
始终不吭一声
拔骨、烙铁、鞭型…
咬紧牙关,血染衣红
横眉以对眼比冰冷
”敌越狠毒,她愈冷静 面耐叛徒劝降
铿锵话语掷地有声
背判祖国必遭报应
最终有历史验证
血染的风采
日冦用尽所有酷刑
五天的日夜折磨
一无所得黔驴技穷
破晓前,她被拉到昆承湖边,两艘汽艇分别捆住她的双腿,而她已经到了极限。
村民被强迫目睹此景,湖面雾气弥朦,谁也不敢动
昂首挺胸,声嘶力竭喊道:
中国不会亡!
两艇发动,湖水被赤浪染红
她的身躯被残忍撕裂
湖上传出水鸟的声声悲鸣
粉身碎骨壮山河
巾帼英雄化芙蓉
唯留下的一只半旧绣花鞋一张手帕
她没了完整的遗体
湖水接纳血肉的遗容 英魂永存祖国山河中
永垂不朽的英雄
春来茶社的大门上锁 曾经的茶香和歌声化为深夜的呢浓
村口告示示警示
众人勿谈她名,
可谁又会忘记,
湖上飘来的坚强的微笑声
多年后舞台上的“阿庆嫂”斗智斗勇
《沙家滨》成为样版戏
真正的阿庆嫂
朱凡,她只活在
壮丽山河的记忆中
英雄的生命
是湖中莲花
鲜血晕染坚挺
胭脂般的鲜红
照亮抗日岁月
沙家浜不仅是戏
更是一座巍巍丰碑
朱凡,巾帼英雄
用自己的无悔青春
诠释出民族的脊梁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岁岁鲜花拥
松柏万年青
张钦田,笔名勤田,洛阳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洛阳作家协会会员。在几十家报刊发表小说、诗歌作品几十万字,有些获奖。诗被制成有声一百多首。词被制成歌曲三十多首。被多家平台推送,受到广泛好评。《情路上的小鹿》、《肓人天使颂》、《虞美人》、《荷花塘》、《妹子大辫儿俏》、《缝爱的衣裳》、《亮剑》、《心中一棵洁白莲》、《军犬獒王》、《扬帆》等被制成视频。歌曲《三军仪仗队》荣幸入选军委征歌系列。
【评价与纪念】
阿庆嫂原型
朱凡的事迹与《沙家浜》中“阿庆嫂”形象高度吻合:开设茶馆、智斗日伪、掩护新四军伤员等细节均被证实为原型来源。2009年,沙家浜纪念馆通过史料考证确认了这一关联。
精神传承
朱凡被民政部列入第二批抗日英烈名录。常熟市建有“朱凡殉难处”纪念碑及红色芦花雕塑,其生平陈列于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她的故事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素材,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坚守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