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焕新映春秋 ——读韩山寺先生《新民大街赋》
庄稼汉
一条街的变迁,往往藏着一座城的春秋。
在长春诸多的城市道路中,有一条街路很特殊:它深处闹市却格外宁静,它算是长春市较短的一条大街,却见证着长春这座城市近百年的历史。它就是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长春新民大街。
新民大街位于长春市朝阳区,北接解放大路,南连新民广场,建成于1933年,初定名为“顺天大街”。伪满时期,街两旁建有伪满国务院和伪满军事部、经济部、司法部、交通部,以及伪满综合法衙等,可以说,新民大街不但是伪满皇宫的中轴线,还是伪满国都政治中心的"中央大道"。1933年建成后,取名"顺天大街",出自《圣经》"人应顺天";1946年国民党时期改为"民权大街",是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命名,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新民大街,持续沿用。
2025年7月5日,长春市新民大街经过改造后开街迎客。新民大街全长1445米、宽58米,改造后街道两侧13处院落围墙被打开,释放出4.5公顷空间重归城市,并沿街打造了13处造型别致的口袋公园供市民游客休憩,历史建筑也陆续开放,让人们有机会走近历史,触摸历史,感知历史。
著名作家、诗人、文化学者韩山寺先生,专门为焕新的新民秉笔作赋,且有历经数日,修润21次,终于化古典诗韵为镜,照见了长春新民大街从过往到今朝的岁月流转,字里行间,尽是“新民”二字里藏着的深意。此赋一出,春城震动,不说是“洛阳纸贵”倒也是满城喝彩。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福生为《新民大街赋》书法题名;吉林省国学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姜子明精湛书法书写了《新民大街赋》全文;吉林省民盟书画院院长魏宏声为《新民大街赋》篆刻题名。电台专业出色主持人、朗诵学会资深导师、朗诵名家等诸多朗诵界业内人士青青、岚新、陶然行者、温暖阳光、孟令军等纷纷诵读此赋。不同的艺术传播方式,让赋这种古典艺术以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浸润春城人民的心灵。
初读此赋,最先触到的是街的“形”。“襟南湖而引闹市,枕朝阳之霞光”,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它的地理脉络;“檐牙高啄,融满洲之顶冠;石柱庄严,取西洋之筋骨”,则精准点出那些老建筑的独特风貌。可这风貌里,藏着的不只是建筑美学,更有“铜狮犹踞,曾窥伪府之兴亡;石阶默然,长印殖民之痕迹”的沉重——静态的建筑成为历史的见证者,“铜驼荆棘,残碑蚀雨”的意象,更将那段悲怆岁月的沉重感传递得淋漓尽致。
但赋的妙处,在于不沉浸在过往的悲怆里,更有老街焕新后的欣喜与欢畅。笔锋轻轻一转,便别开生面了:“金瓯重铸,文脉新开”八个字,不仅仅写出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更昭示出历史文化之于现实的意义。昔日“衙署森严之地”,如今成了“杏林春暖、黉门光耀之所”:新旧对比间,尽显时代变迁的深意。“朝阳初照,学子负笈”“暮色渐沉,归人循香”……朝阳下学子匆匆的脚步,暮色里归人盈盈的笑语,深秋时落叶与书声共鸣,夜幕中灯火与学子目光互映……这些鲜活的日常场景,让老街上的一砖一石都有了温度,旧时光被镀上了新光芒,新时代赋予这条街新生命。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烟火气交融,展现出这条街在新时代的活力——文教兴盛、民生安康,恰是对“新民”二字最生动的诠释。
韩山寺先生对“新民”内涵的升华,更见思想深度。“街名新民,岂止新于其貌?实乃民心维新,国魂重塑之征也!”点出街名背后的精神内核:从殖民阴影下的屈辱,到今日的自主自强,这条街的变迁,正是民族复兴的缩影。而“斯街非土木之街,实为精神之鉴,时代之旌”的论断,更将一条街的意义提升至精神象征的高度。是啊,如今的新民大街,医院救死扶伤、学府培育英才、文旅悄然兴起……老建筑里长出新故事、旧传说长出新翅膀……所有关于这条焕新老街的一切,恰如“不灭灯火”,在 北疆大地上闪耀着新时代的光芒。
在韩山寺先生的赋中,新民大街早已超越了“土木”的意义。它是一面“精神之鉴”,照见往昔的风雨;更是一面“时代之旌”,引领未来的方向。正如文末所言,“昔时风雨蚀铜驼,终不敌,今日千窗星火明”。走过新民大街,便走过了一段从屈辱到自强的历史,更走过了一段新旧更迭的风雨沧桑。一篇赋,读懂了一条街,也读懂了一座城,更读懂了一个民族对“新民”与“永续”的执着追求。
韩山寺先生的《新民大街赋》,绝非简单的街景描摹,而是以一条街为经纬,编织出一部浓缩的城市记忆与时代精神的史诗。它既见物之形,更传史之魂,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当下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许。
读毕再听,此赋意蕴别开生面。全篇辞藻典雅而不晦涩,对仗工整却不生硬,用典自然且寓意深刻。赏完《新民大街赋》,再走一遍新民大街,眼前景心中事,就有了新的感悟:那些老建筑便不再只是冰冷的砖石,而是承载着记忆与希望的生命体。正如赋中所言,“惟愿后来者行此街时,既感历史之深沉,亦怀前行之勇毅。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新民之义,永续长春!”这或许正是《新民大街赋》留给我们及未来的珍贵启示。
——2025年8月20日 于长春绿园泰安东街“苦乐斋”
作者简介:
曹景常,笔名庄稼汉。1968年生于河北省东光县,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迁居九台卡伦,现居长春。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吉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长春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长春市绿园区作协主席。
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林》等,著有诗集《倾听春天》《北斗星下》、长篇小说《乡村振兴到我家》等十余部。作品曾获全国农村题材微广播剧剧本征集一等奖,全国鲁藜诗歌奖二等奖、第九届“童声里的中国”少儿歌谣创作大赛一等奖等。
附:韩山寺先生《新民大街赋》(原文)
北国春城,长街新妆。斯街也,襟南湖而引闹市,枕朝阳之霞光;纵通衢以贯南北,横广场而纳西风,其名新民。既承往昔之警醒,亦启来日之弘毅。街衢坦荡,宛若史册铺陈;楼宇巍然,犹如沧桑峙立。请允吾为其作赋,以记其形,更以彰其神。
长春记忆,非遗开篇。
初登大道,但见楼阁参差。檐牙高啄,融满洲之顶冠;石柱庄严,取西洋之筋骨。铜狮犹踞,曾窥伪府之兴亡;石阶默然,长印殖民之痕迹。春雪初融,悄润阶前旧苔;秋风乍起,漫扫庭中枯槐。铜驼荆棘,残碑蚀雨,皆作无声之史笔,尽书悲怆于天地之间。然则金瓯重铸,文脉新开。昔时衙署森严之地,今朝化作杏林春暖、黉门光耀之所。朝阳初照,学子负笈而行,步履匆匆惊宿鸟;暮色渐沉,归人循香而至,笑语盈盈动情怀。更看深秋时节,松针衔绿,黄叶铺金,霜色与书声共染;朱窗映影,千窗透火,灯火共学子同燃。文教于此繁盛,恰似春风广被,滋养万木峥嵘。
嗟乎!百年过隙,街衢阅尽荣枯。伪府曾立,终成史海沉渣;新民长在,始信大道归公。街名新民,岂止新于其貌?实乃民心维新,国魂重塑之征也!观今日杏坛杏林竞相争辉,文旅新锐乘势突起,恰似春城血脉,永续芳华;更如不灭灯火,温度之艺术,恒耀北疆。
故曰:斯街非土木之街,实为精神之鉴,时代之旌。岁月奔流,淘尽权谋旧梦;街衢静默,独存大道精诚。昔时风雨蚀铜驼,终不敌,今日千窗星火明。惟愿后来者行此街时,既感历史之深沉,亦怀前行之勇毅。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新民之义,永续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