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就从来没因为影视作品掉过金豆子,我还寻思着我这辈子都不会为那些电影电视哭鼻子嘞。直到遇到《南京照相馆》,一切都不一样啦!
第一次“泪如泉涌”:看到宋存义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愤怒地打翻绳上挂着的照片,我的泪珠就像决了堤的洪水,“哗啦啦”地止都止不住。他颤抖着手指,指向一张照片上的人,声音带着无尽的悲痛与无奈,嘶吼道:“这是我弟弟!”刹那间,我的眼眶就像被乌云笼罩的湖泊,湿乎乎一片。宋叔叔哭,不仅是因为失去了亲人,更是气自己没拼死抵抗,直至耗尽最后一发子弹,害得弟弟还有全城的老百姓都遭了大殃。照片里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但因日军从这世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二次“泪如雨下”:当金爷爷一家聚在一起,拍离别前最后一张合照时,当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山河出现在眼前时,当金爷爷一家愤怒呐喊:“还我河山,寸土不让!”的时候,我的眼泪就跟城墙边流淌的鲜血似的,止不住地往下淌。这些被日本人残忍践踏得千疮百孔的河山,这些像一位遍体鳞伤老人的断壁残垣,可都是咱中国的河山,那是秦、汉、唐、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像鸟儿筑巢一样,一砖一瓦、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今,却被日本人的炮火炸得面目全非,我们却无能为力。我多想钻进荧幕,振臂高呼“我们中国的土地轮不到你们来肆意糟蹋!”
第三次“泪如河决”:当阿昌叔叔怒目圆睁,愤怒中吼出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相册里的地名时,我的眼泪就像被鲜血染红的湖水一样,擦了又流,怎么都擦不干净。当伊藤秀夫拿出他父亲的相册时,我感觉好像那些侵略者也有自己的家,可这就是个“大忽悠”。说不定在他们眼里,相册里的地方就是好玩的景点,是他们来过的证据。但对我们来说,这些地方那可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是我们的根!
这部电影里,有好多东西比黑暗中的星星还要亮哩!金爷爷拼死保护的底片、阿昌叔叔递过来的通行证、林阿姨在记者会上举起来的照片,这些东西虽然只是白纸黑框的,却像一把把锋利的宝剑,是他们反击日本人的武器。就算是在最最黑的夜里,也总会有人像勇敢的小萤火虫一样,点亮别人的希望之灯!(指导老师:汪子夜)
编后:这位小学生看似稚嫩的笔端,流淌着八十年来未曾干涸的民族泪痕。不难看出,《南京照相馆》的影像语言与小学生观后作文形成互文关系。当小学生作者描述之眼泪“像城墙边流淌的鲜血”,实已创建了感官连通的历史理解通道——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生理反应,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情感共振,完成历史意识的传递。这种具身化认知,比任何教科书上的说教都更具强大之生命力。
萤火虫的隐喻照亮了记忆伦理的本质。鲜血凝固成史书中的墨迹,哭喊沉淀为档案里的文字。但总会有新的眼泪为旧创伤而流,总会有稚嫩双手接过记忆的火种。这篇小学生作文动人之处,不在于文采斐然,而在于证明民族记忆的基因仍在传承——当一代人老去,总会有孩子从历史废墟中拾起破碎的相册,用他们的眼泪冲洗出永不褪色的真相。 (道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