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重提---回忆几年前的一次结伴旅游
文/任宗儒
有个成语叫无事生非,而我是无事生忆。最近,脑袋稍微轻松了一下,却无缘无故地回忆起了5年前的内蒙古大草原之行。
踏上旅途
那是2020年的7月20日,忘年交小王组织了一个6人旅行团,还聘请了一位司机,我们是7人成行。
大约是早晨7点20分,小王驾车出发,上高速一路飞驰。上午9点多,到达耀州服务区,我们停车休息。我的本家兄弟不愧为政多年,虑事周全,他拿出昨天晚上就准备好的牛肉、火腿肠、干粮等,分发给大家让先垫吧一下,好继续赶路。我看到停车场有几个卖鲜桃的人正在歇斯底里地叫卖,王婆卖瓜地夸耀自己的桃子。我便买了几个分给众人。大家一致认为和我们当地的桃味没有多大的区别。
休息了一阵,补充了些能量,我们又驱车赶路。小王和司机都是年轻人,驾车技术熟练,又反应敏捷,车一上路就是飞奔。车外热浪滚滚,车内空调使劲地送着凉风,我们聊得热火朝天,不觉到了靖边服务区。在靖边服务区只是稍作停留,大家有的给水杯里添水,有的去洗手间方便了一下就又赶路。大约是上午一点,我们停车在延安城郊的农家乐吃午饭。因为急于赶路,午饭吃得很简单,三四个凉菜,荤素搭配,一人一碗羊肉烩面。说心里话,延安的羊肉烩面就是地道,好吃。这让我想起在岐山吃岐山臊子面和在西安吃岐山臊子面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午饭后没休息,直接上路。一路奔到内蒙古境内的响沙湾服务区。和在靖边服务区一样,大家或添水或上卫生间,停留片刻便又上路。跨上黄河大桥,看到有些浑浊的黄河水缓缓流淌,虽值汛期,却没有电影上演的汹涌澎湃的景象。大概是这里的河面很宽的原因。距离呼和浩特市越来越近了,发了一天光的太阳慢慢向山后隐去。暮色中,我们看到呼和浩特市的北边有一条影影约约的山梁,黑魆魆的。我暗自想到,这莫非就是大青山了。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他的《内蒙访古》中这样写道:“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城市,正是建筑在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之中。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古代的阴山,就是现在的大青山。大青山是阴山山脉的中段,其东段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东北部,中段南麓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
晚上9点,我们按预定计划到达呼和浩特市,入住力信国际宾馆。看看今天的里程表,行程1200公里,历时14个小时。我们坐车辛苦,两位开车的年轻人更辛苦。
赶快喂肚子
登记好住宿的宾馆,放下行李,我们个个饥肠辘辘,不敢说是前心贴后心,也确实是人困马乏。现在的第一要务便是找一家可以饱餐一顿的饭馆喂饱咕咕作响的肚子。当时我们都是体面和矜持完全扫地了,顾不得餐馆档次的高低或菜价的贵贱了。距离力信宾馆不远处有一个门脸不大,也没有过多装修的饭馆。我们鱼贯而入,发现店内灯火辉煌,人头攒动,虽上下两层,却一时难以找到一个可以坐7个人的空间。在饭馆服务员的引领下,终于找到几个座位,但7个人须分坐两桌。这时哪还顾得讲排场,只要能坐下就行。饭馆虽不豪华,但菜品种类不少,而且还适合我们这些外省人的口味。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口味点了自己喜欢的菜肴,便大快朵颐起来。没有人回忆途中的乐趣,也没有人评价饭菜的质量。等大家狼吞虎咽,饭足汤饱之后,才有人提起话头,回忆起白天赶路的情形。
呼和浩特市被称为“青城”,其中“呼和”意为“青色”,而“浩特”意为“城郭”,合译为“青色的城”。呼和浩特市到底有多大,市内有哪些景点?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已无法欣赏了。吃过晚饭,已是晚上11点了。为了不影响明天的行程,我们只好放弃游览呼市夜景的奢望,回宾馆简单洗漱了一下,便早早休息,为明天的旅程攒足力量。
希拉穆仁大草原
因为内蒙古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和敕勒川大草原距离呼和浩特市太远,我们决定今天去希拉穆仁大草原。
早晨起来,就近找了一家更小的早餐店简单地填了一下肚子,便开始了今天的旅程,向希拉穆仁大草原进发。
希拉穆仁大草原是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希拉穆仁镇东南部的高原草场。距离呼和浩特市约70---80公里,距离包头市约250公里。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约720平方公里。希拉穆仁草原是温带大陆季风气候的典型代表区域,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短暂较为湿润,降雨集中。春秋两季干燥多风,降水量少,温差较大。地形属于较为平坦的开阔的低山丘陵,地势平缓略有起伏。希拉穆仁草原因地处草原名寺普会寺和希拉穆仁河之间而得名。在内蒙古的怀抱里,希拉穆仁大草原如同一块翡翠镶嵌在天地之间。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车水马龙,没有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流,有的是风吹草动的私语,在草原上静静吃草的马群和羊群就像在绿色打底的画布上点染了朵朵白色和紫色的花团。
呼和浩特市距离希拉穆仁大草原虽然只有两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因为贪图沿路的景色,走走停停,上午11点左右才到了一个叫“草原琴声”的部落驻足停车。说是部落,实际上是蒙古人建造的类似于我们这里的农家乐一样的接待游客的场所。所不同的是部落里的建筑全是蒙古包。“草原琴声”部落占地不小,建有几十个大小不等的蒙古包,根据蒙古包的豪华程度标有不同价格标准。
蒙古人热情得很,我们刚在部落门口下车,身穿艳丽服装,步履轻盈,体态婀娜的蒙古姑娘便把盛满美酒的金黄色酒杯递到我们面前,说是下马酒,要看着我们喝下去后便施行蒙古族礼节表示感谢。我因不胜酒力,看着那么大的酒杯发怵,连连向敬酒女郎告饶。女孩说,到了我们这儿,这杯酒是必须喝的。我戏谑这是下马酒,我们是坐车来的,可以不喝。任凭我如何狡辩,蒙古族姑娘的热情和执着还是让我硬着头皮喝下了那杯酒。好在是因为酒的度数不高,还是别的原因,喝了倒也没事。可能是部落负责人,抑或公关男士,一位打扮精干,普通话非常标准的蒙古族小伙子领着我们一行参观了几个类型的蒙古包,最终我们定下一大一小两个蒙古包,不是最豪华的,但也不是最低档次的。电影里的蒙古包好像是席地而坐,这里的蒙古包内支着床。
放下包儿,安排好了住处,那位蒙古族小伙子又来和我们商量吃午饭的事。他建议我们买一只小一点的活羊,由他们宰杀后,根据我们的要求变着花样让我们品尝。小伙子说,到了蒙古大草原 ,手把羊肉和烤羊腿是一定要吃的,否则等于没来。听从小伙子的安排,小王叫上我,一块儿去部落外的羊群中挑选了一只中不溜的羊回来。蒙古族厨师当着我俩的面宰杀了那只羊,杀肉57斤,每斤带骨肉58元,小王即付3300多元。我当时感到肉疼,心里嘀咕:草原的羊肉比宝鸡贵得多。宰羊的厨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给我们解释:你们买了羊肉,我们要负责根据你们的要求做熟做好,你们吃几顿,我们做几顿,你们可以变花样,想怎么吃,我们就怎么做,保证顿顿吃法不一样,直到吃完为止。厨师做羊肉,我们回蒙古包休息。
两个小时以后,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手把羊肉摆上了饭桌。所谓饭桌,就是放在蒙古包床上的一条稍长的炕桌,我们7人围桌而坐,畅快地聊天,大块地吃肉。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手抓羊肉。整扇羊排摆在几乎和炕桌一样大的盘子里,旁边放着几把锋利的尖刀,想吃哪块割那块,想吃多大块就割多大块,好不痛快,好不豪放。内蒙古的手把羊肉是现宰羊肉,肉质紧实且无膻味,清水炖煮,搭配草原野生韭菜花酱,保留原汁原味。我们几个羊肉就酒,划拳行令,老虎杠子,敲碗击筷子,喊声能把蒙古包顶掀掉。大家正吃在高兴处,来了两位蒙古族姑娘,穿着色彩艳丽的蒙古单袍,腰间饰以红色绸缎腰带,勾勒出曼妙身姿,足登高筒布靴,既显得干练英武,又给人以飘飘欲仙的感觉。两位姑娘一走进蒙古包,就亮起了美丽的歌喉,唱起了蒙古族歌曲。甜美的歌声,配上柔美的舞姿,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放下手中的羊排,停下嘴里的咀嚼,击节而和,两位年轻人禁不住也手舞足蹈起来。一曲歌罢,两位姑娘又分别给我们敬酒,嘴里不停地说着祝福之类的吉祥话语。可能是我刚好坐在7个人的中间,两位蒙古姑娘称我“大王爷”,并为我献上洁白的哈达。害得我还为两位姑娘每人发了100元小费。
酒足饭饱 ,加之天热太阳红,我们就躺在蒙古包里午休。下午五点,红日向西斜去,我们一行驾车去草原深处。不愧为大草原,驾车走了半个小时,除了高低不平的草地外,不见树木,不见建筑物,只有零零星星的羊群或马群在安闲地啃着青草。放眼远望,好像也有一个像草原琴声一样的部落,一群蒙古包,高杆上的红旗猎猎飘扬。走在草原上,看着脚下的草地,觉得和我想象中的草原相去甚远。想象中的草原,
应该是茂密的青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可这儿的草刚长出地面,一簇一簇的,有些地方还裸露着黄土。据说,当地政府正在采取抑制草原退化的措施。在草地玩耍、嬉戏、拍照,放飞了几个小时,下午8点我们回部落,9点吃晚饭。晚饭是咥烤羊腿,喝羊肉汤。蒙古烤羊腿外焦里嫩,油脂裹面,黄葱葱,油活活,香气扑鼻,蘸上草原野生韭菜花酱,解腻又提鲜。我深深地佩服蒙古人能做出这样的美味佳肴,也羡慕蒙古人能有这样的口福。
“草原琴声”部落夜晚的生活内容还是很丰富的。我们住的大蒙古包前是一个小广场,夜幕刚一降临,小广场便灯火通明,篝火熊熊,高档音响里播放着旋律悠长,节奏自由的蒙古族歌曲。住在各个蒙古包的游客们走到小广场,或聚睛观赏,或翩翩起舞。我真赞叹蒙古民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部落里的大人小孩,只要是蒙古族的,个个舞步轻盈,一挥手,一跳跃无不洋溢着蒙古人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看着这让人激情冲动的富有民族异域风情的场景,我这个激情寡淡的舞盲也有了蠢蠢欲动的感觉。小王他们两三个年轻人早已上场跟着扭起来。
据说策马奔腾是草原灵魂所在。蒙古包前的篝火还在熊熊燃烧,跳舞的人群还没有全部退去,小王和他的年轻朋友已策马奔驰在广阔的绿茵上。草原的星夜静谧,安详,马蹄嗒嗒的节奏声就像天籁把人们带入了无垠的草原深处。当两位勇士站在我们面前时,他们全副武装,身跨草原骏马的威武形象让我以为是英格兰骑士穿越到这里。
晚上休息前,厨房已告明天早饭是羊杂烩饼。可早晨起来,昨天两顿肉食的饱餐使大家早晨都没有了食欲。谢绝了厨师,带上没吃完的羊肉,我们又匆匆上路了。今天的游览目的地是库布齐沙漠。
大漠冲沙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位于黄河中游河套平原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边缘。西起巴彦高勒对岸,东至托克托县对岸,总面积1675平方公里,横越鄂尔多斯市的杭锦、达拉特、准格尔旗。库布齐沙漠景区原来是以观光为主,现在创新出多种探险性、娱乐性、体验性旅游项目,包括冲沙、乘坐越野车奔驰、沙滩排球等等。
我们是上午11点在一个如今忘了名字的服务区吃的午饭,几个素菜,一人一碗当地的面条,质量根本和我们宝鸡的面条不在一个档次,味道更不能比。我倒觉得这顿饭吃得很香,这大概是我们连续吃了两顿羊肉腻了肉食的缘故。饭后驱车,在导航的指引下终于到了目的地。现在回忆,或者是因为路远,抑或那时的导航还不太先进,反正是我们在小车里颠簸了好一阵子才到库布齐沙漠景区。
库布齐沙漠旅游是要买门票的。以前没去过沙漠,印象中的沙漠是平坦的,沙子是平平地铺在地上的。可库不齐沙漠完全颠覆了我对沙漠的感知。高低起伏,有沙丘,有沙谷。且沙丘有高有低,沙谷深浅不一。我们买了门票,进到景区,一望无际的沙漠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金光,刺人眼睛。游客不多,生意有些萧条。在一年轻小伙子的带领下,先是到沙漠中的一个四面敞开的简易棚子下,换上旅游管理方给我们提供的专门鞋子,工作人员说穿自己的鞋子会灌满沙子,滚烫的沙粒会烫伤脚丫子。换好鞋子后,工作人员再提供给我们每人一个特殊坐具,我们便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一座较高的沙丘顶上攀登。到了丘顶,坐在坐具上顺着沙坡飞滑下来,这大概就是大漠冲沙了。在沙丘上行走特别费力,左脚陷入沙中,费力拔出来,右脚又陷下去。就这样步履艰难地一步一步往上攀登。一座不是特别高的沙丘,足够你爬上一阵子。上沙丘途中,我曾经几次打退堂鼓,想退回到换鞋的棚子里休息。可当我们上去滑下来后,又觉得特别刺激,感觉不是滑下,倒是像飞下。于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撺掇大家又滑了一次。
高山滑沙吃力,乘坐越野车在沙滩奔驰更惊险、更刺激。我们在沙漠的第二项活动是乘坐吉普车在沙滩奔驰,这是一项让人难忘的冒险游戏。沙滩有沙丘,又有沙谷,越野车在沙丘沙谷中上下颠簸,颇有点像公园里的过山车,真的让人胆战心惊,惊险中却有乐趣。我们抓住车里安装的把手,放肆地大喊大叫,随意地说说笑笑。我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到过乘坐帆板在大海上冲浪,我想其惊险程度大概不过如此。
当天下午四点,我们告别库不齐,向鄂尔多斯出发。
夜宿鄂尔多斯
我们于晚上8点到达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区,入住星源酒店。我们是自驾游,走到哪里就歇在哪里。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在网上提前预订好酒店,设计好旅游线路,每天的行动都是事先有预订的。待我们安排好住处后,便去酒店附近的一个小饭馆,七个人七个菜,再加一个汤。这可能是这几天吃得最得劲的一顿饭,其菜肴的色、香、味倒是和宝鸡的不分上下,重要的是鄂尔多斯的服务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感动了我们。服务员听我们说话是陕西口音,外省人来就餐,分外热情,说是这代表内蒙古形象。宾馆的床到底比蒙古包的通铺舒服得多,加上这一天的奔波,这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实,没有做梦。清早起来,大家都希望还能吃到陕西风味的饭菜。于是分头在宾馆附近的大街小巷找寻,终于找到一个专供稀饭和包子的很小很小的饭馆,味道 虽不纯正,但还是有陕西特点。两三个包子,一碗小米稀饭下肚,加上昨晚又睡得好,我们个个又精神抖擞了。饭后我们驱车去鄂尔多斯博物馆参观。我的同姓兄弟是考古专业出身,这多年来虽然一直从政,但从没丢弃自己的专业。每到一个地方,参观博物馆是他的爱好,他提议去参观博物馆,大家也便欣然前往。
鄂尔多斯博物馆坐落于鄂尔多斯市的康巴什区,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以保护、传承鄂尔多斯地区历史、民族文化为目标,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41227平方米,配套7个专业展厅,展厅总面积14000平方米,馆藏文物1868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936件(套)。鄂尔多斯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像一块巨大的棕红色磐石,象征着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的红色砒砂岩和鄂尔多斯人坚毅的精神。博物馆的展品丰富多样,从旧石器时代的“河套人”化石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如青铜器、岩画等,展示了鄂尔多斯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这些展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特别是通过镇馆之宝“鹰顶金冠饰”等珍贵文物,让我们惊叹古代工艺的精湛,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创造才能。这次参观,让我们对鄂尔多斯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有了或多或少地了解,也更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以说,参观鄂尔多斯博物馆是我们这次旅行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经历。
参观完鄂尔多斯博物馆,我们在鄂尔多斯市徜徉了一阵,各自购买了些当地的土特产。我给孙子买了两小罐驼奶片,作为我内蒙古之行的纪念。谁知拿回来孙子只喝奶粉不吃驼奶片,枉费了我一片热心。因为时间有限,在鄂尔多斯没停留太多时间,我们又急急赶路,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我们到达成吉思汗陵刚好上午12点。
成陵纪实
我们是怀着虔诚和敬仰的心情走进成吉思汗陵的。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蒙古帝国的建立者。他统一了草原,打破民族隔阂,开创了世界性帝国。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对民族的贡献被后人铭记。成吉思汗陵不仅是他的安息地,也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圣地。它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的重要载体。是历代蒙古族帝王祭祀场所。走进成吉思汗陵,这雄伟的气势,肃穆的气氛似乎让人感觉到这些建筑散发着浓厚的草原气息。
成吉思汗陵于195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纪念成吉思汗而建。陵园占地5.5公顷,与甘德尔敖包山相望。陵园包括牌楼、成吉思汗铜像、阿勒腾甘德尔敖包、陵宫大殿、苏勒德祭坛等建筑景点。以三座蒙古包式的宫殿相连而成的陵宫大殿是陵园主体,占地56176平方米。
成吉思汗陵实际上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距离鄂尔多斯市40公里,距离东胜区65公里。由于内蒙古盛行“密藏”,真正的成吉思汗真陵在哪里至今仍是谜。
走进陵园,便是牌楼。牌楼于1984年建成,为传统的六柱五楼建筑风格。占地600平方米,东西长17米,高8.2米。上方正中悬挂着国家原副主席乌兰夫1985年题写的“成吉思汗陵”牌匾。牌楼建筑仿照了忽必烈1266年在元大都建立的供奉成吉思汗等先祖的太庙牌坊形式建设,已成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典型建筑之一。
再向前走便是成吉思汗铜像。铜像立于陵园正前方的广场上。是根据成吉思汗西征时途经鄂尔多斯留下的一段永恒的故事铸造的。总高12、06米,象征成吉思汗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跨马雕像高9米,基座由3块岩石组成。基座内壁上刻有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蒙古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中记载的成吉思汗执政草原、教育子孙的话语。
过了成吉思汗雕像就是99级台阶。在蒙古族文化中,9是被视为非常吉祥的数字,而99作为9的倍数,更强化了这种吉祥的寓意。这里的99级台阶,象征着吉祥福禄。
再往前走,广场右前方是阿勒腾甘德尔敖包。(敖包是蒙古族用石头、土或木块堆成的标志物,最初作为道路和界标,后演变为祭祀山神、路神及祈求丰收、家人平安的象征,是蒙古族重要的文化和宗教载体。通常包括祭祀长生天的祭天敖包;象征山水神灵的神灵敖包;祭祀祖先的氏族部落敖包等。阿勒腾甘德尔敖包是为纪念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而设立的。由用石头堆成的一座圆锥形实心塔式主敖包和12个小敖包组成,13个敖包象征13重天。每年农历3月21日查干苏鲁克大祭中,洒牛奶、祭长生天仪式在这里举行。
广场正前方是成吉思汗陵的核心区域陵宫大殿。大殿分为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6个部分。正殿高24、18米,外面屋檐悬挂乌兰夫手书的“成吉思汗陵”牌匾。殿内由8根雕有金色盘龙的大柱支撑,正中央有一尊高4,3米的成吉思汗汉白玉雕像,刻画出成吉思汗魁梧的身材和强健的体格。雕像背后是辽阔无比,横跨欧亚的蒙元时期疆域图。寝宫位于正殿后面,安放着黄缎罩着的三账灵宫,宫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和大皇后孛儿帖及其二位皇后的灵柩,还摆放着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另外,寝宫内还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描绘着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东殿内安放着成吉思汗四子托累及夫人的灵柩,供奉着成吉思汗当年征战时的一匹白色战马和部分遗物。西殿内的吉劳白宫供奉着成吉思汗金马鞍;胡日萨德格白宫供奉着弓箭;宝日温都白宫供奉着圣奶桶。西殿内还有“民族的希望,成吉思汗成长”大型壁画,展现出成吉思汗的诞辰及艰难的少年时代。
东廊、西廊分别连接东殿、西殿。
陵宫大殿左前方是苏勒德祭坛。苏勒德祭坛于1956年从苏勒德霍洛迁至成吉思汗陵,1997年建立直径10米的平台青石祭坛。祭坛分为四层,高15、4米,全部由汉白玉的雕花围栏装饰。每一层还有龙首型出水口。中部供奉成吉思汗的苏勒德长神矛。苏勒德长神矛的缨子用99匹公马鬃装饰,象征着成吉思汗勇往直前的精神。
参观完成吉思汗陵,我们还到成吉思汗文化主题公园,观看了被称为成吉思汗震撼世界之英雄气概缩影的气壮山河门景、铁马金帐群雕和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疆域版图的亚欧版图广场。
成吉思汗如狂飙般席卷大地,用金戈铁马踏破欧洲的寂静,以无畏之勇缔造了庞大帝国。用战火书写了草原雄鹰的传奇和辉煌,让“蒙古”之名威震四海,是当之无愧的草原霸主,一代天骄。与此同时,成吉思汗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血腥与纷争的深沉回响。所以说成吉思汗是一位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人物。他的功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对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的交流产生了深远作用;然而,他的军事征服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今人应该以客观、全面的态度去认识和评价他,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参观完成吉思汗陵,我们在景区里的小商店买了方便面泡着吃了,便马不停蹄地驰往革命圣地延安,计划晚上住延安城。
经过数小时的奔波,到达延安时夜幕已经降临。同姓兄弟在途中已通过朋友为我们联系好晚上住宿在陕西燃气总公司招待所。待我们风尘仆仆到达下榻之处,放下行李,稍作休息后,兄弟的朋友邀约我们共进晚餐。因招待所餐厅已下班,在我们一伙人的坚持下,就近选了一个小餐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餐馆不大,菜品种类倒是很丰富。我们点了几道陕北风味的地方特色菜,边吃边聊,可能是午饭只是方便面搅和了一下,晚上大家吃得特别尽兴。兄弟的朋友还劝大家小酌了几盅,权当是接风。热心的朋友在席间为我们安排了明天的行程。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晚上我睡得特别香。
按照昨晚的约定,早上8点,我们在招待所餐厅吃早点。这里的菜蔬花样更丰富,品种更多。大概是因为要接待南来北往的各地客流,所以各种风味都有。
延安震撼
既已来到革命圣地,参观当年毛主席及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工作生活的旧址便必不可少了。看看延安新城区也很有必要。
早饭后,我们第一站去枣园。
枣园是党中央在延安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机关所在地,因枣树多而得名。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15华里处,背山面水,视野开阔,环境幽静。据讲解员介绍:这个枣园原是当地富户申有安的,后来,他将园子和园子内的窑洞卖给了当时驻防延安的国民党军队师长高双城。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园子收为公有。1939年初,中共中央社会部住在园内,遂改名“延园”。1941年前后,中央机关陆续修建了20余孔窑洞,80余间平房和一座小礼堂。1943年10月,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往枣园,社会部搬往后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先后在此居住。
我们先参观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
小礼堂于1941年建成。砖木结构,呈凸字形。中共中央书记处迁来后经常在这里举行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墙上“为人民服务”的条幅是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机关干部的题词,提醒书记处机关干部要永远牢记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每逢过年,中央领导同志要在这里举行团拜活动或请群众吃饭。
我们还依次参观了毛泽东同志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旧居。参观了中央社会部二室及辅助陈列。参观结束时,天下起了小雨,我们又驱车上塬冒雨参观延安新区。
延安新区是为解决延安主城区发展空间不足而建设的现代化生态新城。规划控制面积78.5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4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40万。这是一个削山造城的“大规划”“大手笔”工程。共削平了33座山头,填平了十几道深沟,相当于在山上再造了两个延安老城区。该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在世界建城史上也属首例。延安新城区分为北区、东区、西区三个片区,各片区功能明确,道路宽敞,桥梁密布,公共交通完善,城市绿化覆盖率高,公园绿地众多,水、电、气、暖、讯基础设施齐全。延安新区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生态新城。遗憾的是,雨越下越大,竟成了瓢泼大雨,使得我们一行不能在延安新区大街上徒步徜徉,只能在汽车里凭窗坐车观花。顶着大雨,我们的车子沿着宽敞的街道在新城里转了一圈,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楼前茂盛整齐的行道树和街道中间绿化带中郁郁葱葱、竞相开放的花草和我们一样接受着风雨的洗礼。所不同的是我们的车子在风雨中急急地奔驰,而风雨中的高楼更显巍峨,花草更显翠绿妖娆。在雨中奔波了一阵,当我们乘车下塬时,老天爷好像诚心和我们作对,风住了,雨也小了。
趁着还有些时间,我们又参观了当年中央军委和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旧址王家坪。
王家坪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向,隔延河与延安城相望,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王家坪最初叫牡丹坪,因老乡多种植牡丹花而得名。后来一位王姓人将多数地方买去,遂改名为王家坪。党中央进驻延安后,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就在这里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了8年抗战。日寇投降后,又领导并指挥全国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八路军总部由此撤离,转战陕北。现在开放的有军委礼堂,政治部会议室,军委会议室,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旧居等。这里原来只有窑洞12孔,1939年,在当地群众支持下,经过军委和总部机关干部、战士的努力,先后建成石窑洞9孔、土窑洞37孔,房子210间。
军委大礼堂,是一座高大宽敞,四角翘起的7间大瓦房。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大型会议、晚会等集体活动大都在这里举行。礼堂里的摆放保持着原状。
政治部会议室是两间平房。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搬到这里,这个会议室就成了他会客的地方。
王家坪院子有一棵大柳树,柳树下摆放着石桌石凳,就是毛泽东当年送大儿子毛岸英上“劳动大学”的地方。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还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旧居等,和枣园他们的旧居一样,领袖们住宿和办公的条件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绝对是想象不到其简陋和朴素程度的。有一张毛主席穿着补丁衣服作讲演的照片就是那时领袖们俭朴生活的真实写照。那张照片是毛主席在抗日军政大学讲演时照的。
原本计划还要去杨家岭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实在因为行程安排太紧,只有寄望于以后再来革命圣地了。
要离开延安了,我不由想起了诗人贺敬之《回延安》中的片段:“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贺敬之抒发的是几十年后重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和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崇敬之情,是以赤子之情直抒对延安的眷恋。我们是要离开延安了,是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的。我真想在延安住上十天半个月,把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年的足迹所到之处齐齐地瞻仰一遍,亲身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难以想象的艰朴生活。
延安这片神圣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事业。在延安的烽火岁月里,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革命的壮丽诗篇。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延安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名字,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一种永恒的精神丰碑。不仅是我们,任凭谁来到这里,都会受到深深地震撼,震撼过去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为建立新中国而做出的丰功伟绩,震撼现在延安新区的建设者们为建设新延安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延安是一个创造神奇的地方。
在延安用过午饭,我们就要离开延安了,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随着车轮缓缓滚动,宝塔山,延河,延安新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在我们的视线里越来越模糊了。我渴望什么时候“再回延安看母亲!”
4个多小时后,汽车驰骋了450公里,我们回到了宝鸡。辛苦了小王,把我们一个一个送到了各自居住的小区。4天的自驾旅游圆满结束,我们带着美好的回忆和感悟回归到了日常的生活中。
旅游归来,心中满是感慨:旅游不仅是驱车运动,更是心灵的震动,它能让我们从繁忙的工作和繁乱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感受到异地的风土人情,收获内心的成长和对生活的感悟。难忘的这次旅游,伴随着我们一路的欢声笑语,成了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旅游每到一地,都会受到心灵的洗礼,都会有满满的收获和深深地感动。旅游不仅是赶路,更是感受路。
不虚此行,这段美好而难以忘怀的旅程。
▲以上是草原照片
▲呼市照片
▲鄂尔多斯市/博物馆
▲成陵照片
延安新区照片。
▲王家坪旧址照片
▲枣园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