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建设和静县铁道兵烈士陵园的经过
铁道兵5师23团/杨力(永远的骑兵)

一、事情的缘起
2011年7月,我利用去南疆各地州检查工作的机会,沿着鱼儿沟经巴仑台至和静县的301公路向南疆进发。
这条路大约230公里长,当地人都不称其为路,而是习惯地叫它阿拉沟。后来,在这里当过兵尤其是在这里修建铁路当过铁道兵的人,也习惯地把这里统称为阿拉沟,并且对这里怀有深厚的感情。
阿拉沟分为南北两段,以阿拉沟乡(当年称"八一"公社)为界,北边名曰南山矿区,分布着几家大型的军工企业,归乌鲁木齐市管辖,南段称为阿拉沟乡和巴仑台镇,生活在这里的农牧民主要是蒙古族,属于“东归英雄”土尔扈特部的后代,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的地界。
阿拉沟是一个在一天之内,能让你看到春夏秋冬的地方,行走期间,时常映入你眼帘的是融雪山、草地、戈壁为一体的美景:雪山在太阳的照耀下发出熠熠的光芒;草地在雨水的滋润下像绒毯一样舒适养眼;戈壁滩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卵石,清澈冰凉的雪水从其间流过,真有些泉水叮咚响的感觉。
这条清澈的河流,就叫阿拉沟河。它源自天山融化的冰雪,在奎先达坂(达坂,源自突厥语,意为高山处的山口)这个3500米左右的制高点一分为二,北坡流向南山矿区,最后汇入艾丁湖;南坡流向和静县,最后汇入博斯腾湖,是当地几万各族人民的母亲河。
为什么不走乌(乌鲁木齐)库(库尔勒)一级公路,而要走这颠簸不平,崎岖多弯,海拔又高的阿拉沟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我想看看自己曾经当兵的地方,看看自己曾经奉献过青春的地方,更想看看在建设南疆铁路中牺牲,永远长眠在这里的战友。
离开“军”改“工”的部队后,我虽然就在新疆生活,就在离这里只有大半天路程的乌鲁木齐工作,却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再来过这里,但心里对这里的牵挂却始终如初。毕竟这里有我生命中一段特殊的经历。
越野车顺着阿拉沟简易的301公路,由北向南疾速地行驶,在耸立的高山取代了辽阔戈壁的阿拉沟里,曾经熟悉的一切开始浮现在眼前:曾经非常红火的星火厂(5217厂)、燎原厂(5223厂)、胜利厂(992厂)、东风厂(9924厂),曙光厂(5214厂)等军工厂,现在只剩下废弃的厂房和残墙断壁的职工住宅遗迹,当年最显眼的工厂大门虽然还依稀可见,却也是一片人去楼空的凋零。而当年的这里,红旗招展,机器轰鸣,来来往往的军工人,精神焕发、骄傲自豪,把一车车武器弹药生产出来,为国家的安全和部队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沟不久,高悬的太阳就被两侧的高山遮挡,沟里的温度一下子低了不少,降下车窗,蜂拥而入的空气清新、透凉,吹到脸上,渗入全身,让人精神焕发,让人舒适爽快。
这时候,原铁道兵第二指挥部(代号89112)的军营遗址若隐若现,虽然这里的营房在40多年前就废弃了,但现在还能看出“大院”当年的气派。1980年5月,我曾经在这里参加过指挥部政治部宣传处举办的各师团新闻干事和骨干报道员的培训班,在这个军级单位的大院生活过一个星期。那时,对我们这些来自团里的基层官兵来说,这里就是铁道兵在新疆的最高领导机关和指挥机关了。
当越野车卷起的尘土把“二指”大院淹没得无影无踪的时候,当年铁道兵5师(代号89205)的师部驻地又出现在眼前,只不过这里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军营景象,更听不到嘹亮的军号,看不到熟悉的“六五”式军装,曾经在这里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大干快上的铁道兵人早已各奔东西,不知了去向。我当年在团里做新闻工作时,常来这里开会、学习、修改稿件,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和足迹。遗憾的是,那些当年生长在师部大院参天的榆树还在,那些以树为家的鸟儿还在欢快自由地飞翔,但昔日整齐、干净、严肃的营房和生活在营房里的人们,早已物是人非、面目全非了。
离开师部不远,就是师医院,曾经人进人出的门诊部平房,还能看出些许过去的风采,住院部病房的残迹也依稀可见,由东向西横跨阿拉沟河通向医院的小桥也还在,当年我就是走过这座小桥来师医院参加提干体检的。看到眼前的一切,几十年前的往事,一下子被勾引出来,久远的事情清晰可见,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再往沟里走,原5师25团、24团、22团(21团的驻地在沟外)的团部及一些连队的营房遗址残缺可见,但已经看不出当年的大致轮廓和模样,谁也想象不出这里曾经驻着千军万马的铁道兵部队,想象不出这里曾经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火热军营,也想象不到这里是多少年轻的军人努力奋斗、放飞梦想的地方。
特别让我看得心酸的是那些散葬在营房后山、铁道路边的烈士孤坟,他们当年也是生龙活虎的战士,也是为人儿、为人夫、为人父的铁血军人,如今长眠在这里无人问津,没有人想关心他们,想知道他们,他们走进了早已被世人遗忘的历史。……虽然这些孤坟一座一座地在我的眼前一闪而过,但随风摇摆在孤坟周围的荒草却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
在5师各施工部队驻防的最南端,是我曾经服役的铁5师23团(代号89323)的团部遗址,这里位于奎先达坂脚下,东西两边都是大山,阿拉沟河由西南向东北贯穿而过,团部机关就位于西边大山下一个“凹”型的山坳里。
我走进已经坍塌的团部大门,沿着还能辨清的道路,穿行在司、政、后机关12栋(司、政、后机关各4栋)办公室的残垣断壁间,在政治处宣传股我曾经的宿舍兼办公室的遗址上,我思绪万千,多少往事都浮现在眼前,临走的时候,我用力地跺了跺脚下的土地,算是与这个曾经的“老相识”打了招呼。从1978年底开始到1983年初结束,我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完成了一个老百姓向军人的转变。在这座深山里的军营里,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树立了自己的理想,进行了自己的奋斗,也留给了自己人生历程中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离开团部,我最想去看看的地方就是距团部两公里之外,位于团卫生队后山上的团烈士墓地。这里埋葬了为建设南疆铁路,为打通奎先隧道牺牲的48名战友,这其中还有我参与安葬的一名同年入伍的战友,他牺牲的时候还不到20岁。
在寂静的烈士墓地,除了我的脚步声,再听不到一点来自人间的信息。我沿着每个烈士的坟冢走了一遍,最后在墓地进门处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前,深深地三鞠躬,向牺牲的烈士们庄严地行了一个长长的军礼。这个时候,我的两眼湿润了,热泪情不自禁地滚落下来。
这之后的几天里,烈士墓地的破败凄凉,烈士墓穴的坍塌陷落,特别是那些散葬在铁路沿线的一座座烈士孤坟,一直在我的眼前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翻腾,他们好像在向我求诉:“怎么没有人管我们了?管管我们吧”!

二、建议的提出
回到乌鲁木齐后,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曾经的战友——那些长眠在地下的烈士们。我觉得我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虽然我们的部队不要在了,但我们这些曾经一个部队的人还在,部队战友特有的情分还在。
经过认真地思考,我于2011年8月,向自治区党委上报了《建议在阿拉沟修建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的报告。报告全文如下:
《建议在阿拉沟修建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
一、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进疆修建南疆铁路
20世纪70年代以前,新疆的交通条件十分艰苦,尤其是与内地连结的铁路只有一条兰新线,而在新疆境内的南北疆,均没有铁路可行,日常的交通运输只能靠汽车、马车、驴车及牦牛和骆驼,严重阻碍了新疆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了西北边防的建设和巩固。为解决新疆境内铁路交通问题,1973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在新疆修建一条贯通吐鲁番至库尔勒的南疆铁路。
1974年,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5师、6师和4师的19团、20团、铁道兵独立机械团、直属通信工程营进入新疆,承担起修建南疆铁路的光荣任务。5万多筑路部队驻扎在包括阿拉沟在内的476.5公里长的铁路施工线上。当时的具体分工是:由铁道兵5师承担从吐鲁番车站至乌拉斯台沟胜利桥276.44公里路段施工,铁道兵独立机械团、直属通信工程营配属5师施工,部队进疆时间为1974年;铁道兵6师承担从乌拉斯台沟至库尔勒200公里路段的施工,铁道兵4师19团、20团配属6师施工,部队进疆时间为1975年。劳力不足可由乌鲁木齐军区从新疆铁路建设工程局组织力量支援。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南疆铁路建设指挥部(后改为铁道兵第二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南疆铁路建设工作。
二、铁道兵为修建南疆铁路共牺牲268人
在修建南疆铁路的岁月里,铁道兵战士不畏艰险,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特别是5师23团是中央军委命名的“老虎团”,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的英雄壮举。进入新疆后,23团承担南疆铁路的咽喉工程——地处阿拉沟乡境内、海拔3470米、长达6152米的奎先隧道的掘进贯通任务。在近5年的施工过程中,该团先后有48名官兵长眠在天山脚下。也就是说隧道每掘进128米,就有1名烈士倒下。原铁道兵司令员陈再道、原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杨勇到南疆线视察铁道兵部队时,都先后到23团看望指战员,对他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肯定。与23团的铁道兵官兵一样,在南疆线上施工的其他铁道兵部队,同样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铁军精神,他们战风沙,迎烈日、斗严寒,提前半年完成了中央交给的南疆铁路的建设任务,为新疆未来的开发建设,为巩固祖国西北边陲,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根据初步统计,在修建南疆铁路吐鲁番——库尔勒段的施工过程中,参建的铁道兵部队共牺牲官兵268人,其中铁道兵5师牺牲188人,6师牺牲29人,第二指挥部直属部队牺牲51人,目前还埋在南疆铁路沿线的铁道兵烈士有231人,共分布在大大小小12个烈士墓地,其中最大的烈士墓地是铁道兵5师23团位于阿拉沟乡的烈士陵园。
三、修建南疆铁道兵烈士陵园的意义
铁道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特殊的兵种。1953年9月正式组建,1984年1月实行“军”改“工”。在30年的筑路生涯中,全体官兵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和铁路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主力部队的铁道兵5师23团先后参加了汤林铁路、鹰厦铁路、内昆铁路、贵昆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南疆铁路的建设,先后打通了大禾山、梅花山、蜈蚣岭、青龙山、手攀崖、长沙坎、奎先达坂等数十条特长、特大的隧道,累计长度达37.5公里,成为全军有名的“隧道团”,为国家和军队建设、特别是为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也正因为如此,修建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是对修建南疆铁路牺牲的铁道兵官兵的深深怀念。在修建南疆铁路过程中牺牲的这268名烈士,来自五湖四海,牺牲时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只有18岁。在他们生前,为了南疆铁路的早日修通,舍小家顾大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乃至生命。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英雄壮举动人心魄。而通过修建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把散葬在铁路沿线的烈士集中起来,既便于管理,也便于后人祭奠,是对烈士的最大尊重和最好怀念。
第二,修建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也是为新疆增添一个极具价值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资源。这个烈士陵园建设起来后,一定会对各族群众特别是各族青少年的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修建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对于开发阿拉沟乡、对于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对于为新疆的红色旅游增添新的项目,都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阿拉沟乡地处和静县北部天山南麓的峡谷地带,长约100多公里,在这里,“春、夏、秋、冬”的绮丽风光可以在一天内尽情领略,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在阿拉沟境内,铁道兵铺设了100多公里长的铁路,凿通了大小隧道17座,架设桥梁13座,是整个南疆线工程量最大、环境最复杂、施工条件最艰苦的地段。更重要的是,在这里生活战斗了近10年的铁道兵部队,与当地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军民情谊,为当地各族人民留下了铁道兵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的老百姓只要一提起铁道兵还是感慨万分,十分怀念。
如果在阿拉沟乡修建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将有利于阿拉沟乡的发展和老百姓的脱贫致富。
据资料表明,阿拉沟乡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纯牧业乡,距县城174公里,216国道、301省道和南疆铁路贯穿乡境。周边与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巴州和硕县相毗邻。平均海拔2420米,行政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287.6万亩,森林面积2725亩。境内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全乡辖乌拉斯台查汗、阿拉沟、夏尔尕三个行政村,总人口600户计1621人,属于自治区级贫困乡,现有贫困人口109户计396人。2010年全乡经济总收入824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2730元。从发展的角度看,从阿拉沟现有的资源禀赋情况看,要想促进阿拉沟乡的发展,实现当地农牧民早日脱贫致富,仅靠牧业生产是没有出路的。而如果在阿拉沟乡修建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把铁道兵在南疆战斗的精神当作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出来,不仅可以带来人流、物流、财富流、信息流、资金流,而且对当地今后招商引资、开发矿产资源、投资办企业、发展二、三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牧民增收、脱贫致富,都具有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四、对修建南疆铁道兵烈士陵园的具体建议
1、由和静县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筹划、立项,修建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这个陵园包括铁道兵南疆烈士英雄事迹陈列馆、英雄事迹浮雕墙、英雄纪念碑、英雄祭奠平台和烈士陵墓等。今后可作为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作用。
修建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的经费来源分三部分。一是政府(民政部门)出资。二是原铁道兵复员官兵捐赠(许多原铁道兵官兵复员后成了有名的企业家,他们对修建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的呼声非常强烈,只要立项,他们将会踊跃参与)。三是社会各界赞助。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招商引资。
2、具体设想。铁道兵5师23团现有烈士墓地尽可能不要外迁,并以此为基础修建新的烈士陵园。理由是,23团在南疆铁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十分突出,是一支英雄的部队;23团所在位置也是整个南疆线上地理环境、生活条件最艰苦的一段,在这里修建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有利于激发大家对铁道兵烈士的热爱和怀念。同时,23团现有烈士墓地规模最大、位置最佳、发展空间也最好,所以应以23团烈士墓地为主,把5师、6师、4师及其他部队的烈士墓迁移过来,整体规划设计,统一建设管理,建造一座有一定规模和相当影响的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
考虑到烈士陵园修好后,会有疆内、国内很多旅客前来参观,特别是会有大量的铁道兵老兵会故地重游,而阿拉沟乡本地的食宿接待能力都很有限,和静县城又距此有近200公里的山路,距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也都有大半天的车程,为方便游客游览、食宿,所以可考虑以原铁道兵23团团部遗址为基础,按原部队司、政、后机关的营房布局以及礼堂、大灶、中灶和团首长的宿舍为模样,修建旅游宾馆。这个宾馆外观可按部队原来的风格恢复建设,里边则按星级宾馆的水平装修布置,宾馆的服务人员则全部从当地蒙古族牧民中挑选,着当年部队的“六五”式服装,以再现当年部队生活的情景。还可以反映铁道兵修建南疆铁路的各种回忆文章为素材,创作大型实景剧《铁军战天山》,可以结合阿拉沟绮丽的风光,在旅游地的平台上再现当年铁道兵修建南疆铁路的英姿和风采,让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白天欣赏天山风光,凭吊烈士墓地,参观事迹陈列,晚上观看实景剧演出。当地牧民还可为游客提供骑马、餐饮等服务,也可参与红色旅游基地的建设、管理工作,让他们白天从事牧业生产,晚上换上演出服参与实景演出。
如果实现了这样一种设想,阿拉沟将成为和静县的热门旅游景点和新疆一个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阿拉沟乡的牧民也会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这个报告上报后,很快得到了自治区有关领导的批示,责成自治区民政厅协调有关州县、部门抓好落实。为此,我还专门去民政厅找了我中央党校的同学——当时的厅党组莫书记,请她在百忙中给予重视。我的这个同学也是军人的子弟,又是军人的家属,对“军”有感情,非常支持,也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建议报告中的要求。

三、建议的落实
和静县收到这个建议报告后,县委领导非常重视。当时的县委汪书记是我中央党校研究生班的同班同学,他看到我写的、自治区领导批示的建议报告后,立即给我打了电话,了解有关问题,征求我的有关意见。我向他介绍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想法,希望他一定要高度重视,把这件好事做好。这之后,汪书记非常重视此项工作,立即对落实建议报告的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并安排当时的县委张副书记亲自负责此项工作。
2011年11月12日,张副书记召集县委办公室、宣传部,县民政局、财政局、招商局、建设局、旅游局、阿拉沟乡等有关单位领导参加的“关于修建阿拉沟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的专题会议,会议责成有关部门要尽快做好立项、投资、选点、建立铁道兵南疆烈士纪念馆等方面的工作。至此,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建设的相关工作正式启动。
具体接受此项任务的和静县阿拉沟乡党委张书记,是一个对铁道兵部队很有感情,也很有活力和干劲的年轻干部,他非常清楚此项工作对促进阿拉沟乡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抓好这项工作的落实,对于推动阿拉沟乡的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当时,我也给张书记打了电话,希望他尽快拿出具体的建设方案,抓好贯彻落实。这之后,张书记多次召开乡党委会进行专题研究,多次组织人员到实地考察调研,在此基础上,以我提出的《建议在阿拉沟修建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的报告为依据,于2011年11月20日拿出了修建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的具体行动方案,并向县委进行报告。
这个具体行动方案的内容分为九章,包括项目、项目的背景、项目建设的依据;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项目建设选址意见;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建设条件;项目设计方案;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募集方案;效益分析及风险分析;结论与建议等,对每个方面的问题都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比如对项目所需投资的估算方面,预计需要建设资金2,000万元,资金的来源分为五个方面:一是争取项目资金,积极向国家争取烈士陵园项目资金;二是招商引资,迅速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鼓励企业或个人进行投资,开发红色旅游;三是进行全国募捐,成立建设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基金会,动员全国的原铁道兵官兵及社会爱心人士积极进行募捐;四是争取铁道部及中国铁建的支持,并号召爱心企业进行赞助;五是政府资助,在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由县政府进行资助,予以支持。还有就是对陵园大门、烈士纪念墙(浮雕墙)、烈士纪念广场、烈士纪念碑、烈士事迹陈列馆、烈士陵园,以及墓地绿化、道路硬化、防洪堤坝建设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特别是经过认真的实地勘查,确定把新的烈士陵园建设地址由建议中的5师23团调整到阿拉沟乡政府最近的原5师22团附近,并征求了我的意见和建议。

四、陵园的建设
由于资金的原因,也由于县乡主要领导人的先后变动,烈士陵园建设的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新的领导上任后,又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原本规划在阿拉沟乡政府附近建设的烈士陵园,调整到和静县县城东南五公里处,理由是这样便于管理,便于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当我知道这个消息后,虽然感到有些遗憾,但毕竟为烈士们解决了一个集中安葬的地方,心里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坐落在和静县的铁道兵南疆烈士陵园,是在原建议和规划的基础上,借助国家“慰烈工程”的专项资金进行建设的。
这个烈士陵园自2011年11月开始规划,2013年开工建设,2014年基本建成,前后共三年多时间,建设方案也是一再变化,规模也缩小了不少,没有按过去设想的以烈士为核心,建一个红色旅游基地的想法,而是基本按烈士陵园来建设的。
现在,这个新建成的和静铁道兵烈士陵园,占地面积50亩,建造高标准墓穴200个,已迁葬铁道兵烈士194人(铁道兵建设南疆铁路共牺牲了268名指战员。其中有些烈士的遗骨已被家人迁回原籍安葬),并且每一座烈士的墓碑都朝向铁路,表达了这些牺牲的烈士们依旧在默默地坚守着曾经的“战场”的意思。
现在,新的烈士陵园道路实现了硬化,墓地按区化都实现了绿化,整个陵园显得庄严、肃穆、寂静,这些为修建南疆铁路牺牲的铁道兵烈士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营房”,回归了属于自己的“组织”,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尊严和荣光。
长眠在新疆大地上的这些烈士,祖籍涉及全国17个省市,其中四川人数最多,其他还包括陕西、甘肃、山东、河北等地。他们生为新疆奉献,死了也“坚守”在新疆的土地上,他们真正把一切都献给了新疆!
进入烈士陵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纪念碑,这是烈士陵园最突出的标志,也是来这里瞻仰烈士的人们献花、宣誓,举行悼念仪式的地方。这个纪念碑的底座是12.598米×12.598米,象征这个烈士陵园占和静县总面积的2.51亿分之一;纪念碑的基座高2.54米,寓意南疆铁路在和静县的长度为254公里;护栏采用桥的形状,象征南疆铁路桥隧、桥涵、桥墩相连的地方多;纪念碑碑身高17.585米,是南疆铁路吐鲁番——库尔勒里程数的三倍长度;纪念碑形似英文大写字母“H”,代表了和静县的“和”字;碑身两侧的“工”字钢造型,象征着铁轨,寓意着铁道兵;中部突出部分既像列车,又像手握钢枪的铁道兵战士。
如今,和静铁道兵烈士陵园,已经成了新疆青少年校外实践和教育活动的基地,成了和静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基地,也是自治区红色旅游的线路之一,吸引着众多前来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各族人民。
长眠在这里的铁道兵烈士们,如果在天有灵,一定会满意、会安息的。
2025年8月13日

杨力同志简历
杨力,男,汉族,1958年10月出生,1976年10月上山下乡,1978年12月入伍,在解放军89323部队政治处服役,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
从部队转业后,长期在自治区党委工作,先后担任过党委宣传部处长,党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党委副秘书长等职,2013年1月被选举为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代表,大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现已退休。
责编:槛外人 202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