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是中国汉传佛教“八宗”之一“净土宗”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香积寺村。
“净土宗”又称“莲宗”或“白莲宗”。缘于元末的时候被农民军借用而成白莲教起义。
净土信仰在公元4世纪时由多位译僧逐渐介绍传至中原。著名的南朝僧人慧远曾大力提倡白莲净土信仰,被后世人追认为净土宗初祖。
然而,由于净土宗倡导念佛引导修行者往生极乐的义理与中国固有的天圆地方,只有一个世界的理论有抵触,自慧远之后200年净土信仰并未在中国普遍流传,净土宗正式成为宗派是善导开始的。善导读了《观无量寿经》后,被净土宗的思想所打动,为了求得净土宗真言,他到慧远创建的江西庐山东林寺访求道津,后又到山西石壁山玄中寺拜道绰为师,经过5年的学习,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专心传播净土宗。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善导大师圆寂,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
香积寺名源于佛典《维摩诘经》:“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之句。善导大师被信徒们认为是一个信、愿、行的彻底执行者,他除了修正行中的正定业外,还做了许多善事,“自利利他”;于己,终达“功德圆满”,号称“弥陀化身”;于人,则似众香国的香气一样"周流十方无量世界",启迪、感化、引导着众生超度苦海。寺名香积,意把净土宗师善导比作香积佛。
香积寺地理上位于十三朝古都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距离西安市中心约十几千米。寺院坐北朝南,地势高亢,南临滈河,西傍潏水,北接风景秀丽的樊川,滈河与潏河汇流萦挠于西南,子午大道过其东侧。寺院规模宏大,有“骑马关山门”之说。
香积寺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据《龙禅法师碑》载:“神木灵草,凌岁寒而独秀,夜暗花明,逾严霜而霏萃。岂直风高气爽,声闻进道之场,故亦临水,面菩萨会真之地。又于寺院造大堵坡(即佛塔),塔周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级……重重佛事,穷鹫岭之分身;种种庄严,尽比丘之异宝。”由此可见堂殿、楼台之华美壮丽。
香积寺在唐代曾盛极一时,唐高宗李治曾到香积寺礼佛,并赐予舍利千余粒,还有百宝幡花,令其供养。因善导大师在长安拥有众多信徒,这里又供奉着皇帝赐给的法器、舍利子,怀恽召集四方们众多次在寺内举行隆重祭祀,故前来瞻仰、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极盛,连武则天也“志想金园,情欣胜躅。事频临净刹,倾海国之名珍;或屡访炎凉,舍河宫之秘宝”,和唐中宗母子多次亲临膜拜。
“安史之乱”和“会昌禁佛”中,香积寺遭到严重破坏。相传安史之乱时,郭子仪率官军在此一带和安禄山叛军作战,被后世称学“香积寺大战”。大战中香积寺惨遭浩劫,大量文物遭毁损和遗失,这是香积寺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得一次劫难。直到宋代,净土宗流行,香积寺才得到修复。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香积寺曾改名为“开立寺”。直至清末,“寺内尚存不少金石文物,精刻119件。”同治年间,香积寺再度毁于兵火,据传日本浪人趁机盗走大批金石文物,寺僧为了保护文物,曾埋藏若干,导致这些文物下落不明。
“土改”和“文革”中,大部分僧人流失。到1968年,只有12人返回寺庙居住。当年,寺内大塔中身因雷击分裂,一片残败气象。
1979年,人民政府为振兴香积寺,拆掉长安县子午镇(今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的戏楼,修建了新的大雄宝殿五间,对佛舍利供养塔进行了加固维修,收回寺周土地30余亩,修筑了长方形的全部围墙,又在大殿之后新建了一座占地130平方米的一进三间佛堂,平整了花园卉圃,开辟自贾里村至香积寺的公路,在净业法师塔前开辟了停车场。才有了香积寺现今的规模。
1987年,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香积寺视察,他指出佛教寺院的环境殿宇要适应接待外宾的需要。为此,香积寺又修建了贵宾接待室。香积寺的面貌大为改观。
寺内最珍贵的遗存为“善导塔”。此塔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亦称“善导舍利塔”,或称“善导灵塔”,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舍利塔系青砖砌成,塔顶因年久残毁,现存11级,高33米(据载原为13级),周围广200步,呈正方形,每边长9.5米,壁厚2米,密檐仿木结构,外观奇古秀丽。历经1300年之风雨浸蚀及地震、兵燹之灾,塔身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善导塔重新整修,塔内有木梯直通塔顶。
(善导舍利塔)
善导塔与小雁塔形式相似,但其塔角方直,不像小雁塔那样圆和,又有楼阁式砖塔的一些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塔自顶至底层,顺各层南北拱券处中间裂开,与小雁塔的裂缝极为相似。
据史载,这条裂隙在宋元年间(1086—1094年)以前就已存在,已900余年。在一层券门处,每面均有六个砖孔洞,当年此处似有木构或其他形式的抱厦,现已不存。
敬业是善导的弟子,“敬业舍利塔”位于善导塔东侧,两塔相距约200米。
(敬业舍利塔)
敬业舍利塔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为方形五级楼阁式空心砖塔,底层边长四点五米,南面有券门,以上各层南面均有券龛;台基高1.8米,通高14.7米。因处香积寺墙外,基本上处于无人照顾状态,所在台基杂草丛生,只是简单的在台阶处设置了保护性的铁栅栏。
除善导弟子敬业灵塔外,善导塔南还有万回、平等灵塔。
香积寺的其他遗存应数“陀罗尼经幢”。
香积寺陀罗尼经幢,立幢年代为唐代,称唐幢,共十通。
(唐 陀罗尼经幢)
经幢是具有纪念及宣扬之意的古代宗教建筑。幢体上所刻佛经,主要是陀罗尼经,也有少数刻心经、楞严经等。还有极少数刻《道德经》的是道教石幢。
香积寺经幢第一通位于天王殿台阶左侧,其余八通位于大雄宝殿前的花坛内。东侧两通,西侧八通。
其中的“施灯功德经幢”所刻文字仍然清晰可辨,为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所建,上刻《佛说施灯功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