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寺,“佛教八宗”之一“三论宗”祖庭,是中国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译场,也是佛教三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译场,是佛教中国化的起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圭峰山北麓。
草堂寺创建于东晋,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原为后秦皇帝姚兴在汉长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遥园,弘始三年(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由此得草堂寺名。
佛教中著名的“中观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都是由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出,为三论宗的创立提供了经典,所以他被尊为该宗开祖,草堂寺也因此被奉为三论宗祖庭[1]。鸠摩罗什应请译出《成实论》,大力弘扬成实派宗风,所以草堂寺又被视为“成实宗”的祖庭。还由于华严宗五祖定慧禅师即宗密,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多年,所以又被视为华严宗祖庭。日莲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日莲宗信徒将草堂寺视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草堂寺被中国佛教三论宗、华严宗和日本佛教日莲宗尊奉为祖庭,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1956年08月06日,草堂寺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草堂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圭峰山北麓,西安市环山旅游路鄠邑区东段路北,东临沣水,西临太水,南对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紧依西安环山旅游公路上的鄠邑区草堂街道草堂营村,距西安市中心约50千米。
草堂寺庙宇的建设完全遵循佛教建筑规制。寺门面朝南,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展布,依次是山门、天王殿、钟楼和鼓楼、碑廊、碑亭、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和三圣殿、厢房、法堂(方丈室)。
中轴线西有鸠摩罗什纪念堂、八宝玉石塔、二柏一眼井、宗派图碑及烟雾井;东有卧佛殿、莲花池及观音阁;厨房和斋堂设在东侧,僧房在法堂两侧,厢房东西对称。
草堂寺在地理上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今已改称西安市鄠邑区)境内圭峰山北麓。
终南山“圭峰”,因形似“圭”字而得名,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寿文化”、“钟馗文化”、“财神文化”的发祥圣地,处于秦岭山脉中段,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 它东起盛产美玉的蓝田县,西至周至县最西界的秦岭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横跨蓝田县、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等县区,绵延200余里,雄峙在古城长安(西安)之南,成为长安城高大坚实的依托、雄伟壮丽的屏障。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北面则是广袤的关中平原。草堂寺北距大雁塔约三十多公里,西距中国道教最早的重要圣地,道教楼观的发源地楼观台约四十公里。周边寺院、道观星罗棋市,早在唐代以前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宗教特色。
草堂寺内除存有“终南下大草堂逍遥寺宗派图”碑石一尊和“鸠摩罗什舍利塔”,塔前有“烟雾井”一口,井中终日有烟雾飘出,千年不绝!
当年一位小僧介绍“烟雾井”因为遭到“文革”遭到破坏被填埋,寺院围墙残破不堪。小僧介绍,早年“烟雾”可漂绕长安!文革后在政府支持下,宗教社会各界倾力修复,又增建了藏经楼和鸠摩罗什纪念堂等设施。去年,终于一睹袅袅烟雾美景。
唐朝是中国文化世界身份的最高一级台阶,并以佛教文化著称。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 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还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又称“慈恩寺塔”。
其实,佛教在先秦时期已传入中国。不过那时不是在长安,而是在遥远的西域和繁华的凉州(现今的武威)。北魏时期的云岗石窟已经出现了以犍陀罗艺术为特征的古罗马廊柱,据说这些工匝均来自于西域。后来,孝文帝拓跋宏发现,文化中心的建立还需要其他多种条件。因此,又出现了一场由东向西的反向迁徙,这就是洛阳。随之我们看到,云冈石窟的风采就闪现在洛阳的龙门石窟当中了。洛阳已经逼近长安了。
一条什么样的通道,把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巴比伦文化带到山西大同的呢?这条通道很长,其中一段特别是关键的一段,叫河西走廊,在现在的甘肃省。而佛经的翻译之所就是草堂寺。主持译工作的就是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龟(音qiu)慈国国王的妹妹。他在龟兹乃至整个西域,都是最高等级的佛学家。
据余秋雨先生考证,前秦时期,一个叫苻坚的国君发起了一场文化大争抢。他是十六国时的一个国君,他在夺得政权以后,很想统一中国。因此,在南征北战之中恭恭敬敬地请了当时有名的僧人道安,作为自己的精神文化导师。但是道安在给他讲了几次课以后,就告诉他,自己的学问还有欠缺,真正懂得大乘佛教教理的叫鸠摩罗什,你应该向他求教。苻坚看了一眼已经70高龄的大学者道安,心想让这么一位老人钦佩的人,应该是多大年龄了啊?就问,鸠摩罗什多大年岁了?道安回答,30多岁。这下让苻坚吃惊了,一位古稀学者居然推崇一位年轻学者,那位年轻学者毕定真有大本事了。他就再问,你见过他吗?道安说,见不着,他住得太远了,在龟兹。龟兹已是当时一个重要的西域地名了。
苻坚要用一场长途跋涉的战争,去争抢一个文化人、一个佛教哲学家。他派出吕光将军作为这场抢人远征的司令。终于在公元382年,赢得了战争,抢到了鸠摩罗什。抢到了就要送回长安,但路确实太远了,走了一半才到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武威。 到了凉州,吕光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派他出来抢人的国君苻坚已经被推翻,然后又被部落里的人杀掉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回长安呢?干脆就在凉州住下吧,因此,吕光就做起了凉州的统治者。这个地方虽然在遥远的西北,但是祁连山的冰川雪水十分丰沛,因此没有旱灾。但四周毕竟比较干燥,又没有涝灾,这便让农耕文明得天独厚。而且这里又有水草丰美的畜牧场。这么一位大学者滞留凉州达十七年,他除了继续精研佛理外,还在汉语学习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吕光派到他身边看守的那些士兵,来自于中国很多地方。鸠摩罗什就顺便学了汉语里边的很多方言,十七年时间已经使他成了一位精通汉文的语言学家,这为他后来在长安主持翻译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位与唐代的玄奘齐名的大翻译家,连玄奘的很多翻译还要运用他的经典译法。 说到他到长安主持翻译工作,那又是另一场文化争抢大战了。原来新的后秦君主姚兴,突然想到前辈有一个稀世的宝贝遗落在凉州了,就下决心要抢回来。因此,姚兴居然派出10万雄师讨伐凉州。结果,公元401年,鸠摩罗什终于被姚兴抢到了,来到了长安。 同样是由长安出发的争抢,第一次抢,鸠摩罗什还很年轻,当他真的到长时候已经58岁。
为了争抢一位文化人、一位哲学家、一位翻译家,居然一次次都派出雄兵争抢,而且争抢的路途又非常遥远。这样的中国虽然有点荒唐,却让我们感到无比骄傲,这样的中国一定孕育着一个伟大的时代,这就是一百多年后的唐朝!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中国历史上能有令后世骄傲的“大唐盛世”,草堂寺功不可没!
附:草堂寺四大镇寺文物:
一:《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
此宝塔为后秦文物,国宝级文物。舍利塔雕刻精绝,色泽玉润,其形制独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用玉白、砖青、墨墨、乳黄、淡红、浅蓝、赭紫、灰色八种不同颜色的玉石、大理石雕刻镶拼而成,故又称“八宝玉石塔”。鸠摩罗什舍利塔用大理石建造,为西域所贡。塔的正身主体,置于金刚座上,金刚座由须弥山,香水海及三层云台组成,象征“金刚不坏”之意。高2.46米,八面十二层,最下层为方座,之上是圆台,圆台上方刻数山,象征佛法中的须弥山。圆台之上是重叠的三层云台,上刻云朵浮雕,精妙异常。云台之上,是八角形宝龛;前刻门扉状及锭形;靠前的左右二面纵刻格子;正东面有人阴刻题名,内容为“鸠摩罗什之舍利塔乙权邦彦口口口口亲来礼而作偈言,丁酉仲秋晦大士人东土,姚秦喜伏膺,当年罗八俊,尽是诸三乘,翻经明佛旨,圆通并祖灯,如何生派别,南北强分明”。正西面刻有“孙阳来”三字,靠后的左右二面,有类于前述靠前二面纵刻格子;背后(正北)一面阴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十字。宝龛上方为屋脊形覆盖,盖下有阴刻供养人像;盖上覆多层宝珠。
二:《草堂寺唐太宗皇帝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碑》
方形,边长0.55米。碑周有线刻波纹,碑面多风化裂纹,但字体尚可辨读。
金正大乙酉岁(1225年)仲冬望日住持传法沙门义金重录上石,长安樊世曹刊。
三:《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
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所制,碑高2.1米,宽1.08米。碑文为宰相裴休撰文并书丹,碑首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篆额,系书法楷模之名碑,书法秀丽,语句流畅,世所罕见。
定慧禅师即唐高僧宗密,华严宗祖师之一。他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并以习禅称世。碑文记述了宗密继承达摩至六祖慧能,祖祖相传的禅宗义理,又倡导禅佛,儒家一源的思想主张;以禅教渡生,助国家之兴旺为已任。
从此碑的内容来看,唐时佛教文化与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思想已开始融合。正因为它与中国封建文化结合起来,才成为封建帝王统治的有力工具,所以这样才学卓著的僧人,受到皇帝的重视,也是合乎情理之事。
四:《逍遥园大草堂栖禅寺宗派图碑》
刻于元代,已有600余年历史。
古碑加装了玻璃保护罩,位于鸠摩罗什舍利塔亭西侧,记载了与罗什有传统关系的僧众434人,是研究草堂寺史的宝贵资料。
宗派图碑立于塔院内西南角。碑的上方篆书《逍遥园大草堂栖禅寺宗派图》。碑高1.92米,宽0.65米。碑的正中僧人名字皆为楷书,以下共21排,以朝代顺序记载了众僧484人,第一排以鸠摩罗什为首及其八俊。第二排以宗密定慧禅师为首的唐代僧人及信徒共九人,其中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宰相郑庆余、裴休等人的名字。唐以后五代、宋、金、元五朝各排之间,明显地画出了师徒承传的关系,而且僧人众多,弘法衍道,代有高人,说明这几朝佛教并未衰落。这通石碑是研究佛教史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