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征程驰劲旅 佳作铸丰碑
——《尧山雅韵》第八集序
冯宝哲
《尧山雅韵》第八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即将出版了,我向家乡的诗朋联友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蒲城县诗词楹联学会是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筹建的,到如今已经二十年了,今年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学会为此专门组织了国庆七十年同题对联活动,其作品纳入本集,因此本集也是全体会员献给国庆七十周年的大礼。
本学会成立于2000年4月14日,起初的宗旨是弘扬传统文化,组织会员学习诗词楹联知识,提高创作水平,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随着文化活动的空前活跃,会员的爱好范围日益扩大,不少人热衷于散曲的学习与钻研,2015年5月5日更名为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尧山雅韵》是本会会员的作品集锦,至今已经出版八集,我从第二集开始有幸一直参与编辑与审稿工作,深深觉得每集都是蒲城诗词文化发展的大检阅、大展览,集集都以里程碑的作用记录着学会勇往直前的光辉里程。
通观一至八集的《尧山雅韵》,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到会员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是一直向上的。这次第八集收到的稿子超过第七集许多,经筛选收录了诗1499首,词124首,散曲325首,对联1448副,赋 9 篇,其数量质量不断提高的趋势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从内容上看,会员的写作水平也快速提高,第一集的诗词中,有的虽标有律绝或词牌,但多是外在格式字数多少的模仿而已,真正的格律与词谱,对于大家来说还是浑沌的,因而就大部停留在随口而吟的直观抒发上,罕有合律合谱的诗联,现在你翻开第八集看看,虽不敢说佳作连篇,但合律循谱的作品可以说俯拾皆是,有人把运用诗律词谱视为“带着镣铐跳舞”,但是在蒲城带着“镣铐”写诗词的人却越来越多,不少人已经达到了提笔必循律谱的境界。有的甚至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农民,他们对钻研诗律词谱也情有独钟并且乐此不疲,许多人已熟练地掌握了格律的诀窍而精通古典诗词,“带着镣铐跳舞”,反而更显示了舞者的造诣和功力,跳出了更加精采的节目来。第一集出刊时,《联律通则》尚未问世,当然就少有合格的联作,现在上书的联作,除个别稍有疏忽而出现舛误外,则全部合于联律。在写作的手法上,前几集的作品多为直叙和白描,平板单调,缺少蕴藉和含蓄,形象不够鲜明,内容不够精炼;而后几集的作品则多于赋、比、兴的综合运用,通过比喻,借物明理,触景生情,因物起兴,注重了形象思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些情况足以说明蒲城县群众性的诗联文化活动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现有会员400余人,市楹联学会会员80人,省楹联学会会员53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26人。在城乡建立了11个分会,分会每月组织一次例会活动。学会设一个报刊组、一个文艺组,两个诗联教育基地,三个诗词散曲楹联培训班。学会建立微信平台5个、分会建立微信平台5个,以交流赏析会员作品。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发表会员佳作。2018年7月,学会成立了党支部,发揮了堡垒作用。学会办有会刊《尧洛风韵》,共出148期29600份。已出版学员作品专集《尧山雅韵》八集,印数16000册,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完成《中华诗词文库、陕西卷、蒲城分卷》的组稿。学会协助有关单位编辑出版《凛然正气》、《江河赤子》、《千古功臣》等书。编辑出版了《对联中国· 陕西卷·蒲城分卷》上下卷6000册。出版了《美丽蒲城征联荟萃》1500 册。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定成《中华诗词文库· 陕西卷·蒲城分卷》的组稿工作。会员个人出书30余人计30000余册。举办了七次全国或海内外征诗征联活动。获秦东联坛十老、十杰、十贤、十佳、十英、十强、十星称号的联家共 27人。 近年来,组织会员为蒲城梨花节、桃花节撰联20余副,为双酒文化村撰联100余副,为大荔平罗文化村撰联110余副,为渭南老街撰联100余副。每年“五、一”“七、一”“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和国家有关重大事件组织会员撰联纪念、庆贺。2017一2018年组织了10次同题对联活动,讴歌蒲城历史名人、革命英烈和人文、自然景观,撰联1000余副。德高望重的老会员逝世,组织会员撰联悼念,撰挽联1500余副。为蒲城群众提供春联2000余副、义务书写春联15000余副。自《对联中国》征稿以来,先后获最佳作品奖2人次,佳作奖60人次,优秀奖400余人次。其中2017获佳作奖10人,占全省二分之一以上,优秀奖61人,占全省三分之一。参加全国征联获等级奖150余人次。学会每年举行别开生面的“庆七一诗歌朗诵会”一次、庆国庆或庆元旦诗歌朗诵会一次。同时,还组织了拜谒、参观革命前辈陵园、桥陵、泰陵、李仪祉纪念馆、永丰烈士陵园等纪念、采风活动。还组织会员前往合阳、潼关、韩城等地采风,以开阔视野,繁荣创作。可以说蒲城县的诗词曲联队伍已经成为活跃在渭北的一支文化劲旅。更为可喜的是2018年7月蒲城县人民政府向中国楹联学会递交了“关于申请创建全国楹联文化县的报告”,得到中国楹联学会复函:同意蒲城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近年来蒲城县委、县政府坚持文化兴县的理念,高度重视楹联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许多部门对楹联文化建设积极参与。目前创建全国楹联文化县的各项具体工作正在扎实有序地进行中。

在充分估计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前进中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绝不能陷于自我陶醉而固步自封。我以为当前存在的问题是诗词曲联基本知识普及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能尽如人意。会员们都是因为爱好诗词曲联而相聚在一起的,由于本身条件的差异,其知识底蕴参差不齐,起点不一,在学习、创作,切磋、研讨的过程中,其攻克堡垒、走进殿堂的步伐必然有先有后,虽然也涌现了不少崭露头角的高手,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好却因基本知识的缺乏而苦于不能入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我觉得普及诗词曲联的基本知识仍是我们应抓的第一要务,诗词曲联学会的会员,就应当甩掉“门外汉”的帽子,争取成为诗词曲联的行家里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愿奉送大家八字真诀,这就是“学习,消化,充实,提高。”我以为这是艺术殿堂的入门钥匙。建议学会班子响亮地提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口号,号召大家认真学习诗词曲联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其规范要领,向诗词曲联的艺术殿堂进军。学习中首先要强调消化,透彻理解其全部内容,融会贯通,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贮存,进而充实自己的知识行囊,由欣赏者,逐步变成践行者(即创作者),只要勤学苦练,熟能生巧,就一定能够提升境界,提高水平。当然这得一步一步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口吃个大胖子的事古今皆无,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必须持之以恒,刻苦用功,只要功夫到家,必然收获满满。 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边,学无止境,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于攀登,我相信蒲城这方热土上的诗词曲联之花明天必将更加光辉灿烂!
最后且赋七律一首,以为本序作结:
尧山文化势蕃昌,雅韵八集蒲邑扬。
赞美生活出丽句,讴歌时代构华章。
关心国事目光远,热爱故乡情意长。
艺术之园花卉艳,诗词联曲竞芬芳。
2019年8月12日于栖牛斋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1938年1月生。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曾在银行、农牧、政府、保险等部门任职,高级经济师,《陕西保险》杂志特邀编辑,1998年退休,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中华诗经阁荣誉顾问,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曾任渭南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顾问。《渭南联苑》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副会长、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主持过十多次征联大赛的收集与评审,编辑出版过《三圣遗风》、《孝苑联韵》、《联颂文祖》、《春沐三农》、《金鉴联韵》、《凛然正气》、《江河赤子》、《情驰夕阳》、《千古功臣》等征联荟萃,热衷乡土文化,担任编审,参于编辑《中国对联集成·陕西卷·蒲城分卷》、《中华诗词文库·陕西卷·蒲城分卷》以及《尧山雅韵》第二至九集。著有《风雨留痕》五卷等二百多万字。
编辑 审核:惠玲玲 白公平
美编:惜缘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 张新荔 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