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调歌头·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赋
烽燧八十载,铁血淬河山。
卢沟弹孔犹在,风雨蚀残垣。
多少头颅掷处,遍野腥云未散,松柏啸苍寒。
一纸降书字,半壁夕阳残。
挽天河,洗甲胄,葬硝烟。
劫灰飞尽,春满华夏换人间。
今驾鲲鹏重器,巡视曾经疆场,星帜映长天。
后辈擎觞祭:此土即长安!
2.满江红·谒衡阳抗战纪念碑
(依柳永体)
岳色摩空,危亭畔、铜驼饮泣。
抬望眼、石牌斑驳,弹痕如镝。
四十八天孤帜偃,三千子弟精魂立。
甚当年、焦土葬春红,湘波赤。
炊骸事,犹历历;
联署牒,惊寰域。
叹中宵剑吼,毒云犹织。
易子风传公羊泪,拾骸月冷张家驿。
到而今、警铎震南天,松涛急。
3.高阳台·观抗战纪念馆
(依刘镇体)
石象苔侵,铜驼草没,岳屏磴道斜横。
弹洞墙阴,当年血浸残枰。
玻璃柜锁沧桑事:
武士刀、毒气狰狞。
更堪惊、裂帛家书,字带刀兵。
沙盘恍见孤城矗,
甚童蒙解佩,老叟捐粳。
焦土炊烟,竟成惨胜浮名。
寰球勘赈凄凉句,
把山河、哭作空庭。
剩春樱、漫拂碑文,如扫残星。
4.八声甘州·过抗战纪念城遗址
(依柳永体)
对苍苍岳色峙孤城,劫火烙江流。
怅铜驼草长,石狮苔老,瘴锁危楼。
四十八天腥雨,犹渍旧兜鍪。
唯有湘波碧,咽尽仇雠。
忍说张家山骨,
是三千学子,未冠兜鍪。
叹焦檐断瓦,何处认书帱?
想遗民、炊骸时节,
竟联签、寰宇共惊眸。
春归处、看樱花雪,覆满枪丘。
5.水龙吟·题抗战将士群雕
(依苏轼体)
嶙峋石塑凝霜色,尽是少年眉宇。
弃书佩剑,抛犁执戟,霎成焦土。
毒瘴弥天,炊骸易子,犹挥残弩。
甚惨胜碑前,血书认取:
"衡阳在,中华拄!"
劫后联签堪怖,
讶寰球、竟称饥虎。
张家骸冢,岳屏弹迹,俱为史箓。
稚子指枪,老翁说炮,春樱如雨。
怕山形渐改,钟声暗哑,
作升平舞。
6.鹧鸪天·纪念馆铜钟
(依晏几道体)
劫火熔成百吨铜,
铸钟长警岳屏峰。
春樱漫拭铭文绿,
夜壑犹翻战血红。
张家骨,楚人弓,
童蒙解佩已成翁。
莫言焦土无遗镞,
山色千年带箭锋。
7.七言排律·谒衡阳抗战纪念馆
岳屏磴道接苍冥,抗战丰碑立晚汀。
石象守阶苔色冷,铜驼泣野瘴烟横。
百年雪耻联犹炽,万里收疆字尚腥。
四十八天孤帜矗,三千壮士列星明。
毒云罩地残盔锈,焦土炊骸惨胜屠。
易子炊骸悲战后,勘灾联署骇寰瀛。
中正剑凝寒月魄,武士刀悬孽海庭。
葛将拾骸填壑恨,方侯裂帛示儿诚。
童蒙解佩书生气,老圃遗犁稻陇情。
已见春樱拂碣舞,忍闻夜壑咽江鸣?
休言史册风干墨,且看山形虎踞形。
警世钟涵衡岳翠,岳屏云作燧烽青。
8.献给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专篇
衡阳抗战纪游赋
(文言散文诗)
初秋既望,携稚子游于岳屏。步青阶而陟崇丘,谒丰碑以瞻雄英。石象守磴,铜驼泣荆,牌坊镌联如血铭:"雪百年耻,复万里城,草木为之悲,风雨为之惊"。仰瞻之际,恍闻金铁交鸣。
忆昔甲申岁,豺虎犯衡。孤军婴城四十八昼夜,折戟沉枪十万旌。焦土横尸,炊骨易子,斯城毁甚于汉堡,惨状震乎寰瀛。方将军裂帛书"来生再见",葛将军拾骨葬张家山陵。三千少年郎,尽化衡岳云。泥塑犹持中正剑,展柜尚凝毒气腥。残盔映日寒,断刃带血青。
稚子指弹痕而问故,对焦土以怆神。乃告之曰:"昔者童蒙弃卷从戎,今汝辈当以翰墨卫疆。疮痍虽愈,卧榻岂容虎狼?"亭钟忽响,声彻苍茫。看新柳拂碑,春花绕枪。和平非天赐,念兹在莒岂敢忘!归途漫吟:碧血已滋南岳松,精魂长护楚云东。莫道承平歌舞久,岳屏山色总如烽。
作者简介:
刘安平,男,中共党员,党校经济管理大学学历。2014年12月在衡阳市某机关退休。退休前从事组织、宣教、办公室、工会等岗位工作。业余文学爱好者。在媒体及文学文艺杂志、公众号上发表数百篇诗歌散文,曾任衡阳市迴雁诗社副秘书长。获得当代优秀诗“翰鸣杯”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