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国泰先生的《三标课堂》与《大众教育学》,以“让教育回归本真”为核心,既构建了清晰的教育理念框架,又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路径。作为小学教师,读完这两本书,最深的感触是“教育不是精英的特权,而是唤醒每个孩子内在力量的过程”。结合日常教学,我有几点切实可行的实践思考:
一、以“三标”为纲,让课堂目标从“模糊”到“具体”
《三标课堂》中“设标、达标、馈标”的逻辑,解决了课堂“为谁教、教什么、怎么评”的核心问题。
(1)设标具象化:过去备课常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现在会拆解为“能在5分钟内找出短文3个关键信息”“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主要情节”,让学生明确“今天要做到什么”。
(2)达标可视化:设计“课堂任务单”,用星级贴纸标注不同层次的要求(如1星:能完成基础练习;2星:能举例拓展;3星:能提出新问题),既让学生可自主选择,也让教师评价有依据。
(3)馈标生活化:将数学中的“加减运算”与“班级图书角借阅统计”结合,把语文的“书信写作”转化为“给远方笔友写一封介绍校园的信”,让知识与生活场景精准对接。
二、用“大众”思维,让每个孩子都有“存在感”
《大众教育学》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在小学课堂中,可从细节处着手:
(1)分组不“固化”:打破“优等生一组、后进生一组”的模式,按“任务需求”动态分组。例如识字课上,让“识字快的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对子,既巩固前者的知识,又让后者获得关注。
(2)评价多“维度”:除成绩外,增设“倾听之星”“提问小能手”“互助标兵”等称号,用班级“成长树”贴纸墙记录,让内向的孩子因“认真倾听”被看见,调皮的孩子因“主动帮助同学”被肯定。
(3)内容“接地气”:讲解“自然现象”时,让学生带自己观察的树叶、石头分享;写作文时,允许用“画画+文字”的形式表达,降低表达门槛,让每个孩子都敢参与。
三、从“教知识”到“育习惯”,落实“目标”的长效性
两本书都强调“教育的最终标的是培养自主成长的人”。在实践中,我做了这些尝试:
(1)培养“自我规划”意识:每天留5分钟,让学生用“便签纸”写下“今天学会了什么”“明天想弄懂什么”,教师定期收集并针对性回应。
(2)放手“小任务管理”:班级卫生、图书角整理等工作,让学生自主分组、制定规则,教师只做“观察员”,遇到问题时引导他们讨论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责任与合作。
孟国泰的教育理念,本质上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贴近生活”。作为小学教师,不必追求“高大上”的改革,而是从每一节课的目标设计、每一次评价的多元视角、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需求出发,让“三标”落地于细微处,让“大众教育”体现在尊重中——这或许就是对这两本书最好的践行。
作者:陈才(德州长河小学教师)
青力点评
陈才老师的佳作以小学教师视角,将孟国泰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深度结合,极具落地性。对“三标”的拆解具体可感,从目标具象到标的生活化,展现理念转化的巧思;《大众教育学》的实践从分组、评价到内容设计,细节处体现对学生差异的尊重。行文质朴却见真章,用教学实例印证理论价值,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范式,凸显“教育回归本真”的实践意义。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