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龙吟·丁鹏儒先生书魄》
笔是崆峒万仞峰,墨为黄河九曲浪。
忽然挥扫风雨来,纸上苍龙裂云嶂!
先生本是陇上豪,少年饮尽霜雪刀。
砚田耕破三十载,夜夜雷火淬锋毫。
元埫灯寒照铁骨,刘寨纸贵惊秋鹄。
一怒笔锋挑昆仑,大笑字魂镇边朔!
红白事,千家求,墨花飞溅鬼神愁。
休道乡野无真龙,看我泼天写自由!
黄土坡上走来的笔锋
在元埫的晨光里磨墨
丁鹏儒,这个名字
曾被风沙掩埋于八十年代的课本
从一方讲台到另一方砚池
粉笔灰落成雪,染白双鬓
毛笔尖挑破长夜,点亮星斗
三十载春秋,锁在刘寨的屋檐下
黑板写满桃李,宣纸铺开山河
他用粉笔教人识字
用狼毫教人识心
横是脊梁,竖是风骨
撇捺之间,皆是黄土高原的呼吸
谁曾见他伏案至五更?
一盏油灯,照透纸背的孤影
碑帖如山,临了千遍
只为那一笔牵丝,如黄河拐弯处的回流
一朝会展,墨香炸裂寂静
红纸铺开,全镇屏息
婚联上的“百年好合”开出牡丹
丧幛中的“音容宛在”落下秋霜
中堂挂起,是家家户户的魂魄所依
条幅垂落,是代代相传的礼义仁心
如今,刘寨的门楣都有丁
春风一吹,满镇飞动的都是他的字
像麦浪,像雨痕,像祖先托梦的笔迹
他不言不语,只把一生
写成一部站着的碑林
《元埫的晨光》
晨光漫过元埫的土坡时,他的书包正蹭着路边的草。八十年代的风里,有粉笔灰的味道在发芽,还有毛笔尖蘸着的,一点未干的墨。
《刘寨的路》
从元埫到刘寨中学,路不算长,却够他把少年走成中年。书包换成教案夹,手里的铅笔换成粉笔,只有藏在课本里的毛边纸,还记着最初的笔锋。
《三十个春秋》
刘寨中学的铃声,敲了三十多年。他的脚步声和着预备铃,在走廊里磨出浅痕。黑板擦扬起的灰,落进他的头发,像给岁月,添了几笔留白。
《讲台与砚台》
白天,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种知识;夜晚,他用毛笔在宣纸上种山河。两种笔,一样的虔诚,把日子写成教案,也写成条幅。
《沉默的墨香》
那些无人问津的夜晚,墨汁在砚台里醒着。他的影子被台灯钉在墙上,和字一起,在宣纸上慢慢站成风景。苦炼是自己的事,像黄土里的根,默默往深里扎。
《会展的光》
那天,他的字被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宣纸抖落一身尘埃,笔锋里的倔强、温柔、岁月的沉,突然就亮了。整个乡镇都在看——原来沉默的人,心里藏着一片海。
《红联与白幛》
红事的纸,要蘸着喜字的暖;白事的墨,要含着敬意的沉。他提笔时,总先停一停,把人情世故,都融进那一笔一划里,让文字有了温度。
《中堂的故事》
农家的中堂,挂着他的字。墨香混着烟火气,成了日子的注脚。有人看着字想起收成,有人想起孩子的课本,而他只记得,落笔时心里的平静。
《笔杆上的茧》
笔杆磨出的茧,比教鞭上的包浆更厚。那是无数个清晨和黄昏,和纸墨较劲的痕迹。后来这茧成了印章,盖在每一幅字上,写着“刘寨丁鹏儒”。
《书法一家》
镇上人说他是“书法一家”,他听了只笑笑。案头的砚台还是老样子,磨墨的动作也没变。所谓“一家”,不过是把热爱,写成了日复一日的寻常。
《粉笔与毛笔》
粉笔写黑板,是给别人看的路;毛笔写宣纸,是自己走的心。他在两条路上来回走,走成了刘寨中学的一棵老树,根扎在讲台,枝伸向墨香。
《会宁的风骨》
黄土高原的风,吹硬了会宁人的骨头。他的字里,就有这风骨——笔锋像山梁一样挺,墨色像土地一样沉。写的是字,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人生。
《未写完的篇章》
三十多年不算长,他还在写。教案本换了一本又一本,宣纸堆成了小山。刘寨镇的故事里,总有他的一笔,或在黑板上,或在谁家的墙上,都是未完待续的篇章。
《笔墨与讲台》
黄土坡的风 吹过元埫的晨光
八十年代的书包 装着会宁的倔强
从坡底到镇上 不算太远的路
他走成了 笔墨和粉笔灰的漫长
三十多个春秋 刘寨中学的铃声
和他砚台里的墨香 一起醒着
讲台是他的田垄 粉笔是农具
把知识的种子 播进多少双眼睛
课余的光阴 都泡在墨汁里
宣纸洇开的 是无人问津的晨昏
笔杆磨出的茧 比教案上的字迹更沉
直到那次会展 他铺开的宣纸
让整个乡镇 看见沉默里的星辰
从此 红事的喜联有了筋骨
白事的挽幛含着温度
中堂的墨痕 洇透了柴米油盐
条幅上的字 站成刘寨镇的风骨
他还是那个 从元埫走出的学子
只是指尖的粉笔灰 混了墨香
在讲台与书桌间 走成一条路
一头连着黄土 一头向着云端
七律《丁鹏儒十咏 》
其一·少时苦学
寒窗十载志难移,灯火深更笔未疲。
雪岭千重遮远路,油灯一盏照残碑。
书山独步寻真味,墨海孤航觅古奇。
莫道贫乡无俊士,会宁自古出雄姿。
其二·元埫求学
元埫黉门岁月稠,少年心事寄春秋。
晨霜踏碎求学路,夜雨敲残破案头。
笔底风烟随纸起,胸中块垒化诗收。
虽无锦瑟华年伴,却有书香梦里游。
其三·刘寨执教
归来仍是旧乡关,三尺讲台岁月潺。
粉笔生涯清似水,墨池心事静如山。
门生渐远天涯去,字迹长留故土间。
卅载耕耘人未老,春风桃李满尘寰。
其四·临池不辍
卅年磨砚未辞劳,铁画银钩夜夜操。
秃笔成堆书岁月,残灯作伴写风涛。
羲之筋骨心中悟,颜柳精神腕底遨。
莫道乡间无大匠,毫端自有泰山高。
其五·一鸣惊人
默默耕耘不计年,一朝展卷动乡贤。
龙蛇走笔惊四座,翰墨生香压百篇。
昔日孤灯谁识苦?今朝盛誉自天然。
从来大器晚成者,多在寻常巷陌间。
其六·红白题联
乡邻婚丧总相邀,墨迹如虹映九霄。
喜字生辉添福气,挽联含泪寄哀潮。
千门万户留真迹,暮雪晨霜写寂寥。
莫道书生无大用,一支柔笔慰渔樵。
其七·书道求索
半生痴绝在毫端,追晋摹唐夜未阑。
碑帖千翻寻古意,云烟万变出新观。
锋藏篆隶金石气,韵带行草风雨湍。
若问此中真境界,心如止水字如磐。
其八·淡泊明志
不慕浮名不羡仙,砚田耕老亦陶然。
闲来独坐临秋水,兴至挥毫写暮烟。
市井虽无金玉贵,乡闾自有墨香传。
人生何必登麟阁,一字风流足永年。
其九·桃李芬芳
卅载黉门育俊英,满园桃李各峥嵘。
昔时稚子今成器,此日恩师鬓已星。
粉笔生涯清若许,墨池心事静无声。
人间至乐非金玉,但看门生胜己行。
其十·翰墨流芳
会宁自古出才雄,翰墨风流一脉通。
笔走龙蛇惊陇右,书成珠玉耀乡中。
虽无显达登金榜,却有清名贯碧空。
莫道寒门无大雅,千秋字在即丰功。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