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讲味口,讲懂板(散文)
文/陈振家
“同嗜于味”是“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的简化表达,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人们对于味道有共同的喜好”。孟子用这句话来论证人类感官体验的普遍性,进而延伸到道德和审美的共同性。具体含义可包括:
一
同嗜于味的字面意思:人们在饮食口味上有相似的偏好,比如都喜爱美味。
二
同嗜于味的哲学引申:孟子以此类比,说明人类不仅在味觉上趋同,在听觉(音乐)、视觉(美色)乃至道德(理义)上也有共同的判断标准。
三
同嗜于味的人性论基础:这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相似的感知和道德倾向。
四
后来,这一表述也被泛用于形容人们在爱好、审美或价值观上的普遍相似性。需要注意的是,孟子虽强调共性,但也隐含了个体差异的存在。
五
楚人讲味口,讲懂板。这就是说为人处世要光明磊落,心里要敞亮,说话要响亮,做事要漂亮。要在智商情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湖北湖南人是楚人,论打仗,粟裕林彪最会打仗。楚人聪明。湖北人是九头鸟,湖南人霸得蛮,耐得烦。这都是不争的事情。
懂板,这个懂板,既是原则性又是灵活性。板和眼是联系在一起的,懂板就是懂得老板的意图,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是谁在闹眼子。这样一来,就是一个达人了。有人枉为楚人,夜郎自大,瞧不起北上广,瞧不起巴黎出浪漫艺术,瞧不起宜昌和陕北米脂出美女,瞧不起巴山楚水出诗人,瞧不起汉川出善人,瞧不起河南老乡出圣贤,这都是不讲味口,不懂板的表现。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维度不同,尖酸刻薄,不可与为伍也。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