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丰收“情”更浓
文 / 和風水仙
下午,梨园的白纱被秋阳撩开。县委的一行记者,踩着草尖上的光往里走,鼻尖先撞进一阵甜——不是蜜的浓,是梨香混着熟了的土气,软乎乎地裹过来。
光山县斛山乡斛山村新时代果园老板何文利,正站在梯子上摘梨,蓝布褂子被风掀得鼓起来。他指尖勾住梨柄轻轻一旋,黄澄澄的酥梨就落进布兜,“看这皮儿”!他往下递时嗓门亮,“薄得能透光,甜水都快包不住了”。记者举着相机,镜头里先框住梨上的绒毛,再往下移,看见老何鞋上沾的草屑,和梯子边堆得半人高的梨筐,筐沿还搭着片带鲜嫩的梨叶。
树底下的梨更多,有的滚在落叶里,像藏了一地小月亮。老板娘蹲在筐边捡,指尖擦过梨面,把细尘蹭掉,“这棵是‘金坠子’,那棵是‘雪花梨’,这一片是秋悦梨”。她往深处指,“记者同志:你们尝尝,刚摘的最得味”。递来的梨,咬开时汁水顺着下巴往下淌,甜意从舌尖漫到眉梢,连牙床都浸得软了。
风起时,梨叶沙沙响,挂在枝上的梨晃啊晃,像谁把星星串在了枝头。记者笔尖沾着梨香:“树密藏金果,筐满落秋光,翁摘枝上梨,妇捡叶间甜。”
老板何文利下梯时,布兜里的梨蹭着木梯咚咚响。记者忽然发现,他手背的皱纹里还沾着春天疏花时的花粉,指甲缝里嵌着夏日常浇的梨树下的土。原来丰收从来不是一时的黄,是从春到秋,把汗和盼,都酿成了梨里的甜汁。
走时,夕阳西下,梨园的香跟着衣角飘。回望时,果农夫妻俩正把梨往筐里码,金黄的梨堆得冒了尖。他直起身的样子,像托着整个秋天甜甜的梦。
作者简介:和風水仙,学名.何文臣,曾用名.何工,出生于豫光斛山何新湾,自幼喜愛文学,从事風水专业;“都市头条”认证。任《正和诗苑传媒公众平台》《江山传媒公众平台》编辑,现任《北京汉墨书画院》院士;发表过多篇诗歌.词赋。以文会友,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