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金陵映丹心——记南京保卫战中的朱赤旅长
一罗培永
1937年12月的南京,寒雨如泣,炮火撕裂了古城的宁静。在中华门城头的硝烟中,一位身着戎装的将领正奋力挥舞着驳壳枪,沙哑的嗓音穿透枪炮声,激励着身边伤痕累累的士兵:“身后就是首都,我们无路可退!”这位将领,便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262旅旅长朱赤。数日后,他与全旅将士一同血染疆场,用生命践行了“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
朱赤的军旅生涯,始终与民族危亡紧密相连。他出身于江西修水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目睹列强侵华的屈辱,心中早早埋下了报国的种子。青年时期,他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系统学习军事理论与实战技能。在校期间,他深受革命思想熏陶,常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自勉,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在东征、北伐等战役中屡立战功,凭借勇猛果敢的作战风格和体恤士卒的带兵之道,逐渐从基层军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旅级指挥官。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朱赤率领262旅随88师开赴前线。在长达三个月的激战中,他所在的部队负责守卫闸北、江湾等地,面对日军海陆空立体攻势,始终坚守阵地。朱赤身先士卒,白天在战壕中指挥作战,夜晚则巡视阵地,为士兵包扎伤口、鼓舞士气。一次,日军集中优势兵力猛攻262旅阵地,前沿工事几度失守,朱赤亲自率领特务连发起反击,在枪林弹雨中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最终将阵地夺回。他的左臂被弹片划伤,却只是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部下劝他后撤休整,他却坚定地说:“战士们都在流血,我怎能后退?”淞沪会战后期,部队伤亡惨重,朱赤的262旅从最初的5000余人减至不足2000人,但他始终没有退缩,直到接到撤退命令,才率部有序撤离。
11月,日军兵锋直指南京,朱赤奉命率262旅参与南京保卫战,负责守卫中华门至雨花台一线。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制高点,一旦失守,日军便可直接俯瞰城垣,因此成为双方必争之地。朱赤深知责任重大,抵达阵地后立即组织士兵加固工事,抢修掩体,将有限的兵力梯次部署,形成纵深防御。他对部下说:“雨花台是南京的南大门,我们就是门闩,只要我们在,大门就不能开!”
12月9日,日军开始猛攻雨花台,飞机、重炮轮番轰炸,阵地瞬间被硝烟笼罩。朱赤指挥部队沉着应战,待日军逼近后再用机枪、手榴弹猛烈还击,多次打退敌人的冲锋。战斗最激烈时,他的指挥部距离前沿仅百米,炮弹不时在附近爆炸,参谋人员劝他转移,他却始终坚守在指挥岗位,通过电话和传令兵及时调整部署。12日,日军调集两个师团的兵力发起总攻,262旅的阵地多处被突破,士兵伤亡过半,弹药也所剩无几。朱赤召集剩余官兵,举起刺刀高声喊道:“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唯有与阵地共存亡!”他带头冲向缺口,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在激战中,朱赤的右腿被炮弹炸伤,鲜血浸透了裤腿,但他依然拄着步枪坚持指挥。下午,日军再次发起猛攻,一颗炮弹落在指挥部附近,朱赤不幸被弹片击中要害,壮烈牺牲,时年33岁。他牺牲后,262旅剩余官兵继续战斗,最终全部殉国,无一人投降。
朱赤牺牲后,遗体被战友们草草掩埋在雨花台的战壕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烈士遗骸进行了重新安葬,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他立碑纪念。如今,每当人们来到雨花台,总会在纪念碑前驻足,缅怀这位在南京保卫战中英勇捐躯的爱国将领。
朱赤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而战的一生。他用生命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展现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在南京保卫战这场悲壮的战役中,正是无数像朱赤这样的先烈,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长城,他们的英名,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烽烟沪上砺锋芒
血沃金陵志未凉
死守雨花惊敌胆
身沉焦土耀荣光
黄埔气节凝寒刃
华夏精神铸国殇
青史长留忠烈名
年年风雨祭沙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