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七十五)束厚银
贫寒子弟木工欣,墨斗长刨框锯勤。
时直野材凭一线,水侵榫卯只三分。
风车结构真无楔,巧匠精神早有闻。
十面红旗堪妙手,革新授艺树殊勋。
注:直,作动词。
野材,未加工的木料。
一线,指墨线。
人物略传:束厚银
(1911-1992),沔阳彭场束家湾人。幼年家境贫寒,14岁当木工学徒,出师后又多方参拜名师钻研木工技艺,自开木工作坊兼做乡活。1955年实行手工业联营,进何场铁木工厂当木工,至1969 年退休。1964年被树为沔阳县工业战线“十面红旗”之一,多次被评为彭场区(公社)“劳动模范”、“革新能手”。
束手艺精湛、技术娴熟,产品在沙湖、何场、彭场一带享有盛誉,是公认的民间“能工巧匠”。其划墨线、下榫头,凿榫眼等操作,不论大木、小木、粗活、细活,都讲究榫卯结构的光滑、紧凑,一丝不苟。在民间有句俗语:木匠不打楔,心里过不得,而他的产品,被公认为是“无楔产品”。1958年,沔阳县手工业系统举行木工大比武,将装好的木犁放进水里浸泡一夜,然后拆卸开来,查看榫眼里渗水深度,结果别人榫眼进水约一寸深,他的只有三分。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抗旱、排涝没有机动车,他想到了利用风力抽水。反复试验一月有余,攻克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抽水风车”,并批量生产。产品销往附近区、乡、公社,供不应求。各地派人前来参观取经,风行一时。他为人豁达,毫不保守地向同行传授技艺,更是传、帮、带,精心培养青工,带出不少徒弟。当年的工厂效益,得到不断提高。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七十六)戴火林
四载求知私塾读,鲁班技艺与时殊。
全凭悟性识图纸,每到忘情成木模。
部件三千心血铸,整机一万岁华铺。
卌年敬业清名在,自是沔阳奇丈夫。
注:铺,铺陈、铺就。
人物略传:戴火林(1933-2007),沔阳彭场人。自幼家贫,只上过4年私塾。1947年开始学木工手艺,1963年进彭场农机修配厂做木模工。1966年,彭场“农机修配厂”转为“轻工机械厂”,生产转轨,由修理业改为制造业,其主要产品包括车床、刨床、钻床、柴油机等机械。这些机械大、小部件正式投产之前,需木模工先按图纸制成模具,然后再按模型铸造。当时,所有机械产品图纸都是从外地买来,复杂的图纸,厂内职工能看懂的为数极少。戴是木模车间主任,要制模型,必须看懂图纸,这对只有少许文化知识的他,其难度可想而知。通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戴不仅学会了看图纸,而且还能按图制出各类合格模具,使产品迅速投入正常生产。在过去的40余年时间里,经他和工友、徒弟们制作的,较具代表性的机械模型有:“195卧式柴油机”整体及140多个零件模型,1968年投产,产量100多台,畅销邻近市县;草席机及140多个零部件模型,1973年投产,产量1万多台,远销国内外;天门市纺织机械厂织布机及1400多个零部件模型,1997年投产,产量8000多台;“515军工厂”铣床模型(长4.7米、宽2米)及各种零部件模型100多个,2005年投产;葛洲坝水力发电机座模型(长8米,宽、高各15米)及附、零部件10多个,2005年投产,产量10余台。
自1981年起,戴火林连续6年被评为镇劳动模范和市先进工作者。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七十七)邓小军
继承衣钵振家声,麦秆熏雕绝艺呈。
方寸泥金留本色,八千锦绣绘贤英。
嵇康神韵广陵散,楚客春光瑞气盈。
顶级非遗惊四海,专攻术业此心倾。
注:嵇康,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世称“嵇中散”,竹林七贤之一。40岁为司马昭所杀,《广陵散》曲,成嵇康绝响。
人物概况:邓小军(1973-),沔阳三伏潭人。湖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剪贴)代表性传承人,也是“邓氏麦秆画”第七代衣钵继承者。
自幼跟随父亲邓友谱学习麦秆画,技艺日臻成熟。用现代技术,将麦秆画传统工艺与贝雕、木刻等技艺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2000年创建“邓氏麦秆画院”,并最终完成“非遗”申报材料的整理及作品展示。
通过参加国际、国内展会(如米兰“世博会”、俄罗斯“中国年非遗展”等)及省、市、乡村文化活动,提升作品知名度。注重商业化发展,成立“文化公司”,推动“邓氏麦秆画”非遗产品进入大众市场,获得“指尖经济”称号。
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次获得国际、国家级奖项(其中有米兰“世博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人研习班”及国际、国内艺术交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通过举办“七夕主题创作”(麦秆画培训)活动,吸引20多名志愿者参与,进一步推广麦秆画技艺。其核心目标是打破“邓氏麦秆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实现民间技艺的推广和传承。代表作有《红楼梦》系列;《竹林七贤》《广陵散》《虎溪三笑》《闹天宫》《瑞气盈门》等。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七十八)罗德军
沔阳花鼓世无双,能演能编大鼎扛。
封面男儿留虎气,舞台将相有龙逄。
讨钱不厌三花脸,闹店先敲百叶窗。
雅戏善工文武丑,非遗薪火继家邦。
注:龙逄,关龙逄。夏朝贤人,因谏被桀所杀,后用为忠臣之代称。
三花脸,戏剧中的文丑,亦称小花脸。
人物概况:罗德军(1969-),沔阳人。国家二级演员、编导。第六届“湖北戏剧牡丹花奖”获得者。“湖北省戏剧家协会”“荆州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戏剧之家》杂志2004.2期封面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沔阳花鼓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主工文、武丑,戏路宽广,人物刻画生动、形象。多次参加省、地、市举办的各类创作和演出,并荣获“创作奖”“优秀表演奖”等奖项。代表作有《神猿》《汉王陈友谅》《讨学钱》《王瞎子闹店》《送礼记》等。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七十九)刘家宜
附中艺院度春秋,领唱清纯自转喉。
地域民歌新定位,龙船楚调醉芳流。
两山问士边关历,一女齐眉远梦悠。
三尺舌耕声乐伴,惟欣桃李上层楼。
注:附中,“湖北艺术学院”附中。
问士,慰问将士。
人物略传:刘家宜(1941-2022),女,湖北沔阳人,大学学历。著名歌唱家,“中国音乐协会”“全国民族声乐学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
1960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附中声乐专业;1965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声乐系,同年分配至“湖北省歌剧团”(现“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领唱《一花引来万花开》引人注意,后来以演唱湖北“地域民歌”作歌路定位。1966-1976年的十年间,分别在歌曲《一花引来万花开》,舞蹈《土家喜送爱国粮》,京剧《红灯记》,舞剧《白毛女》《沂蒙颂》中担任独唱和歌剧演员。期间在几次“全国调演”及“广交会”等重大演出活动中担任领唱。1976年后扮演《泪血樱枝》的主角樱枝、《人生》中的刘巧珍等。1980年至1982年,为中国唱片社录制歌剧选段、艺术歌曲、湖北民歌等30多首。代表曲目有:《犀牛望月》《龙船调》《小白鸽与红玫瑰》《丽达之歌》等。1985年、1987年曾先后赴老山前线和广西法卡山前线为边防战士演唱。1995年,和女儿余翌子一起举办了“母女演唱会”。后退出舞台,从事“民族声乐”教学,所教学生多次在省内外获奖。工作期间,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武汉地区“十佳演员”等荣誉称号。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八十)刘鲲生
投笔跻身抗战营,庐山军训受长缨。
与谋总部兵机故,潜伏公安寇垒行。
奉职三迁堪救火,居官半载欲扶倾。
输诚愿解新堤困,俗世昭昭起义名。
注:长缨,绳索。这里代指军事知识。
总部,指“鄂中挺进总指挥部”。
人物略传:刘鲲生(1913-1951),湖北沔阳人,民国沔阳县最后一任县长。17岁就读武昌“中华大学”附中。抗战爆发后弃文从武,考入国民政府“庐山军官训练团”学习军事。毕业后分到东北军服役,因“西安事变”未能成行,后分到湖北省府保安处任科长。“武汉会战”失败后,省府迁至恩施,他被调入“鄂中挺进总指挥部”任上校参谋处长。1943年,奉命到日军占领下的公安任“潜伏县长”,听命于重庆,为抗战做了大量工作,《公安县抗战史》有详细记载。1945年抗战胜利后调荆门县任县长;1946年调任襄阳县长;1947年后调任国民政府湖北民政厅秘书。
1948年8月中旬,淮海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这时,刘鲲生被国民政府委任为沔阳县长。当时沔阳县府在新堤(现“洪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就职典礼上,刘鲲生宣誓:“为了沔阳人民的平安,愿接纳一切善言,挽救危局。”1949年初夏,沔阳大部已经解放,刘鲲生错过赴台时机。眼见县城新堤成为一座孤城,大厦将倾,刘鲲生审时度势,与新堤各界人士商议,多次派人与襄南军分区联系,洽谈投诚事宜。5月19日,他率领县保安团800多人向人民解放军缴械投降,接受改编,新堤和平解放。
在1951年的镇反运动中,刘鲲生作为“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受到“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审判,获死刑。1984年得到平反,确认为起义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