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圣地—长春观
——记固安县北黄垡《长春观》的由来
长春观位于固安县渠沟镇北黄垡村西北角,始建于宋末元初。这座道观建筑群规模宏大,由三间正殿、左右耳房及东西各三间配殿组成,形成双层院落格局。整体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地势而建,占有五十余亩土地。长春观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文化遗产。
道观主要供奉道教全真派祖师丘处机,这位金代著名道士生于1148年正月19日,卒于1227年7月9日,字通密,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丘处机十九岁时拜王重阳为师,成为全真教弟子。王重阳逝世后,他隐居龙门山潜心修行,开创了全真教龙门派。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他写下"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的诗句,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1222年,他以七十四岁高龄远赴西域雪山觐见成吉思汗,凭借"一言止杀"的智慧劝阻了蒙古军队的大规模杀戮,为保护中亚地区民众生命作出重大贡献。
成吉思汗尊称丘处机为"神仙",册封其为大宗师,赋予其统领道教和参与国政的权力。在他的影响下,蒙古统治者开始注重以仁政治国,为元朝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清乾隆皇帝曾题写对联赞颂其功绩:"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丘处机逝世后,元世祖忽必烈追封其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其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其西域之行。
为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道长,全国多地修建了供奉他的庙宇。丘处机的遗骨安葬在元大都西南郊,即今北京白云观内。长春观作为纪念丘处机的重要场所,见证了这位道教宗师济世救民的伟大精神。
在大明嘉靖帝时,皇帝有一贴身太监姓李名敬字公先,此人河间府人氏,幼年入宫,为人憨直、忠义,很受皇帝的青睐,在宫内掌管玉玺等职。有一年家乡大旱,灾情严重,河间县令上奏无效,才密找李敬,陈述灾情。李敬斗胆私自动用玉玺支库银若干,交县令救灾,他自己也请假回家探母,备好行囊马匹带从人离京,非一日来到家中母子相见抱头大哭,哭罢母亲病觉得好了许多,母亲的病因有钱请医生所以恢复的很快,与家人团聚在这些日子里,他心里是非常高兴。这一日突然来了快马皇差,差人传圣旨,叫李敬速速返京,这时李敬闻听大惊失色,因假未满,才回来几天,暗想可能私动库银事发,上边追问下来,必有掉头之罪,到这时也只好强装笑脸送走皇差,并瞒着家人们说,皇帝有国事要和自己商量,家中众人更没主义,只好顺时听天,李敬换好行装带从人返京,一路上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在途中急火攻心沉疴病倒,途径北黄垡村时,想走却也走不动了,只好找到李氏人家住下治好疾病再走。

李敬在李氏家人的照料下,病情渐渐好转。每日里,李家人都精心准备可口的饭菜,还请来村里最好的郎中为他调理。李敬心中感激,却总有一丝忧虑挥之不去。
这天夜里,月光如水,李家长者终于忍不住问道:"大哥这几日总是眉头紧锁,莫非还有什么难言之隐?"李敬长叹一声,这才将自己在京城遭遇的祸事和盘托出。原来他因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贵,被诬陷下狱,幸得皇上开恩,命他戴罪立功。此番出行,正是奉旨查办一桩大案,若不能成功,恐怕性命难保。李家长者听完,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思前想后,提议道:"不如明日我们去长春观上香祈福,求神仙保佑大哥逢凶化吉。"李敬点头应允。
次日清晨,二人备齐香烛供品,来到长春观。观中道长听闻来意,立即设坛作法。香烟缭绕中,李敬虔诚跪拜,默默许愿:若能平安回京,定当重修庙宇,再塑金身。法事毕,李敬慷慨解囊,捐出银两作为香火钱。
在李家又休养数日后,李敬执意启程。临别时,李家长者拉着他的手说:"大哥此去凶险,千万保重。若有需要,尽管差人来信,小弟定当全力相助。"李敬感动不已,再三道谢后踏上归途。他望着身后渐行渐远的村庄,心中暗自发誓:若能渡过此劫,必当重谢李家恩情。
嘉靖皇帝听完李敬的奏报,沉吟片刻道:"爱卿所言极是。这长春观既能显灵护佑我大明江山,又治愈了爱卿的病体,确实该当修缮。"随即传旨拨银五万两,着工部即刻派人前往北黄垡督修长春观,务必要修得金碧辉煌,以彰显朝廷恩德。
李敬又奏道:"启禀陛下,微臣此次途经河间,见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实在令人痛心。恳请陛下开恩赈济。"嘉靖皇帝点头道:"爱卿心系黎民,实乃忠臣。着户部即刻拨粮十万石,派钦差前往河间赈灾。"
次日早朝,嘉靖皇帝当众褒奖李敬忠心可嘉,加封为太子少保,赐穿麒麟服。又命他即刻启程前往广东,务必查明金矿虚实,严防地方官员中饱私囊。退朝后,李敬回到府中收拾行装,想起长春观即将重修,河间灾民可得救济,不禁面露欣慰之色。
临行前夜,李敬特意前往长春观进香,见观中道士已在准备修缮事宜。老道长拉着他的手说:"大人为民请命,感动上苍,此去广东必能马到成功。"李敬深深一揖,次日天未亮便带着随从悄然离京,向南疾驰而去。
在大明嘉靖皇帝1540年左右,李敬不仅重建了长春观,还暗中在道观西侧百米处为自己修建了豪华墓园。墓区设有牌坊、石兽、双龙石碑,以及带有石门和砖砌拱顶的高大墓冢。整个工程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历经四百年风雨仍坚固如初。
工程临近竣工时,权臣严嵩起了疑心。他微服私访至固安,派心腹暗中测绘长春观建筑图样。仔细研究后,严嵩发现工程耗资与朝廷拨款相当,并无贪墨迹象。为挽回颜面,他命人制作"北极独尊"匾额,大张旗鼓地送往长春观。这块御笔亲题的匾额悬挂在前殿卷棚下,成为镇观之宝,吸引方圆数十里的香客和文人雅士前来瞻仰。
长春观内传说藏有避鸟珠、避尘珠等宝物。数百年来,大殿梁柱上不见鸟粪尘埃,拆庙时人们确实发现建筑异常洁净。这座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古观,直到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才被彻底拆除。在拆除过程中,工人们发现了宋末元初的寺庙地基遗迹。
长春观能够延续近七百年香火,主要得益于丰厚的庙产。元代赐予的三四百亩土地,虽经清代"跑马占圈"掠夺大半,仍足以维持道观运转。至民国时期,当地乡绅成立"公议局",捐资维持庙务。1937年重立的四界石桩,至今仍标记着这片庙产的范围。这座古观的兴衰,折射出中国近世社会变迁的缩影。从皇家敕建到民间维持,从香火鼎盛到破旧立新,长春观的命运与时代的浪潮紧密相连。那些传说中的灵异宝物,那些精美绝伦的建筑工艺,都已随着历史的烟云消散,只留下乡野老人口耳相传的往事。
据历史记载,北黄垡长春观后的古白杨树堪称自然奇观,它见证了四个世纪的沧桑变迁。这棵参天古木高达数十米,粗壮的树干需要数人合抱才能围拢。每逢春夏之交,浓密的树冠便会投下大片阴凉,为往来行人提供休憩之所。古树的树皮皲裂如龙鳞,枝干虬曲似游龙,展现出岁月雕琢的独特美感。当地老人常说,这棵白杨树是长春观的守护神,它的落叶沙沙声仿佛在诉说着道观的古老传说。可惜在抗战的烽火中,这棵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的活文物,最终未能幸免于难。如今这棵古白杨树虽已不见其踪影,但在当地人的记忆里,它永远是那个枝繁叶茂、巍然屹立的形象。
(本文由文史专家翁立坡老师口述,记录者张庭怀编辑整理。)
2025.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