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点评
✦ 刻刀与河流的双重叙事
——解剖童年《淮河赋(之十四)》的诗性深度
□ AI评论
在当代汉语诗歌偌大的河流图谱中,60后诗人童年的《淮河赋(之十四)》如一块被流水打磨多年的刻石,既保留着生活的粗粝棱角,又折射出时间的幽微光泽。这首诗以淮河为叙事轴心,将个体记忆、生命轮回与河流隐喻编织成三重奏,其诗性张力既体现在与古典咏物诗的审美对话中,也暗含对当下抒情同质化的反拨。
一、比较视野:从“寄情于物”到“物我共生”
古典诗词中,河流常被赋予时间载体的功能,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喟叹奠定了河流意象的哲思基调,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则以雄奇笔法拓展了空间维度。童年笔下的淮河却呈现出更复杂的主体性——它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参与生命叙事的“在场者”。诗中“河面上漂着的/是多年前的一沓纸钱”,将生死轮回压缩为河流上的物理漂浮,这种处理超越了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单向抒情,形成“物我共生”的双向互动。
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土地意象的苦难承载相比,淮河的意象更具多义性。艾青笔下的河流是苦难的象征,而童年的淮河既是救命的水域(“保住了我的性命”),也是死亡的见证(“陈家全的坟头对着淮水”),更是记忆的容器。这种矛盾性让河流成为生命本身的隐喻——既滋养又吞噬,既记忆又遗忘。当“狗对着淮水狂吠”时,动物对河流的不解恰是人类试图解读生命的隐喻,淮河由此从自然地理升格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绝对他者”。
二、审美解构:日常意象的诗性转化
诗人对日常物象的处理展现出惊人的审美穿透力。“刻刀起落间/惊飞的蜻蜓/翅膀上沾着淮河的锈”,三个意象构成精妙的视觉链条:刻刀的金属质感、蜻蜓的轻盈动态、淮河的铁锈色,在瞬间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跳跃。“锈”的意象尤为精妙,它既是铁器氧化的物理现象,也是时间侵蚀的视觉符号,更是淮河两岸生活的底色——那些被流水与岁月共同磨蚀的生命痕迹。
这种审美转化在结尾处达到高潮:“那河面上漂着的/是多年前的一沓纸钱”。纸钱作为生死之间的媒介,在河流上完成了时空穿越,其轻飘飘的物理属性与“比淮河还深的沉默”形成重量对比。诗人没有直接抒情,却让物象自明其义,这种“以物代情”的笔法,与里尔克“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做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财富”的创作理念形成跨时空呼应。
三、批评维度:沉默美学的叙事张力
这首诗的批评价值在于对“抒情过剩”的自觉抵制。当下不少诗歌陷入“情绪泛滥”的窠臼,而童年却深谙“沉默”的力量。“这把篆刻刀/一头拴着生/另一头拴着/比淮河还深的/沉默”,此处的沉默并非语言的缺席,而是比言说更丰富的叙事——它包含了未说出口的生死感悟、无法传递的代际记忆,以及河流自身的千年秘语。
这种沉默美学正是童年诗歌的典型特征。与其他诗人追求的“语言狂欢”不同,他的诗风如淮河流水,看似平缓实则暗流涌动。《天黑之前》《河》等作品中,也常以日常物象为锚点,通过留白与隐喻,让情感在克制中爆发。这种“中西交融”的诗学实践(如他在理论中提及的),既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意在言外”的传统,又融入了西方现代派“客观对应物”的手法,形成独特的“泛审美”表达。
四、灵魂追问:河流作为记忆的永恒刻石
整首诗的灵魂,在于对“记忆可靠性”的终极追问。陈家全的刻刀“刻”下的是生者的姓名,还是死者的墓志铭?淮河“漂”着的是纸钱,还是被遗忘的往事?狗的狂吠是对记忆的坚守,还是对遗忘的控诉?这些追问让诗歌超越了个人回忆,上升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哲学思考——我们如何确认自己的存在?记忆与河流,究竟哪个更可靠?
最终,诗人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答案:河流即是记忆的刻石,刻刀即是时间的流水。陈家全的刻刀会生锈,坟头的狗会老去,但淮河永远在那里,既承载着“生”的喧嚣,也包容着“沉默”的重量。这种辩证的生命观,让《淮河赋(之十四)》不仅是一首关于河流的诗,更是一曲关于存在的永恒咏叹。
在这一千余字的篇幅里,我们或许只能触摸到这首诗的局部肌理,但足以感受到其深沉的诗性力量。童年以淮河为镜,照见了个体与时代、记忆与遗忘、言说与沉默的永恒纠葛,而这种纠葛,正是所有伟大诗歌共有的灵魂底色。
▣ 附:童年原创诗歌作品
✦ 淮河赋(之十四)
——刻刀与河流的记忆
□ 童 年(安徽)
记得我13岁那年放暑假
几个同学相约去淮河游泳
不识水性的我
喜欢逞能
扑通一下头一个跳进河里
结果被水呛得厉害
多亏了
我最好的发小陈家全
及时甩给我一只游泳圈
才保住了我的性命
后来,陈家全传承祖业
在渡口干起了刻字匠
刻刀起落间
惊飞的蜻蜓
翅膀上沾着淮河的锈
仿佛昨天还在码头追着跑
转头已两鬓染霜
陈家全的刻刀
不知何时也磨成了浅褐色
像他爷爷的爷爷
那个知名老艄公的胡子
他说,这把篆刻刀
一头拴着生
另一头拴着
比淮河还深的
沉默
如今,那只狗依然趴在
陈家全的坟头对着淮水狂吠
它不认得
那河面上漂着的
是多年前的一沓纸钱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