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与朗诵者》作者:姜汉芸
非常高兴再次参加今年的诗歌朗诵名师点评会。首先感谢武汉炎黄文化读书会、杨建艺术工作室为大家打造的朗诵艺术交流平台;感谢代总、杨建会长、导演、主持人、朗诵者为这次点评会的辛勤付出。今天的主题是“诗人与朗诵者”。我将分两个部分与大家交流。前一部分:谈谈我对“诗人与朗诵者”这个话题的思考”。第二部分:聆听朗诵的感受。
第一部分:“诗人与朗诵者”话题的思考。
一、诗人与朗诵者的关系。诗人与朗诵者,是诗歌从文本走向声音、从私人创作迈向公共传播的核心纽带。两者既存在分工的差异,又因对诗歌的共同热爱而形成深层互动。1、诗人是诗歌的创作者,通过文字构建意象、传递情感与思想。诗人用自己的眼睛定义世界,让那些感知的细节,呈现出温柔或锋利或激昂的质感。诗人通过诗歌进行自我探索,往往在语言的褶皱中寻找精神的坐标。这种探索可能表现为对存在本质的叩问,对生命困境的突围,对自我身份的重构。诗人与自我对话、与世界对话,其创作过程是诗人个体体验与思想的凝结。我认为,一位好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注重自己灵魂的安放、小我的释放,也要讴歌时代,传播积极向上的人文关怀。
2、朗诵艺术是文字向有声语言的转化的过程,是语言的艺术创作。朗诵者以声音、技巧、情感、赋予诗歌听觉生命,用语言艺术对诗歌进行“二度创作”。好的朗诵兼顾“理解精准”与“艺术升华”,优秀朗诵者的艺术再创造,可为诗歌插上翅膀。
3、诗人如播种者,埋下思想的根茎;朗诵者如园丁,以声音为其塑形、催其绽放。两者共融共生,共同成就。最好的状态是作品的推出能使作者、朗诵者、聆听者三者可以共情。
二、朗诵艺术是诗歌大众化传播的引擎。朗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它既可以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表演,也可以作为自我的疗愈与充电。
近年来,朗诵艺术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朗诵艺术将书面诗转化为可触达更广人群的听觉艺术。
当前,舞台演绎、微信朗诵APP、电视节目(如《朗读者》)显著降低了诗歌接受门槛。多模态技术进一步拓展朗诵边界。AI绘画、诗人创作与名家朗诵生成动态诗意图景,实现“诗—诵—画”三位一体,使诗歌从小众走向大众化,体现了诗歌艺术大众化传播的价值所在,成为诗歌大众化传播的引擎。
三、衡量一首好诗歌的标准是什么?
衡量一首好诗歌,需从情感、语言、意境三个核心维度考量。
1、真挚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好诗应承载真实的生命体验,或喜或悲,或忧或思,都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没有情感的诗歌如同无源之水,难以触动人心。
2、精炼的语言是诗歌的骨架。诗歌讲究言简意丰,用最凝练的文字传递最深沉的意蕴。恰当的修辞、和谐的韵律能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语言既富有张力又充满美感,避免空洞的辞藻堆砌。
3、独特的意境是诗歌的血肉。好诗能构建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意象,让读者在文字之外获得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境的营造需要诗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悟,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中蕴含无限的韵味。 情感的真挚、语言的精炼与意境的深远,共同构成了衡量一首好诗歌的重要标准。
四、如何读好一首诗?
1、朗诵者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进行文本挖掘。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思想历程,情感倾向,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并更准确完整的传达作品的情绪、情感、志向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朗诵者通过反复阅读作者文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解剖诗歌结构 ,划分好文本层次,建立“声音脚本”,是读好一首诗的重要功课。朗诵中各种艺术技巧的运用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忠实于原著作品的宝贵的情绪感受,朗诵就会变成单纯的炫耀的语言游戏,失去传情达意的宗旨。
2、练好语言艺术的基本功是朗诵爱好者的重要功课。专业朗诵者(如播音员、演员)具备朗诵艺术的声音优势与技术优势,若对作品的理解到位,备稿充分,一般会给有声作品有很好的呈现,给作品加分。业余朗诵爱好者大多在学习阶段,而语言艺术基本功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朗诵爱好者备稿很认真,对作品的理解也到位,但由于语言艺术基本功还有待提升,就会出现想到做不到,达不到作品想呈现的预期。例:诗人对自己的作品是最理解的,但如果没有语言艺术的功底,也不能很好的诠释自己的有声作品。
所以对于朗诵爱好者而言,练好语言艺术的基本功,让文字“活”起来,需要在修炼朗诵技术与技巧上下功夫。在朗诵作品前,要注重声音及语境的设计,圈出关键意象,解码节奏控制、重音与语调、意象解码等是朗诵好作品的重要前提。3、情感共鸣:定好作品情感基调 ,从“读诗”到“化身诗人”建立“心灵通道” 想象诗的意象与场景,也就是要有画面感。例:读徐志摩《再别康桥》时,幻想自己指尖触碰康河柔波。若读思乡诗,回忆自己离乡时站台的气味与心跳。通过情感共鸣,可以更好地感受文本的韵律和节奏,增强语感,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在AI赋能、跨媒介创作兴起的当下,诗人与朗诵者的协作更需突破传统边界,在“技”与“ 情”、“守”与“创”之间寻找诗歌传播的心声。真正做到忘掉“我在朗诵”,抵达“诗在言说”之境。 要读好一首诗,需在深度理解、声音技巧、情感共鸣间取得平衡。
第二部分 聆听朗诵的感受。
诵友们朗诵的八首诗,既有抒情诗,也有叙事诗,哲理诗;既有独诵,也有合诵。聆听了大家的朗诵,总体是不错的。炎热的夏天,参加朗诵的9位朗诵者都作了认真准备,反复诵读。无论是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呈现的效果,比我想象的好。大多数作品声音清晰饱满,情感基调准确,语言流畅,情感丰富,比较好的阐释了作品。
当然对于非专业朗诵者也还有一些提升空间。如:
1、语言可更细腻一些,注意虚实结合及语感自然;
2、注重节奏变化,根据内容调整语速,使表达更有张力。3、注重停连断句、注意起承转合。在表达时抒情诗可舒缓,叙事诗需有张力,急促处显紧张,放缓处留余韵。由于版面及时间关系,八首作品已在线上一一点评。
下面仅以第一首《我的心被悄悄俘获》为例,来谈谈我的感受。我的诗集《生命的凝望》即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其第一章节《爱情交响曲》选录了50多首爱情诗,阐释爱情的人生百味。其中有几首抒发了作者自己的爱情经历,绝大多数呈现了作者观察社会上的爱情现象及思考。《我的心被悄悄俘获》属于前者,此诗抒发了作者与恋人约会的场景。
一位文学评论家将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 1. 诗人构建了一系列细腻且富有美感的画面。从“友谊路电报局门前”的约定场景,到“林荫道上叶儿蹁跹”的漫步之路,再到“湖上镶嵌着一座座石桥”的中山公园夜景,每一处场景都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氛围中。
2. 整首诗没有直白地抒发强烈的情感,而是以含蓄委婉的方式,将少女内心被俘获的过程缓缓展现。让读者自然地感受到少女心中那份悄然萌动的情感,这种“不写情而情自现”的手法,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和美感。
3. 诗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生动,如“手持书本携着书卷气,白色衬衣衬着英俊的脸”,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富有学识和气质的青年形象,让读者对诗中的人物有了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是一首比较唯美的爱情诗。
美辰朗诵的《我的心被悄悄俘获》对该诗的基调把握准确,声音饱满清晰,朗诵情感丰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但是如果语言更细腻一些,语感虚实结合更轻松自然一些,会更好。其它七首作品已在线上一一点评,由于版面及时间关系,不在此一一呈现。
总之“能否让听众通过朗诵者的声音,更清晰地理解诗歌的美,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魂”。作品是根本,理解是根基,技巧是工具,情感是桥梁,三者合一,才是有生命力的朗诵。最后,感谢大家喜欢我的诗、感谢盛夏中大家的陪伴,感谢台前幕后所有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代总、杨建会长的精心策划!谢谢大家!
背景歌曲《炎黄欢迎你》
作词:小洪
作曲:赵开喜
演唱:戚海鸿(江城十大网红男中音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