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细腻笔触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
——评桂永胜先生《访南溪古寨》
安徽东至三中 金成道

桂永胜先生《访南溪古寨》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依次介绍宗祠、戏台、民俗等板块,生动勾勒出南溪古寨“千年匈奴部落”的独特历史身份,为读者带来“时空穿越”的沉浸感,彰显了古寨作为“活态历史博物馆”的重要价值。

文中“青石板路”“白墙黑瓦”“飞檐戏台”等意象,形象构建出皖南山水的诗意画卷,兼具视觉与触觉的通感,使读者恍如入境。而与寨中老人的对话、对村民传统生活方式(如耕作、饮食习俗)的描述,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乡土文化的尊重与共情,升华了游记的情感深度。
但是文中提及“匈奴后裔”“黄巢战乱迁徙”等说法未引用具体文献,若补充学术依据(如族谱、方志)能增强可信度。同时对现代游客与古寨的互动着墨较少,若能加入采访游客或参与民俗活动的描述,可丰富时代感。

当然,瑕不掩瑜,本文是一篇兼具文学性与文化性的优质游记,以细腻笔触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虽在史料深度和当代视角上有提升空间,但仍为读者打开了认识南溪古寨的生动窗口。

今天的南溪古寨在暮霭中宛如一幅水墨丹青。它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现代人寻觅乡愁的圣地。或许未来,这里会迎来更多探寻者的脚步,但希望那些青石板上的月光、戏台旁的桂花香,以及金氏族谱里沉睡的故事,永远如初见时般纯粹动人。

附:
【采风佳作】桂永胜:访南溪古寨
原创 桂永胜 东至县作家协会 2025年08月12日 06:22 安徽

在皖南那片如诗如画的山水间,南溪古寨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静静等待着有缘人的探访。查阅资料得知南溪古寨,又叫金家寨,位于安徽省东至县花园乡的深山峡谷中。此地的村民多为匈奴人的后裔,因此南溪古寨被称为“大山深处最后的匈奴部落”。怀着满心的期待与好奇,我踏上了探访南溪古寨的旅程。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两旁的青山连绵不绝,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刚一进入古寨,一股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在脚下延伸,每一块石板都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仿佛在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道路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古民居,白墙黑瓦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些古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存完好,展现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
我沿着青石板路缓缓前行,来到了古寨的标志性建筑——金氏宗祠。宗祠的大门庄严肃穆,门楣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彰显着金氏家族的辉煌历史。走进宗祠,里面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味。正中央供奉着金氏祖先的牌位,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历代金氏族人的画像和事迹介绍。看着这些画像和介绍,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金氏家族曾经的繁荣昌盛。在宗祠的一角,我遇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热情地向我讲述起了南溪古寨的历史和传说。据老人介绍,当时金氏家族为了躲避黄巢战乱,于唐朝末年迁徙至此,并在此繁衍生息。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南溪古寨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在古寨的发展过程中,还发生过许多传奇故事,比如金氏家族与当地土匪的抗争、金氏族人英勇抗击外敌入侵等等。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古寨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对金氏家族的勇敢和智慧肃然起敬。

离开宗祠后,我继续在古寨中漫步。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了一座古老的戏台前。戏台的建筑风格独特,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据介绍,这座戏台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古寨居民娱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过去,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活动,古寨的居民们都会在这里上演各种精彩的戏曲节目,如黄梅戏、徽剧等。如今,虽然戏台已经有些破旧,但它依然是古寨文化的重要象征,见证着古寨居民的喜怒哀乐。
在南溪古寨的走访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里的居民们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比如,他们依然使用传统的农具进行耕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饮食方面,他们喜欢用当地的食材制作各种美味佳肴,如腊肉、香肠、豆腐等;在节日期间,他们还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贴春联等。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不仅让古寨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太阳渐渐西斜,我往寨外走去,听着路边的虫鸣声和潺潺的流水声,感受着古寨傍晚的宁静与祥和。这一刻,我仿佛与古寨融为一体。在这里,我领略了古建筑的独特魅力,感受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体验了古寨村民的淳朴生活。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南溪古寨的美丽与神秘。

桂永胜简介:

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在从事旅游行业,曾荣获“安徽省金牌导游员”“安徽省优秀文明导游员”“池州市金牌导游员”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