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往事
(整理编辑:吴官戴)
1948年3月,哥哥出生了。父亲忙得很少着家,只有姥姥陪着母亲,带着一个未满月的孩子。
催月犁
当时城工部给学委的任务是:设法说服傅作义放弃抵抗、逃跑和自杀,转而与共产党接触并谈判。父亲认为在不了解傅作义的真实想法之前,与刘厚同的第一次见面不宜谈任何条件,应该先交朋友,保持与傅作义及其亲信的接触,让和谈渠道畅通。至于具体条件,要根据军事形势的变化才能决定。无论如何,与刘厚同的见面是重要的。对这位老先生,傅作义几乎是言听计从。一切都将从今天开始。
杜任之
11月的一天,父亲和杜任之如约来到了见面地点——北平市高等法院院长办公室。吴院长已经在门口迎候。他温文尔雅,一边把父亲和杜任之引进屋,一边轻声告诉他们:刘老先生已在此等候多时了。这是我的朋友,同仁医院李显农李大夫。”进门后,杜任之按事先定好的说法把父亲介绍给了刘厚同。刘厚同愣了一下,眼前竟然是个年轻人!那年父亲28岁,刘厚同66岁。老先生不禁暗吃一惊:如此毛头小伙儿,已经是中共地下党的负责人了。那只是本能的一闪之念,就在握手的那几秒钟,刘厚同从父亲那双有神的眼睛中看出了机警和沉稳。
刘厚同
刘厚同旧学深厚,颇有才气,十分健谈。他很想见识一下眼前这位共产党人的学识和分量。一坐下,老先生便纵论古今,也谈到了对中共的看法。父亲只是听着,并不多说话,只在关键的时候才插入自己的意见,阐述共产党对未来中国的作用。其中有些见解在国统区很难听到,老先生感到颇为新鲜。这场谈话轻松愉快,父亲的儒雅风度和敏捷才思使刘厚同大为赞赏。他想起了傅作义曾经的感叹:为什么全国最有作为的青年都投奔到了共产党的麾下?刘厚同竟感到有点儿相见恨晚,共产党内藏龙卧虎真是不假,以前只是耳闻,现在可算是目睹了。
吴煜恒
吴煜恒和杜任之看他们谈得投机,十分高兴。不知不觉便到了用餐时间,吴煜恒让人备饭,大家继续在席间畅谈。刘厚同越聊越高兴,提出每周要和父亲见两次面,互通情况。父亲甚喜,欣然同意。(张小平述)
1949年元月7日和16日,傅作义两派代表与解放军平津前线领导人谈判。 1月21日,傅作义宣布接受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放下武器并接受和平解放北平协议。
1月31日,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和谈后期,傅作义指派能为共产党接受的人物、副总司令邓宝珊进行和谈。54岁的邓宝珊初见28岁的崔月犁,交谈中,崔月犁劝说:"以你和傅先生的交情,望奉劝他抓紧时间和谈,眼下时间不多了,争取为人民做点好事! "崔月犁二见邓宝珊时,围攻北平的包围圈大幅缩小,城内炮声隆隆。此次邓宝珊直截了当地说:"你能不能通知你们军队先不要打,让我与傅先生深谈一次。"崔月犁坦诚交底,"我军已包围北平,傅先生的军队走不了啦,再不下决心就晚了。 "崔月犁第三次见邓宝珊,一见面,未开口,邓已笑意在先,"傅先生的问题解决了,他决定同共产党合作。 "
1949年1月31日,崔月犁夫妇在前门箭楼上观看解放军进城。崔月犁的夫人徐书麟回忆说:"那天,我们一路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回的家。 "(百度简介)
人物简介:
崔月犁
卫生部原部长
崔月犁(1920年-1998年1月22日),原名张广印,男,河北省深县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原部长、党组书记。
杜任之(1905-1988)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山西万荣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期曾赴德国留学学习多门学科,回国后参与抗日救国活动。1978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恢复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建议,推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重建进程。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编《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系列著作。其创办的《现代外国哲学》期刊主旨至今仍指导学术发展,山西大学设立的"任之讲堂"延续其学术传承。
刘厚同(1882—1961),字厚同,号半醉老农,山西运城人,近代历史人物,辛亥革命元老,主要成就包括领导甘肃秦州反清起义和推动北平和平解放。
吴煜恒,(1884-1964)字作铭,号笑予,湖北省英山县东冲河人,法学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