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火燎原照征程
■张学勇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当《西江月·井冈山》的雄浑词章穿透历史烟云,那段用热血熔铸信仰的峥嵘岁月便如壮阔史诗般重现在当代视野。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溯流时光长河,重返1927年的血色黎明,解码中国共产党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一开天辟地壮举的历史必然与精神图谱。
1927年的中华大地,正处于历史转折的惊涛骇浪之中。蒋介石、汪精卫集团相继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如黑云摧城,长江水裹挟着志士热血呜咽东流,黄浦江激荡着理想主义者的慷慨绝唱。当革命航船遭遇惊涛骇浪的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以中流击楫的胆魄作出历史抉择——秋收起义的硝烟尚未散尽,毛泽东同志以政治家的战略睿智,率领千余工农革命军,于湘赣边界的层峦叠嶂间勾勒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线。这支衣衫褴褛却信仰如磐的革命武装,在文家市转兵决策中毅然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腹地,在血火淬炼中开辟出中国革命新纪元。

三湾改编的篝火,点燃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建军曙光。通过缩编建制实现组织重塑,将原有三个团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创新,如暗夜北斗为军队建设指引方向,在连队设立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官兵平等”的民主实践,似春雷破晓唤醒士兵的阶级觉醒,取消军官特权待遇,规定官长不得打骂士兵;“三大任务”的政治纲领,则为革命武装注入服务人民的红色基因,明确军队不仅要打仗消灭敌人,还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这些开天辟地的创举,不仅为革命火种的存续构筑制度屏障,更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夯实政治根基。
巍巍井冈,千峰竞秀。1927年金秋十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带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在这片红色沃土胜利会师,谱写了“朱毛会师”的壮丽史诗。这里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层峦叠嶂构成天然屏障,五大哨口扼守要道;沟壑纵横形成御敌堡垒,黄洋界、八面山等险隘易守难攻;湘赣边界深厚的群众基础,源自大革命时期播撒的革命火种,仅宁冈、永新两县农会会员就达3万余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部队提供了生存保障,红四军在茨坪设立军械所、被服厂、战地医院;远离中心城市的地理格局更形成战略纵深,与长沙、南昌等大城市相距均超过400公里。
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斗争艺术。军事建设方面,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制度创设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术的系统总结,构建起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仅1928年6月龙源口大捷就歼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群众工作方面,通过土地革命打破封建枷锁,使“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照进现实。政权建设方面,创立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在宁冈、茶陵等六县建立红色政权,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先河。这些开创性实践,使井冈山真正成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支点,为全国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实践范本。

历史洪流浩荡向前,井冈星火已成燎原之势。至1930年,全国已建立十余块革命根据地,七万红军将士如青松挺立,十万地方武装似春笋破土。这些镶嵌在神州大地的红色堡垒,印证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略远见,构建起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格局。毛泽东同志在八角楼的如豆灯火下写就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雄文,已然化作指引中国革命航程的理论灯塔。
八十载沧桑巨变,井冈山精神历久弥新。这精神是“野菜充饥志越坚”的信仰本色,红军战士在每人每天五分钱菜金条件下坚持斗争;是“敢闯新路破樊篱”的开拓气魄,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红米饭里嚼真理”的奋斗哲学,朱德军长与战士同挑粮扁担;是“唤起工农千百万”的为民情怀,边界政府工作人员自带干粮办公。当新时代的奋进号角响彻云霄,这精神正转化为突破“卡脖子”困境的创新锐气,化作乡村振兴的实干担当,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方法论指引。
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坐标,凝望井冈山巅那面永不褪色的红旗,我们听见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这旗帜昭示着:一个善于从精神高地汲取力量的民族,必将绘就复兴伟业;一个始终与人民同心共进的政党,必将引领时代征程。从大别山到太行山,从沂蒙山区到黄土高原,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民族血脉,化作抗击疫情的众志成城;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科技创新到生态文明,井冈山精神正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驱动“天问”探火、“蛟龙”入海。让井冈山的星火永远燃烧,照亮中华民族奔赴伟大复兴的壮阔航程!
主编/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