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庆华

当晨光漫过杉洋山脊的松柏时,林公祖殿的飞檐正挑着第一缕霞色。那些悬在梁枋间的楹联,像一串被岁月摩挲而发亮的铜铃,在穿堂风里轻轻摇晃——叮咚,叮咚,撞响的是千百年来信众的虔心,也是汉字与信仰碰撞出的清越回声。
我站在"保赤丹心昭日月,驱邪正气壮山河"的朱漆柱下仰读。平仄是隐形的琴弦,"仄仄平平平仄仄"与"平平仄仄仄平平"的跌宕里,藏着律诗颔联的筋骨;"保赤"对"驱邪","丹心"对"正气",名词与名词相击,如金石相叩;"昭日月"与"壮山河",意象在天地间铺展,仿佛看见林公的袍角掠过闽江浪尖,剑光劈开重重雾霭。这哪里是文字的对仗?分明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被凝练成黑白分明的棋局,每个字都落子有声。
转过影壁,"忠昭日月灵千古,平镇山河显万年"的鹤顶格嵌字联悄悄撞进眼
帘。"忠""平"二字如两枚朱砂印,端端正正钤在联首——那是林公的封号,更是百姓心里的灯塔。传说他曾剑指白马王,以忠直之威平息戾气;曾踏遍神圣大地,用血食之香炉佑生民。此刻读联,嵌字不再是技巧,而是信仰的具象:忠魂化作日月轮转的光晕,平德凝成山河永固的基石。
最动人的是那副"香篆金炉臻百瑞,台添玉烛集千祥"。我曾见晨曦里的祭祀:老妪将三炷线香插入铜炉,青烟便顺着炉腹的蟠龙纹盘旋而上,像一条柔软的纽带,连接着人间烟火与神明慈悲。"香篆"是揉进时光的虔诚,"玉烛"是点亮希望的光明,当具体器物被赋予抽象祝福,祭祀便不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一场跨越阴阳凡神的对话——信徒把对平安的祈愿,藏进每一缕缭绕的香烟里;林公把对苍生的护持,凝成每一簇跳跃的烛火中。
这些楹联啊,原以为是装饰殿宇的锦缎,细品方知是活着的史书。它们用七言的短句丈量信仰的深度,以修辞的巧思编织文化的经纬:比喻让崇高触手可及("日月同辉"喻圣德,"乾坤并重"比胸怀),用典让传奇永生("威慑白马"证勇毅,"履险佑民"记恩泽),借代让庄严落地("香篆金炉"代祭祀,"玉烛台前”寄心愿)。更不必说那些劝善联:"众善奉行自求多福,诸恶莫作然后能安",像一位慈眉长者的叮咛,在香火氤氲中浸润着世道人心。
暮色渐浓时,我看见几个孩童踮脚摹写柱上楹联。他们的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如同当年撰联者笔尖划过宣纸的声响。原来最珍贵的传承,从来不是刻意的说教——当对仗的工整成为审美的基因,当劝善的箴言化作生活的自觉,当历史的记忆嵌进汉字的肌理,这些楹联便成了林公文化的活态注脚,在晨钟暮鼓里,在香火传承中,永远鲜活,永远滚烫。
【作者简介】

汤庆华,福建省周宁县人。曾任教于宁德师范附小、狮城、咸村中心小学,爱好文学,在省刊县刊发表过多篇作品。退休后多篇文学作品在网络平台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