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芍药花
作者:金英伟
我的家乡坐落在洛南县石门镇以北8公里处,242国道穿境而过,黄龙河流经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村里核桃树、柿子树遍地,环村的山上生有野生橡子树、模糊梨树,还有连翘、桔梗、红参、苍术、猪苓、山药等十余种野生中药材;山地坡地间,人工种植的西洋参、香菇、连翘长势正好,养殖业也不甘落后,牛、猪、土蜂的养殖渐成规模。不过这些并不算稀奇——或是野生资源,或是传统种养,或是后续引进的品种,在“天然药库”洛南,不少乡村都有类似景象。今天我真正想记述的,是那片让人沉醉难忘的芍药花田,以及它背后蓬勃兴起的芍药产业。
芍药作为我国传统名花,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五月花神的倾城之约”,花容妍丽,兼具色、香、韵之美,可与牡丹媲美,故有“牡丹为王,芍药为相”之说,位列“六大名花”。其花期在5至6月,果期8月,花色丰富,涵盖红、白、粉、黄、紫、黑、复色、香槟色等多个品系。

关于芍药的典故佳话,自古流传。唐宋时期,不论男女皆有簪花习俗,扬州便有“四相簪花”的美谈:相传韩琦家中芍药盛开时,他邀王安石、王珪、陈升之共赏,折下四枝分赠四人簪于发间,后来四人竟先后官至宰相,芍药也因此被视为“花瑞”,成了美好吉祥的象征。《诗经·郑风·溱洧》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诗句,记述了男女结伴出游时,以芍药相赠表惜别之情,故芍药又名“将离”。此外,它还被视作中国人表达爱情的“情人之花”,不少男女以芍药相赠,传递心意。芍药是草本植物,茎为草质,冬季地上部分枯萎,地下芽进入休眠,静待来年萌发。
我与芍药的初见,是在今年5月16日。因事返乡时,忽见几处基地盛放着各色鲜花,幸遇优秀党员、村支书孙有良,才知村里竟栽了这么多芍药。这位连任一届村主任、三届村支书的55岁农村汉子,向我细细介绍:张湾村地理位置优越,天然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环境整洁。自2017年起,村上从扬州等地考察引进白富士、红富士、蓝富士等芍药品种,从最初的几亩,发展到如今的36亩,其中产花面积达17亩。其间芍药基地经历了2020年水灾,2021年正式运营,村里还建起了分拣中心、冷库,每年5月初至6月末,鲜花经西安空运至广州、昆明、兰州等地,根径部分市场价每公斤19元,每技花2 -3元,前景广阔。
芍药产业带动了全村483户1756人参与其中:土地流转每亩给群众带来380元收入,老年人、留守人员务工每天可得80元,盈利归入张湾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为全村人分红,每亩收益达8千元。芍药既有观赏价值,又能创造经济收益——赏花时,既能体味“花的浪漫依然,慢慢又慢慢,慢慢亦烂漫”的意境,即便瘦弱的一支,也隐隐透着芬芳。孙支书赠送的几朵芍药,我带回家插入花瓶,20多天仍绽放如初,香气浓郁。每到5月,赏花游客络绎不绝,更为村里的旅游发展带来了商机。
张湾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杨氏城”历史遗迹,还涌现出草根农民书法家、青年篆刻家杨锟,书法家刘涵等文化人。他们的存在,更为芍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增添了别样光彩。
附诗一首:
芍药花鲜艳,熏风送韵长。
产业萌新象,游人赏艳光。
作者简介:

金英伟,"老山铁骆驼",陕西洛南人,生于1965年8月,中共党员,本科文化,经济师职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139师战士,1985年一1986年在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作战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在悬崖峭壁陡坡淤泥山路上面对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圆满完成一线军用物资护送任务,一天来回2- 3次,最多6次,曾被解放军《猛进报》以题为《老山铁骆驼》报道,个人荣立二等战功,现就职于洛南县金融监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