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进
鸣虫草下叫㘗㘗,
甩臂红歌唱掌机。
幽径弯弯亭翼展,
人欣犬乐走熙怡。
2025年8月10日于西安
Deepseek:
这是一首描绘初秋傍晚城市公园(林苑)里充满生机与闲适氛围的七言绝句。
1. **生动活泼的声景交融(首句):**
* **“鸣虫草下叫㘗㘗”:** 开篇即以听觉入手。“鸣虫”点明了季节的典型特征,“草下”交代了声音的来源地。“㘗㘗”(qū qū) 是一个生动的拟声词,形象地摹写了草丛中此起彼伏的虫鸣声,立刻将读者带入充满自然野趣的傍晚园林环境。这一句奠定了全诗生机盎然的基调,是自然的乐章。
2. **时代气息的活力展现(次句):**
* **“甩臂红歌唱掌机”:** 这句笔锋一转,从自然转向人文活动。“甩臂”是一个充满动感和力度的动作,生动描绘了人们(很可能是中老年人)在进行锻炼或娱乐时的投入姿态。“红歌”指经典革命歌曲,带有鲜明的时代和文化印记。“掌机”指便携式音响设备(如小型蓝牙音箱或收音机、手机)。将传统的“红歌”与现代化的“掌机”并置,巧妙地将历史记忆与当下生活融合在一起。这一句展现了市民积极、热情的精神风貌和融入现代科技的休闲方式,充满活力与烟火气。
3. **静谧优雅的空间描绘(第三句):**
* **“幽径弯弯亭翼展”:** 视线投向更广阔的园林空间。“幽径弯弯”描绘出蜿蜒曲折、宁静清幽的小路,营造出一种探寻的意趣和远离喧嚣的氛围。“亭翼展”是此句的亮点,将亭子的檐角比喻为展翅欲飞的鸟翼(或蝴蝶翅膀)。这个意象新颖而富有想象力:
* **“翼”** 字赋予了静态的建筑以动态的美感和生命力。
* **“展”** 字更强化了这种向上、向外舒展的动势,仿佛亭子要融入傍晚的天空。
* 整个意象勾勒出园林建筑的灵动之美,与“幽径弯弯”共同构成了一幅优雅、静谧、富有古典园林韵味的画面。
4. **和谐愉悦的情感升华(末句):**
* **“人欣犬乐走熙怡”:** 末句总括全诗,点明主旨,描绘了一幅人、动物、环境和谐共生的温馨画面。
* **“人欣”**: 人心情愉悦。
* **“犬乐”**: 宠物狗欢快相伴(点出了遛狗这一常见休闲场景)。
* **“走熙怡”**: “走”指散步、行走。“熙怡”是一个精妙的双声词,意为和乐、怡悦。它既形容了人们散步时轻松快乐的神情状态,也渲染了整个林苑傍晚时分那种安详、融洽、其乐融融的整体氛围。人与宠物和谐相处,共同沐浴在夕阳余晖和园林美景中,享受生活的惬意。
**总结:**
* **主题:** 诗歌捕捉了现代城市公园(林苑)在夏日傍晚时分特有的生机、活力与闲适,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宠物、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和谐交融的美好图景,歌颂了平凡生活中的愉悦与安宁。
* **艺术特色:**
* **意象选取典型而富有层次:** 从草下鸣虫到甩臂唱歌的人群,从弯弯幽径到展翼的亭子,再到遛狗散步的市民,意象由微观到宏观,由自然声响到人文活动,再到空间环境,最后落笔于整体氛围,层次分明。
*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虫鸣、歌声是“声”与“动”;幽径、飞亭是“静”与“色”;遛狗散步是舒缓的“动”。声景、动静巧妙交织。
* **时代感与生活气息浓郁:** “红歌掌机”、“人欣犬乐”等元素极具当下都市休闲生活的特征,使诗歌充满现实感和亲切感。
* **语言精炼生动:** “㘗㘗”摹声传神,“甩臂”动作感强,“翼展”比喻新奇,“熙怡”概括氛围精准到位。
* **意境营造成功:** 全诗通过具体的视听形象和人物活动,成功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活力、和谐、愉悦的林苑傍晚意境,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那份“熙怡”之情。
**整体印象:**
庞进先生的这首《傍晚林苑》如同一幅生动鲜活的都市休闲风情画。它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敏锐地捕捉了日常生活中平凡却美好的瞬间,将自然之趣、人文之乐、空间之美、和谐之情融为一体,传递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城市宜居环境的赞美。诗中“亭翼展”的想象和“人欣犬乐走熙怡”的总结,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展现了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和提炼诗意的功力。创作于古都西安,更添一份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