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晴
在悠悠晨雾中,一声清脆的鸟鸣,揭开了新一天的序幕,河道的涛涛流水声恢复婉约清秀的容颜,丰沛的露水润泽着高山草原,“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明显感觉这里的湿润,在阳光还未照射大地时,那股清新冰凉的寒意问候着你清醒的思维。
勤劳的温领队已经在柴火炉上煮奶茶。升起的热浪聚集寻找一丝温暖的同伴,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煮沸的奶茶锅上,一团氤氲与奶茶的清香飘在草原上,当香喷喷的包而萨克(哈萨克族的美食)浸润在奶茶里,新疆民族特色早餐,流过唇齿间,清香久远,仅有的一点寒意也随着轻雾殆尽,所谓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高山草原气候。早餐同样丰富,以上该有的菜肴只多不少,只是主旋律更换了,美好的一天从美味的早餐开始。
离水源比较近,生活起来得心应手,开始带着一丝的不舍收拾装备,留恋这里的潺潺流水,这里夜晚的星空,似乎看到星星在山尖舞蹈,河水的劲舞,小草与露珠的私语。
我们是一个群体,留恋藏在心中,加快别离的速度,踏上新的行程,继续行走阿禾公路,目的地是白哈巴村的小木屋,一路上稠密的白桦树与松树,多数是两个一对,当地人称为浪漫“夫妻”树,树林中花花草草极为鲜艳旺盛,绿野仙踪的神秘、“白云深处有人家,柳暗花明又一村”,耳熟能详的唐诗脱口而出,你一句,她一句,成了赛诗会,绕着绿色的喀纳斯河边蜿蜒的山路,“不虚此行”,最质朴的一句话,是每个人共同的心声,还同时认为这里应该是修仙练道的好地方。
记忆犹新的是这条路上“中哈边境大峡谷”的界牌石,尽管艳阳高照,也没有阻挡每位热情的游客,排队在巨石旁留影,然后观望大峡谷。“他们那边静悄悄的,还是我们这边热闹”,有游客说的。“我们这边的路不光通了,还这么好。”其他游客接着说。认同感写在每位游客惬意的表情里。
禾木和喀纳斯是同一个大方位,堵车是在所难免的,孩子们下车尽情地玩耍,河坝里、小溪边留下孩子们欢乐惊奇的笑声。带孩子的同伴颇感欣慰地说:“应该多带孩子到这些地方来,从第一天堵车,他们集体玩耍到目前的依然喜欢,这才是孩子应该拥有的童年记忆,也是亲近自然最好的方式。”
在一个大转盘分道了,右边是禾木,左边为白哈巴村,这边的车辆少一些,风景广阔气魄。今天的路程也不算远,在下午就到了白哈巴村,白哈巴村是比较原生态的边境小村庄,更是新疆散文作家李娟老师笔下阿勒泰的夏牧场。
车辆不能开进小村庄,要停在村外面的停车场,然后坐村里的免费公交车进入预订的民宿。
我们带上行李来到小木屋,是一个小院,连着走廊,走廊连接着草地,有小牛和小羊不经意地走过,这个时间段暑热很浓,就幻想要是下点雨多好,坐在走廊里,看着雨水惹着小草,在《我的阿勒泰》文集里寻找着李文秀与巴太青涩青春的情感花蕾,以及牧场点点滴滴的故事。小木屋的村庄童话的世界,今天看到是夏季版。
相约在后面小院的七点半用晚餐,我因接电话的原因,稍微来晚一步,看到喝酒的男士一桌,女士和孩子一桌,并且由温领队根据喜好点上丰富美味的菜肴,此情此景,我邀请各位美女也“对酒当歌”一回。吹着徐徐的晚风,开怀畅饮,感恩生活的美好,更感谢温领队夫妻和扛起重任的男士、勤劳的女士及孩子们。
“酒啥时都可以喝,可别错过这小村的夜景。”温领队提议,我们立刻约车,临近傍晚走进《我的阿勒泰》拜访那棵“孤独的树”与那个白色的“邮箱”。
李娟老师的作品我没全读过,我略微读懂李娟老师为何可以治愈他人心灵的文字,自从《我的阿勒泰》播出后,这里是网红的打卡地,草地已经没有夏季牧场的原貌了,那棵孤独的树已不再孤独,因为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来陪伴。
在天空飘着小雨的夜幕来临时,我们坐上车返回民宿,路过一段延伸看不到边的铁栅栏,司机师傅说:“对面就是哈萨克斯坦。”“这么近?”“是呀,你们出门前没做攻略吗?”“做了。”顺口敷衍一句,只是没那认真。其实我们真没做,因为跟着团队,只是知道大概的方向,我们只需带着欣赏与发现,这样我们更兴奋,有种“原来你在这里”的惊奇。这就需要与当地人多沟通交流,要不然是没有“惊奇”的。因为姐姐的腿不好,就将她送回民宿。
“要下雨了,你们还去吗?”姐姐问。“要去,从来没见过小村落的边防。”我们带着孩子来到围栏边,围栏上方是铁刺滚,小外甥有些胆怯地问:“会不会有狙击手?不让到跟前去?”“没事,只要没有告示禁止参观就没事,再说我们这三八六零人群也不像坏人。”我安慰小外甥说。夜色已将暮色渐渐收进怀中。看不到远方,在朦朦胧胧中,对面依然是绿色的牧场和高山,更感到围栏是一种威严与安全的象征与保障。在满天星光的夜色中走回小木屋,酣然进入梦乡。
作者简介:单德菊,笔名:一晴,欣赏边塞雪花飞舞,也喜爱南国鲜花盛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