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朱海燕
淮河上的丰碑
京沪高铁建设时期,为采访事,我曾一度住在蚌埠,旅店距淮河不远。一天清晨,我去河边散步,皖北的仲秋虽然十分的丰硕健朗,但由于秋风的磅礴,滚滚淮河带了些肃杀的意味。古人形容蚌埠的淮河:“漭漭淮河杳似年,森森蚌岭远攒天。”以“漭漭”形容淮河的浩渺,以“森森”描绘蚌埠山峦叠嶂的壮阔景象。《诗经》曾用“淮水汤汤,忧心且伤”写蚌埠一带的淮河。淮河在这里的确是多灾多难的,且以上世纪30年代与40年代最甚。
在淮河南岸的铁路一旁,我看到一块石碑,有点历经沧桑的气韵。就在这个时候,一位老人手持拖把,拖了拖石碑前的尘土。然后,又用一块干布,从上到下,把那块石碑擦得干干净净。

/京沪铁路淮河大铁桥建桥烈士纪念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河大铁桥(老桥)南端紧临京沪线西侧。始建于1949年,是为纪念因抢修被南逃国民党敌军炸毁的大铁桥而光荣牺牲的我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三支队王吉珍、刘建国、王焕伦等6位烈士的英雄纪念碑。(图片来源网络)/
出于好奇,我走近老人,问他:“这碑有什么故事吗?”老人停下手中的活,一手提着抹布,一边对我说:“有故事啊!这是铁道兵的丰碑,上面有字,你仔细看看。”
这是一块1949年铁道兵团第三支队所立的抢修淮河木桥及牺牲烈士的纪念碑。碑文虽然密密麻麻,但仍然清晰可见。现将碑文照录如下:
民国三十八年一月十六日,国民党匪军刘汝明部逃出蚌埠时,将淮河桥炸毁,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向南进军。本部奉命自五月一日施工修建木便桥,经两月全部工程告竣。施工中端赖我指战员、技术人员发扬高度革命英雄主义,创造不少英雄事迹,便桥之筑成千人血汗之结晶,尤以王吉珍、刘建国、李鸿顺、周富贵、周建武、任武志六位烈士在工程中为党为人民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其中潜水小队长王吉珍同志执行挽救七号沉箱事故中,在一日曾潜水六次。虽然经上级及同志们劝阻声言代替工作,但吉珍同志仍以共产党员卓越的坚强责任心,抱定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决心,继续潜入十二米深的湍流中执行任务,不幸于末次潜水时发生事故而光荣牺牲。其他烈士可歌可泣之事例更不胜枚举。诸烈士是大仁大勇的,无产阶级的崇高品质,对人民事业视死如归精神,将召唤我们奋勇前进。悼念烈士,我们誓为新中国国防与经济建设要修复与新筑万千公里铁路而奋斗。当此桥梁竣工之际,特树立碑永志不忘并示悼念。烈士们英名永垂不朽。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三支队司令部、政治部立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七月一日建
对这块碑,对这位护碑的老人,我不禁肃然起敬。在翻天覆地的历史大时代,由护路军、铁道纵队一路走来的这支以修路为己任的铁道兵团,总是与一场场冷雨热血、洗涤乾坤的创业壮举维系在一起。我们曾在文章里、诗篇里,千万次地去述说建造了一座座丰碑。但是若留意于历史,你会发现,建完工程就走人的这支队伍,留下的仅是文字与口头的丰碑,很少留下在青石上的尊严。人死了,工程竣工了,可谓天街酥雨,腹中有声,但大地上却没有长出与历史长存的石碑。那天,在淮河岸边我与这座历史丰碑迎面而遇,让我的心灵再次感到颤动,我不得不把这座丰碑与历史联系起来。
原来的淮河铁桥由英国人设计,1909年12月开工,1911年5月15日建成。为9孔跨度62.8米的下承钢梁桥,全长586.28米,是津浦线上仅次于黄河桥的大铁桥。1938年初,日军兵临蚌埠,2月2日,国民党军队撤离时将1~7孔梁炸毁。日军占领蚌埠后,于同年9月将1、2、3孔修复,并将破坏严重的4、5、6、7孔桥梁更换。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乘势南下。1949年1月16月,驻守蚌埠的国民党刘汝明部以80吨炸药炸毁大桥,声闻数里。
刘汝明原是西北军冯玉祥的部下,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他始终延续西北军保存实力的传统。但在1938年的广济战役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刘汝明还是打破了这一传统,率部肉搏日军,创造单日毙敌300余人的纪录。

/滕代远(1904年11月2日—1974年12月1日),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人,苗族,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新中国铁路事业奠基人。 /
1949年4月,准备南下的人民解放军迅速集结在长江北岸,准备渡江南下,解放上海,迫切需要 修复津浦铁路上的淮河大桥,为前线运送物资。这年4月16日,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在天津召见铁道纵队三支队政委徐斌,要求三支队要在3个月之内在淮河上修建一座可以通行火车的大桥。滕代远说:“你们有修松花江大桥的经验,所以军委铁道部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你们三支队去完成。
接受任务后,徐斌当即给三支队队长彭敏打电话,转告滕代远下达的抢修淮河桥的任务。当时,三支队正在河北、山东境内抢修铁路,接受任务后,第二天彭敏便带领三支队总工程师和几名技术人员,乘汽车赶到蚌埠,了解淮河桥破坏情况及其水文比质情况。与此同时,部队也从津浦北段的河北、山东一带日夜兼程,兵发淮河。
其实,调查和拟定淮河桥的修复计划,早在这年2月份就开始了。当时,曾提出复旧和临时修复5种方案。若是修复原桥,工程量很大,需时也太久,不能适应军事斗争的需要。苏联专家沙柯洛夫根据当时苏联对德军作战修复第聂伯河的经验,提出修建临时木便桥的建议。经过对5种抢修方案的对较比选,确定在正桥上游30米处,修建一座半永久性的桥梁,主跨采用16孔25.46米上承钢板桁梁,两端为2孔及3孔12.5米的工字梁,采用木桩、木笼填石及木填石固桩基础,木排架墩,桥梁全长500.38米。经过筹备,5月1日,修建工程开工。
配合铁道纵队三支队施工的是徐州铁路抢修大队,另外有皖北三分区的3000多名民工,蚌埠150多名木工。华东支前司令员傅秋涛和政委曹荻秋为淮河大桥突破水下施工的难题,特地让山东省委从荣城县挑选一批潜水作业人员,烈士王吉珍就是这批潜水人员的队长。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抢修淮河大桥,他们才走进了铁道纵队这支队伍中。王吉珍来自山东荣城劳山区的斜口岛,年仅31岁,早年家境贫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解放了他的家乡,他迅速成长为村中的干部,带领乡亲抗击日军,1940年光荣入党。由于家住海边,他长期从事捕鱼工作,练就一身潜水的好本领。
开始抢修大桥时,时值淮河春汛,几乎天天下雨,淮河水面宽约300多米,最深处达12米。这条人间大河,一眼望不到头的浑沌。所有参建土兵、工人、农民,他们在乍暖还寒的风雨中昼夜不歇,后来又在炎热的暴日下从不懈怠,用生命与汗水推动着工期踏过时间……
6月5日,当架设第7号到第8号桥墩的钢梁时,因水势流急,上游冲下来的石头将水下的沉箱堵住了,无法固定。桥梁机压得桥墩倾斜了30厘米,情况十分危急,为保住桥墩,必须立即固定水下沉箱。在这紧急关头,已是潜水队队长的王吉珍跳入滾激流之中,他连续下水5次,潜水12米深的湍流。当他第6次下水时,不幸被急流卷入沉箱里,壮烈牺牲。生则千篇一律,他的死则独一无二。他的名字被一条大河记住,被一条铁路记住,被一座城市记住,被一支队伍记住。如果说,他是5月1日到达工地的,那么王吉珍在这支队伍里仅仅生活了35天。
王吉珍牺牲后,孟昭礼、王廷和毫无畏惧,再次跳入水中,潜入底层,排除了险情,完成了水下施工的任务。

/蚌埠淮河铁路大桥是安徽省蚌埠市境内津浦铁路线上的桥梁,1909年11月开工,1911年5月建成,全长约570米,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两次被炸毁,并于1949年抢修时有6名烈士牺牲。/
60 个日日夜夜过去了,淮河上奇迹般地架起了一座半永久性的铁路桥。1949年7月1日举行通车典礼仪式。这时,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兼任铁道兵团司令员仅44天,因事未能参加通车典礼,他特派军委铁道部办公厅主任俞楚杰代表他,到蚌埠向三支队指战员及支前的铁路职工和民工表示祝贺。上海、南京、合肥等地来了不少采访的记者。这天,修桥部队的指战员们和支援的工人与民工们,都像过节一样,穿上新衣服坐上平板车,从桥上穿越淮河,而开车的则是三支队队长彭敏,他们在鲜花彩旗中,在锣鼓鞭炮声里,共享着胜利的喜悦。
白驹过往,世事如棋。这支队伍仍在从事修路的事业,在大地上继续建造着伟大的史诗性的丰碑。但是,当你平淡时,当你收起那席卷千军的锐气,当你远望那条奔腾的淮河时,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我们的前辈所立的这座丰碑敬上一个迟到的军礼。我们的历史之碑,让那位老人守护,他着实有些累了,我不由得接过那把拖把,那条毛巾,把地又拖了一遍,把碑又擦了一遍……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