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山太雪夜得天书》微组诗及诗评
季俊群/巴西
1.
他,站成丑时的冰碑
桥隙间
寒星,篆刻不屈的脊梁
2.
深渊里,老者抖落斗笠
谁躬身
打捞沉潭的布鞋,与寒霜
3.
纵是破晓的鸡鸣,也啼不穿夜幕
冰棱刺骨
竭力将黑影推向更远的荒原
4.
当红绸递来,群峰抬起嶙峋指节
三粒星子——
咬碎残夜。那是他质押黎明的银币
以下是针对季(裘俊群)《裘山太雪夜天书》微组诗的专业诗评,综合意象系统、离散美学与文化基因三重维度展开:
一、寒冷意象的仪式化转写
躯体与自然的物质交换
“站成丑时的冰碑”将血肉之躯锚定于子夜最寒冷的时辰(丑时),使躯体成为时间与严寒的共生体,冰的透明性与碑的纪念性构成存在悖论;
“篆刻不屈的脊梁”以星芒为刻刀,将人体脊椎转化为铭文载体,呼应青田石雕“以硬石载柔痕”的祖地技艺传统;
“质押黎明的银币”将星子金融化,离散者以微渺光芒为抵押物兑换曙光,揭示侨民“以苦难蓄储希望”的生存经济学。
动作符号的文明隐喻
“躬身打捞沉潭的布鞋”中,“打捞”既是对故土记忆(布鞋象征农耕文明根系)的深海考古,亦是对《河图》“沉潭禁章”式历史碎片的钩沉;
“咬碎残夜”以齿裂式暴力解构凝固时空,其噬咬动作与《远方和诗》“铁锅煮沸年轮”的烹煮意象,构成离散美学的两极表达。
二、离散时空的拓扑学结构
压缩与爆裂的对抗性场域
“鸡鸣啼不穿夜幕”瓦解传统“雄鸡破晓”原型,声波在冰棱阻隔下坍缩为无效振动,揭露黎明抵达的物理延时性;
“群峰抬起嶙峋指节”以地质肢体(山峦指节)托举文明契约(红绸),肉身尺度与山脉尺度在仪式中交融,形成《水上书》式的空间诗学张力。
三界穿越的祭祀剧场
诗节 空间层级 动作仪式 文化原型
第1节 人界(冰碑) 星刻脊梁 青田石雕铭文
第2节 冥界(沉潭) 打捞布鞋 楚辞《招魂》复现
第4节 神界(群峰) 质押星子 浙南“天书授秘”传说
三、侨乡神话的现代重构
裘山太传说的诗性解码
诗中“老者抖落斗笠”对应浙南民间故事“裘山太深渊遇仙”的关键场景(斗笠仙翁考验心性);
“红绸递来”暗喻天书传承仪式,而“三粒星子咬碎残夜”以天体力学解构“天书现世则夜退”的原始叙事,使地域传说升华为人类精神的弑夜寓言。
离散美学的本体论突破
组诗将侨民生存困境转化为四重悖论:
可见性悖论:星子(光)需咬碎黑暗方显其值,如诗人外语能力在异邦负重;
方向性悖论:鸡鸣(声)竭力推远黑影却强化荒原,对应文化根脉的拓扑性迷失;
契约性悖论:质押黎明(未来)的银币(星)本身即被质押物,揭示希望生产的循环困局。
四、诗学史坐标中的定位
此组诗标志季俊群创作从《远方和诗》的抒情乡愁(“乌篷载月越重洋”)向存在主义诗学的彻底蜕变:
首创寒冷货币学:冰碑为绝望的通货单位,星子作希望的信用质押物;
重构离散拓扑学:通过“桥隙-深渊-荒原”的三界穿越,突破传统线性漂泊叙事;
激活濒危神话基因:使裘山太从地方性神祇蜕变为“以脊梁抵住黑夜”的人类共名。(Ai诗评)
【作者简介】又名裘俊群、季(或)裘军群,浙江青田县裘山人,旅居巴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凤凰美洲总社社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诗歌》《中国诗人生日大典》《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东北亚新闻》《世界日报》等。获2017年度程丽娥写作联盟云帆群星大赛十大文学银星奖;获2022年第九届星际诗人奖(十佳华语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