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论峰峰抗战的三大特点
张培良
二、“准控制区”区干队和游击小组的抗日特点。
在日军“准控制区”,由于与抗日根据地距离较近,属于山区或半山区,便于隐蔽,抗日斗争主要采取袭扰方式。有3类抗日组织在此处活动。(一)磁县、磁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区干队。
1938年11月,磁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贾壁村成立后,即在全县建立抗日区干队,1942年,针对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蚕食”,中共晋冀豫区委决定,将鼓山以西和武安南部合并,成立磁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全区划为8个区。从此,彭城、义井、和村一带,成为区干队员袭扰日伪的活动区域。抗日英雄杨三朝、暴文生即活动在这一带,屡次打击日军。
(二)磁武县游击小组。
在中共磁武县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娄天朝、张耀祖、张治田、吴树苗、王怀金等人为主的地下抗日游击小组,主要活动在义井、和村一带,护送抗日物资、惩治汉奸、搜集情报、袭击敌据点,成为流传至今的抗日传奇英雄人物。
(三)八路军正规部队的游击战。
从1937年12月到彭城解放,八路军正规部队先后4次在彭城与日军激战,旋即撤离。其中1938年5月31日,陈赓率129师386旅一个团与日伪800人在彭城激战,歼敌200多人,史称“彭城大捷”。
日军在“准控制区”的驻守,主要目的是封锁抗日根据地,切断敌占区与根据地的联系,从而保证“严密控制区”的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封锁与反封锁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斗争方式。
为此,八路军正规部队和地方游击队、区干队采取了游击、袭扰,从而打破了封锁,许多抗战物资、军队干部通过这里进入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