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响乐中的革命史诗与时代回响
——大型交响组曲《红色马栏》深度探究
作者:马守君
由著名歌词作家苟海生作词、著名曲作家王安潮作曲、咸阳职工爱乐乐团精心创作并演出的大型交响组曲《红色马栏》,用65分钟的乐章,将我们带回那个烽火连天却又充满理想的年代。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音乐会,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今天的我们得以触摸那些被岁月尘封却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
马栏不是一个普通的地名。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抗战时期,成为延安的前沿哨所;解放战争时期,又是关中地区政治军事经济的枢纽。更特别的是,这里曾是无数进步青年奔赴延安的中转站,是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交响组曲《红色马栏》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先辈的足迹为主线,用音乐勾勒出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当"马栏谣"的旋律响起,我们仿佛看到黄土高原上那些点着煤油灯的窑洞,听到抗日军政大学里朗朗的读书声,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纯粹与热血。
《红色马栏》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歌词质朴优美,旋律大气磅礴、艺术感染力强。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展现和讴歌“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马栏红色基因为主题的交响乐作品。它不仅是一部音乐佳作,更是一部用音符写就的革命史诗。
历史与艺术的完美交融
交响组曲《红色马栏》最令人惊叹的,是它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完美融合和统一。作品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马栏的革命活动为主线,通过七个乐章的结构,完整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从序曲"马栏谣"到尾声"马栏颂",每一个乐章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第一乐章"勇立前哨"中,"风凄凄夜沉沉"的音乐描写,将习仲勋同志1936年再下关中时的艰险处境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一轮明月装在心"的意象,则升华了革命者的精神境界。这种艺术处理既尊重了历史真实,又赋予了它诗意的表达。
第二乐章"铜墙铁壁"通过多声部的交响手法,再现了当年大生产运动的壮观场景。"开荒拓耕安置移民"的段落,用明快的节奏和丰富的配器,让听众仿佛看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而"减租减息"的政策,则通过音乐情绪的转变得到了巧妙表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吱扭扭的小推车在七孔桥上穿梭"、"欢快的鱼儿在河水中嬉戏跳跃"。这样的描写,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而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这种细节的真实性,正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来源。
多元音乐语言的创新融合
《红色马栏》在音乐语言上的创新尤为突出。作品成功实现了交响乐这一西方音乐形式与中国民间音乐的有机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马栏河"段落中,词作家苟海生与作曲家王安潮将陕北民歌的旋律素材与交响乐的丰富表现力相结合。"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的悠扬旋律,通过弦乐组的深情演绎,营造出诗画般的意境;而"吱扭扭的小推车"的描写,则用木管乐器的俏皮音色,再现了生活的趣味。这种处理既保留了民间艺术的质朴本色,又赋予它交响乐的宏大叙事能力。
第三乐章"英才熔炉"中,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校歌的运用堪称经典。原校歌"救救孩子的呼声,喊在二十年前"的激昂旋律,经过交响化的改编后,既保持了革命歌曲的豪迈气质,又增添了现代音乐的表现力。当铜管乐器加入合唱时,那种教育救国的历史使命感得到了震撼人心的表达。
第四乐章"统一战线"则尝试将戏曲元素融入交响乐。"赞三三制发扬民主真精神"的唱段,借鉴了秦腔的某些音乐特征,用音乐语言生动表现了"三三制"民主政权的包容性和创新性。这种跨界的音乐实验,为红色题材音乐创作开辟了新路。
三、立体化的历史叙事结构
《红色马栏》的叙事结构独具匠心。作品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顺序,而是通过多个维度展开历史画卷,构建起立体的叙事空间。
政治维度上,"统一战线"乐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民主探索。通过老中医张治平、回民阿訇马福生、前清翰林萧之葆等各界人士参与政权建设的音乐描写,作品生动再现了"三三制"这一民主实践的历史意义。"选贤任能"的民主精神,在音乐中得到了艺术化的诠释。
经济维度上,"铜墙铁壁"乐章集中表现了边区经济建设成就。"劳动互助成立合作社"的段落,用欢快的音乐语言再现了当年生产运动的火热场景;而“边区模范” 乐章"交公粮"民谣中"新谷子黄又黄"的唱词,则反映了边区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这些音乐描写让听众直观感受到经济基础对革命事业的重要性。
文化教育维度上,"英才熔炉"乐章深情讴歌了马栏作为"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的历史地位。陕北公学、鲁迅师范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历史贡献,通过音乐得到了充分展现。"庙宇是学校,大地是课堂"的歌谣,道出了当年艰苦办学的真实情况,也揭示了教育救国的深刻意义。
军事维度上,"边区模范"乐章再现了保卫边区的斗争历程。"爷台山反击战"的音乐描写充满戏剧性和紧张感,让听众仿佛置身战场;而"妹送郎一双草鞋一杆枪"的民谣,则从后方支援的角度,展现了军民一心的强大力量。这种多角度的叙事方式,使历史呈现得更加全面和立体。
四、革命精神的当代诠释
《红色马栏》不仅是一部历史题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当代创作。作品通过对革命历史的艺术再现,为当下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这一马栏精神的核心,在作品中得到了多层次的诠释。从"重任"乐章中革命者"大智大勇担重任"的描写,到"做军鞋"段落中普通群众"不怕辛苦不怕忙"的奉献,再到整个作品体现出的集体创作精神,不同层面都诠释了这一精神的丰富内涵。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在作品中得到了艺术化的表达。"红色马栏"唱段中"'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一诺千金"的庄严宣告,配以气势恢宏的音乐处理,让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得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呈现。而尾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唱词,更是将作品的思想境界推向高潮。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品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歌颂。"英才熔炉"乐章中"要艰苦地学习,艰苦地锻炼"的歌词,不仅是当年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当下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这种精神的传承,正是作品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在。
五、红色文艺的创新表达
《红色马栏》的成功实践,为红色题材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作品打破了传统红色文艺的模式化倾向,探索出一条艺术创新的道路。
在表现形式上,作品创造性地将高雅的交响乐与质朴的民间音乐相融合,丰富了红色文化的表达语汇。"民谣"与"交响"的碰撞,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既保持了革命历史的庄重感,又增添了艺术表现的生动性。这种"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结合,正是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在创作主体上,由咸阳职工爱乐乐团这样的业余团体担纲创作演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种"群众演、群众看"的模式,让红色文化的传播突破了专业院团的局限,真正实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业余音乐爱好者深情演唱"马栏川十八弯"时,那种真挚的情感是任何专业表演都难以替代的。
在价值传递上,作品避免了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艺术感染实现价值引领。"红色驿站"乐章中"啊马栏温馨家园"的深情咏叹,让听众在审美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精神洗礼。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正是文艺作品的优势所在。
六、薪火相传的时代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红色马栏》的创作演出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让革命精神得以弘扬。
对经历过革命年代的老一辈而言,这部作品是一次深情的回忆。"朗朗的读书声在花丛中抑扬顿挫"的描写,唤起他们对青春岁月的追忆;"一排排土窑洞灯火闪烁"的画面,让他们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种情感的共鸣,正是文艺作品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对成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说,《红色马栏》则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通过交响乐的艺术魅力,他们得以直观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理解红色江山的来之不易。当听到"奋进新时代越走那路越宽"的激昂旋律时,历史的接力棒已然传递到他们手中。
对文艺工作者而言,《红色马栏》的成功提供了宝贵启示。它证明主旋律作品完全可以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实现社会效益与艺术价值的统一。只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红色题材创作就能焕发永恒的魅力。
马栏河的水依旧在流淌,但河水讲述的故事已经不同。从"穷苦人望眼穿"到"'马栏红'金山和银山",这片红色土地见证了中国的沧桑巨变。《红色马栏》用音符记录了这一伟大变迁,让革命历史在艺术中获得永生。这部作品告诉我们,红色基因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动的精神血脉;革命传统不是过时的老调重弹,而是常新的力量源泉。只要找到恰当的艺术表达,红色文化就能永远鲜活,永远年轻,永远滋润人们的心田。
附:
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
交响组曲《红色马栏》
创作者 咸阳职工爱乐乐团
目录
序 曲:马 栏 谣
第一乐章:勇立前哨
第二乐章:铜墙铁壁
第三乐章:英才熔炉
第四乐章:统一战线
第五乐章:边区模范
尾 声:马 栏 颂
总 策 划:徐 平 李小亮
艺术指导:李夏河
作 词:苟海生
作 曲:王安潮
每个乐章约10分钟左右,总时间65分钟。
序 曲 马栏谣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恐龙、古象、犀牛曾留下印迹,桥山绵延起伏数百里,公刘开疆立国,诗经《豳风》故里,秦直道依稀可见,泰塔巍然屹立……
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渭北烽火,燎原陕甘。
旬邑起义,建立了西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西北第一支正规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马栏组建。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艰难困苦中探索、在坎坷曲折中前行、在顽强斗争中发展,使这一地区成为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 谣
马栏川 十八弯
穷苦人 望眼穿
盼了今天盼明天
红军来了有吃穿
马 栏 河(歌词)
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
巍峨的山峦青翠欲滴
马栏河 一幅七彩的画
徐徐展开 含情脉脉
吱扭扭的小推车在七孔桥上穿梭
欢快的鱼儿在河水中嬉戏跳跃
马栏河 一面明亮的镜
让人流连忘返 依依不舍
朗朗的读书声在花丛中抑扬顿挫
虫儿鸟儿在芦苇荡里自娱自乐
马栏河 一首多情的歌
听醉了耳朵 滋润了心窝
一排排土窑洞灯火闪烁
一队队子弟兵值勤巡逻
马栏河 一首不朽的诗
把那难忘岁月深情诉说
第一乐章 勇立前哨
1936年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规模“围剿”,短短几个月时间,关中特区五个县的苏维埃政权都遭到破坏,根据地丧失,形势非常严峻。
同年9月,党中央决定派习仲勋同志再下关中,担任特委书记,恢复中共关中特委,重新成立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
重任(歌词)
风凄凄 夜沉沉
跋山涉水钻梢林
闯过道道封锁线
一轮明月装在心
石门关 七界石
战友重逢格外亲
大智大勇担重任
守卫边区南大门
第二乐章 铜墙铁壁
1.党的各级组织蓬勃发展
2.大生产运动 轰轰烈烈
开荒拓耕 安置移民
土地政策 减租减息
劳动互助 成立合作社
开办义仓 改造“二流子”
3.整风运动扎实有效
4.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5.“划界谈判”顺利进行
6.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欣欣向荣
发展教育 积极办学
破除迷信 改变陋习
成立关中八一剧团,谱写革命文艺新篇章
《关中报》,搭起党和人民的连心桥
《绣金匾》《军民大生产》广为传唱
红色驿站(歌词)
阳光洒满延河畔
彩云萦绕宝塔山
多少仁人志士
多少热血青年
怀揣梦想
向往圣地延安
冲破牢笼锁链
告别阴霾黑暗
头顶雪雨风霜
历尽千难万险
终于来到
红色驿站马栏
啊 马栏
温馨家园
啊 马栏
红色驿站
第三乐章 英才熔炉
1.按照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要求,关中分区自觉担起为抗战培养干部的光荣使命。
2.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
鲁迅师范学校
抗日荣誉军人学校
陕北边区第二师范学校……
3.大批学校陆续在此开办,为中国革命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人才,关中分区成了培养英才的大熔炉。
歌 谣
庙宇是学校
大地是课堂
借日月星光
读大块文章
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校歌 作词 成仿吾
救救孩子的呼声,喊在二十年前
教育孩子的责任,落在我们双肩
嗨!我们、我们,我们第二师范的青年
当日寇的炮火响在黄河边 当将士们战斗在第一线
要艰苦地学习 艰苦地锻炼 才有健康的乳汁
去哺育孩子们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明天
第四乐章 统一战线
1.赞三三制
发扬民主真精神
三三政体划古今
选贤任新政修明
始信亚东会有人
老中医张治平当选陕甘宁边区参议员
回民阿訇马福生当选新正县参议员
前清翰林萧之葆当选陕甘宁边区和关中分区参议员
赤水县士绅景田玉曾任赤水县抗日政府财政科长、关中分区参议员
2.设立马栏市、民主选举市长
3.领导陕西国统区工作
4.开展三十八军中党的工作
5.策动国民党地方党政军起义
第五乐章 边区模范
1.守卫边区南大门。
2.反摩擦斗争 爷台山反击战 收复失地。
3.筑牢秘密交通线,护送党的干部、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学生奔赴延安。
4.为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关中分区在马栏开设光华商店分店,与友区开展贸易,购买物资,并设有兵站和仓库。
民 谣
1.妹送郎
一双草鞋一杆枪
妹妹送郎上战场
穿上草鞋追白匪
紧握枪炮打豺狼
2.做军鞋
一盏灯儿满屋亮
王家婆娘好心肠
拥军做鞋连夜赶
不怕辛苦不怕忙
细纳细绱真耐实
新里新面新式样
军民一心打老蒋
消灭胡马除祸害
人民当家喜洋洋
3.交公粮
新谷子 黄又黄
新糜子 香又香
收毕了庄稼
大家喜洋洋
齐心协力交公粮
黄米饭 放金光
小米子 喷鼻香
肩挑毛驴驮
翻沟过山梁
快把公粮送前方
红色马栏(歌词)
一座马栏山 承载历史风云
一条马栏河 赓续红色基因
勇立前哨的共产党人
守卫边区的南大门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深入人心
红色马栏 不惧封锁勇敢奋进
红色马栏 民主建设务实创新
一棵核桃树 年年硕果累累
一座七孔桥 连接党心民心
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英才熔炉铸就灵魂
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
“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一诺千金
红色马栏 我们的信仰高地
红色马栏 唱响时代最强音
尾 声 马栏颂
1.光阴荏苒,沧桑巨变。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2.红色马栏,绿色旬邑。低碳经济,日新月异。
3.剪纸话人生,唢呐传真情。
红马栏 “马栏红”(歌词)
当年红马栏
革命大摇篮
党的利益第一位
人民群众装心间
一座七孔桥
通向幸福明天
如今“马栏红”
金山和银山
共同富裕小康路
火红日子比蜜甜
奋进新时代
越走那路越宽
“马栏红” 红马栏
一脉相承光彩无限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红马栏 “马栏红”
美名天下传
作者简介:马守君,礼泉县烟霞镇人,文学教育、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语文教育改革专家,教育部全国硕士论文评审专家,曾获国家级全国优秀硕士生导师。亲自指导和培养的硕士二百多名,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骨干教师和语文名师。出版著作、发表核心论文、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若干。《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