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茅台镇酒发源地探秘之旅
文/苏醒
“好酒不怕巷子深”,这句穿越千年时光的谚语,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贵州遵义的茅台镇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绽放出最为耀眼的光彩。8月盛夏,我怀揣着对酒文化的虔诚与热忱,踏上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开启一场探寻酒文化根源的奇妙之旅。
当金秋般的阳光轻柔地洒在赤水河畔,微风如灵动的精灵,穿梭于山峦之间。刹那间,空气中瞬间弥漫起一种独特而醇厚的香气,似有若无,却又直抵人心。那是时间与粮食在岁月长河中共同发酵的气息,是千年酿造文化沉淀下的芬芳,更是这片土地灵魂的深情低语,仿佛在轻声诉说着一个关于酒的古老传说。
记者驱车从岳阳出发来到贵州,沿着贵州所在地的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山路似一条蜿蜒的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当车辆缓缓驶下高速公路,进入茅台镇地界,一股浓郁却不刺鼻的酒香悄然袭来。这酒香,宛如一张馨香的邀请函,带着温暖与诚意,温柔地将我迎入这座因酒而生、因酒而兴的小镇。它并非来自某一家酒坊,而是整座城镇共同呼吸的气息,弥漫在街巷之间,如轻纱般萦绕在河岸两侧,渗透进每一寸土壤与空气之中,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沿途所见,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酒旗,那鲜艳的色彩在微风中飘扬,仿佛是酒的精灵在翩翩起舞。店铺林立,酒幌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似在低声吟唱着酒的赞歌。大大小小的酒厂、酒庄、酒肆错落分布,有的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间尽显历史的厚重,仿佛是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有的现代气派,玻璃幕墙反射着时代的光芒,宛如朝气蓬勃的青年,展现出无限的创新与活力。但无一例外,它们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酒,这里是酒的世界,是酒的殿堂。
茅台镇,位于贵州省仁怀市西北部,地处赤水河谷地带。这里四面环山,似一个巨大的摇篮,将小镇温柔地环抱其中;一水中流,赤水河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穿过小镇,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气候温润,湿度适宜,宛如一个天然的酿酒宝库,为酱香型白酒的酿造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生态条件。据史料记载,茅台镇的酿酒历史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当时当地所产的“枸酱酒”已闻名于世,成为了宫廷御用的佳酿。唐宋以来,酿酒业逐渐兴盛,酒香四溢,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明清时期,茅台酒工艺日趋成熟,匠人们不断探索与创新,将酿酒技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至清末民初,茅台酒已在全国享有盛誉,成为了中国白酒的代表之一。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扬名海外,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白酒的独特魅力,书写了一段辉煌的酒业传奇。
然而,茅台镇的魅力远不止于酒香。它更是一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革命重镇。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指挥下,展开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其中,第三渡便发生在茅台镇。当年,红军在此架设浮桥,战士们肩并肩,手拉手,齐心协力,成功渡过赤水河,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战略转移的关键一步。如今,在茅台镇的朱砂堡渡口,仍保留着当年红军渡河的遗址,立有纪念碑,那碑身似一位坚毅的战士,铭刻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逢清明或纪念日,总有人前来敬献花篮,缅怀先烈,那一朵朵鲜花,寄托着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意与深切怀念。这段红色记忆,为茅台镇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也让这座以酒闻名的小镇多了一份家国情怀与精神力量。
走在茅台镇街头,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共生。古老的青石板路依旧蜿蜒向前,那石板上的每一道裂痕,都仿佛是岁月的痕迹,记录着小镇的沧桑变迁。两旁是飞檐翘角的黔北民居风格建筑,那精美的木雕、石雕,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许多老酒坊仍沿用传统的手工酿造技艺:端午制曲,酒师们精心挑选优质小麦,在特定的环境中培养曲菌,让曲块散发着独特的香气,那香气似花香,又似果香,让人陶醉其中;重阳下沙,将红缨子高粱精心处理后投入酒窖,开启新一轮的酿造之旅,那高粱在酒师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耐心,仿佛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匠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将时间与粮食酿成了美酒。而在不远处,现代化的酒企园区则展现出科技的力量:智能温控系统精准控制着酿造环境的温度与湿度,让每一滴酒都能在最佳的环境中发酵;自动化灌装线高效有序地运作着,一瓶瓶美酒在机器的运转下迅速完成包装;数字化仓储管理让每一瓶酒都有迹可循,仿佛为每一瓶酒都建立了一个专属的档案。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书写着茅台镇酒文化的辉煌篇章。
茅台镇的居民几乎人人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有人世代传承酿酒技艺,将家族的秘密代代相传,那酿酒的技艺就像一颗火种,在家族中不断传递与延续;有人从事酒类销售与包装,用精湛的技艺为美酒增添光彩,让每一瓶酒都能以最美的姿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也有人靠着旅游业发展起民宿与餐饮,让游客在品味美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对他们而言,酒不仅是商品,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家族的记忆,是文化的根脉。
因茅台酒厂需要提前预约才能参观,受当地销售经理冉娟所邀,她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另外一个大型酒厂。在制酒三车间,几名年轻的酒师正在专注地工作。他们对我说:“我们酿的不是酒,是时间,是良心。”在他们眼中,每一滴酒都承载着天地精华与人心温度。他们用手触摸原料的温度,用眼观察发酵的变化,用心感受每一滴酒的诞生,仿佛在与酒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随后,小王又带我们参观了万吨酒库,酒库里全都是500公斤重的酒坛子,整齐排列,宛如一个个沉默的卫士,守护着岁月的佳酿。那酒坛上的封泥,仿佛是时间的印记,记录着每一滴酒的成长历程。
最后,冉娟经理热情地带着我们到品酒销售部。她给我们倒了6小杯酒,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一斤不等,百元以下的只有2款。我轻轻端起酒杯,放在鼻尖轻嗅,那浓郁的酒香瞬间扑鼻而来,带着酱香、窖底香和醇甜香的复合气息,仿佛是一场嗅觉的盛宴。轻抿一口,酒液在口中散开,醇厚丰满,回味悠长,那滋味在舌尖上跳跃,让人回味无穷。品了那么多款酒,我们渐渐有了醉意,但心中的满足却愈发浓烈,仿佛与这美酒进行了一场灵魂的交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茅台镇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政府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赤水河流域的工业污染,确保酿酒水源的纯净,让那清澈的河水继续为酿酒提供优质的原料。同时推动酒旅融合,打造“中国酱酒文化小镇”品牌,建设酒文化博物馆、酱酒体验馆、酒庄旅游线路等项目,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夜晚的茅台镇灯火通明,河岸两侧的灯光秀将赤水河映照得流光溢彩,仿若一条流动的银河。游客们漫步其间,品一杯温热的酱酒,听一段酿酒故事,感受这座小镇独有的节奏与韵味,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一代正逐渐回归这片土地。他们不再一味向往大城市的生活,而是选择回到家乡,用新思维、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有人创办了文创品牌,将茅台酒元素融入服饰、饰品设计,让酒文化以时尚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茅台酒文化;有人运营短视频账号,向全国网友直播酿酒过程,让更多人了解茅台镇的酿酒技艺,感受那独特的酿酒氛围;还有人开发酱酒主题的沉浸式剧本杀,让文化体验更加生动有趣,让游客在游戏中深入了解茅台镇的历史和文化。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让茅台镇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
站在赤水河畔,望着远处层叠的酒厂屋顶,闻着空气中经久不散的酒香,我忽然明白:“酒香不怕巷子深”并不仅仅是一句对品质的自信宣言,更是一种文化底气的体现。在这个信息爆炸、流量至上的时代,茅台镇没有靠夸张营销博眼球,而是凭借千年的技艺积淀与真实的产品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认可。它的“巷子”或许偏远,但正因为这份远离喧嚣的沉静,才得以守护住最纯粹的酿造初心。
今天的茅台镇,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它以酒为媒,连接过去与未来,串联起文化、经济与生态的多重价值。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品牌,从来不是靠炒作建立的,而是靠时间酿造出来的;真正的影响力,也不在于喧嚣一时,而在于历久弥香。
千里寻老酒,只为泯一口。
当夜幕降临,小镇归于宁静,唯有酒香依旧在风中轻轻荡漾。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岁月的声音——那是陶坛中酒液缓慢陈化的低语,是赤水河潺潺流淌的吟唱,是无数酿酒人默默坚守的心跳。而这香气,终将穿越山川,飘向更远的地方,诉说着一个关于匠心、传承与信念的永恒故事。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