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彩交织间 济南风骨生
——读张期鹏的《墨彩济南》
魏佑湖
在济南这座浸润着千年墨香的城市里,文化学者张期鹏以10年之功完成的《墨彩济南》,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展示了济南近百年书画艺术的一个侧面。这部收录37篇评论、书写39位艺术家的专著,不仅是观察济南艺术史的一个角度,更是对地域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捧读《墨彩济南》,沿着张期鹏的文字脉络一路走去,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让人沉浸在济南书画艺术的绚丽世界中,感受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仅是书画家们的笔墨春秋,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象与文化魂魄,更看到了一个文化人追求真理的脚步。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张炜先生的题词 “张期鹏健笔书写彩色人生”,这不仅是对张期鹏个人创作生涯的高度赞誉,也暗示了书中所描绘的艺术家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与艺术历程。这本书是张期鹏历时10年创作而成的艺术评论集,它以文学的视野,生动地描绘了39位济南艺术家的人生轨迹与艺术追求。用10年时间深入到这样一个题目里面去,这是一种深扎的实践,是非常不容易的。张期鹏能用这么长的时间,严肃认真地去对待艺术,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生活,尽可能还原他们创作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极度负责、高度敬业的职业精神,是很难做到的。于是我想起来了曹雪芹写《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而我改用一字“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辛苦不寻常”来讲张期鹏创作这一部《墨彩济南》,一点都不为过,确确实实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书中既有对已故老一辈书画家如李半残、张寿民、陈勉甫等的缅怀与追忆,也有对活跃在当代艺坛的艺术家们的关注与赞赏,涵盖了书画、篆刻、雕塑等多个艺术领域。通过阅读,这些艺术家们不再是历史长河中的模糊身影,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创作者,他们的故事和作品在张期鹏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老一辈书画家们在艰苦环境中对艺术的执着坚守。在战乱频仍、生活困苦的年代,他们依然怀揣着对书画艺术的热爱,潜心学习,努力创作。这些书画家,生活在动荡的年代,经历了战乱和贫困,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潜心钻研书画艺术,不断磨砺自己的技艺,对艺术的热爱从未熄灭,坚守艺术理想,其作品中既有传统文人画的雅致,又饱含时代沧桑感。像李半残、张寿民、陈勉甫等先生,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更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时代的独特记忆。例如李半残先生,尽管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对绘画的痴迷,他的画作中那种质朴而深沉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艺术在艰难岁月中的顽强生命力。这些老一辈艺术家们是济南书画艺术的奠基人,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艺术的敬畏和热爱,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如李半残的《墨梅图》,枝干虬劲如铁,梅花凌寒绽放,在简洁的笔墨中透露出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气节。张期鹏的文字平实而真诚,没有夸夸其谈的润色,也没有盲目跟风的赞扬。他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深入分析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创作理念以及艺术成就,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家们的独特魅力。
《墨彩济南》最显著的价值,在于打捞历史碎片,建构济南艺术的立体的“活态谱系”,这是济南书画艺术从未有过的艺术构建。例如,他以“莱芜书画六老”为起点,将李半残、张寿民、陈勉甫等老一辈艺术家从历史尘埃中重新打捞出来,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描写尤为动人。我在编纂口镇百年组织史时,了解了很多陈勉甫的事迹,对陈老的作品大至有所了解,但并不系统,通过读张期鹏的《幽香暗暗散中原》一文,我的认识形成了闭环。张期鹏通过大量走访、文献考证和作品分析,还原了他们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创作状态,让这些几乎被遗忘的名字重新焕发生机。这种将个体命运与艺术发展紧密结合的书写方式,使《墨彩济南》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评论,成为一部鲜活的艺术家群体传记。
张期鹏的评论始终游走在文学与美学的边缘地带,既保持着文化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灵动。他善于用文学性的语言解构艺术作品,让抽象的笔墨语言变得可触可感。在解码艺术语言的同时,架设了文学与美学之间的桥梁。在评价郑向农的彩墨画时,他写道:“在向农先生的画作面前,在那些简洁的构图和明快的色彩之中,我常常感觉有一种神秘的气息迎面而来,直击内心。缘何会有这样一种隐秘而强烈的感觉?我开始亦困惑不解,后来看得多了才渐渐明白,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画家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他抛弃了对事物的具象描述,采取了抽象表现的方法,使欣赏者无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习惯与画面直接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造成了一种陌生感、疏离感和神秘感。于是,这些看似简洁、明快的画面变得内涵丰富而多意起来,甚至具有了形而上的哲学意味。因此,读向农先生的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的画幅里有青春的热情、生活的滋味,更有思想、有情感、有哲理,有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将哲思与绘画联系起来的表述,不仅精准传达了郑向农作品的艺术特质,更引发读者对艺术本质的深层思考。
写到吴玉田的“杂”家时,张期鹏写道:“我是一个‘杂’家。玉田先生这样评价自己,我也愿意这样称呼他。其实,这个‘杂’家并不‘杂’。古人追求诗书画印俱佳,玉田先生做到了。他在治印的过程中,还常常注入设计意识,在方寸之间展示阔大世界。他的诗书画印,又与他的陶艺、设计相得益彰,显示了艺术之海的苍茫辽远,也显示了一个艺术‘杂’家的无限可能性。这是一个内涵丰富、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家,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这种将艺术创作与艺术修养(即人品修养)紧密勾连的评论方法,使《墨彩济南》具有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价值。
张期鹏通过对39位艺术家的个案分析,揭示出济南书画艺术的深层文化基因:既传承着齐鲁文化的醇厚底蕴,又吸纳着泉城山水的灵秀之气,形成了“刚柔并济、雅俗共赏”的独特美学风格。他在书中以平实而真诚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每一位艺术家的形象和艺术风格。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赞美之词,也没有陷入空洞的学术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参阅资料、实地走访以及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客观公正地展现了艺术家们的精神品格、创作理念和作品风貌。他以细腻的笔触描写艺术家们的成长经历、艺术探索的过程以及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创作特点,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位艺术家的艺术发展脉络。在介绍某位画家时,他会详细描述画家的学艺经历,从最初的启蒙老师到后来的风格转变,以及受到哪些艺术思潮的影响等,使读者对画家的创作历程有全面的了解,进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作品。比如对刘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她写散文,也写诗,是一个品位很高的写作者。她的散文和诗都有一种唯美的情绪,追求一种没有任何杂质的纯净,即使对其中一个不妥的词句也心存戒备。如果出一本书,她对内容的挑剔自不必说,对版式、字体,对设计、装帧也一点都不含糊。她说:‘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些,从她的诗文中我们都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又评论说:“艺术都是相通的,我相信这是一个真理。但在一个人身上,能够贯通不同的艺术门类,除了天赋,除了技巧,恐怕还在自身的涵养,就像火山的熔浆、习武之人的内力一样。这个娇小的女子,真是不可小觑。她还会给我们制造什么惊奇,我一时真的难以想象。”对此我也有同感,在我拜读了刘君的散文集《向阳坡上》后,找到了答案。
《墨彩济南》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籍,它还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国家从贫瘠战乱到逐渐繁荣富强的历程,是对济南本土文化、风土人情的鲜活记录。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用笔墨色彩描绘出济南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深刻体会到济南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济南,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有着“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美誉。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济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艺术家们的滋养,也看到了艺术家们用自己的作品为这座城市增添的光彩。他们是济南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他们的艺术成就构成了济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这座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如何守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成为重要命题。张期鹏在《墨彩济南》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找平衡,让古老的艺术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他对青年书法家田超的关注颇具代表性。田超的篆字作品在传统意象与现代媒介的碰撞中创造出新的审美体验。张期鹏写道““写篆书,需要力度,更需要将遒劲之势寓于规范有序的笔画之中。这应该是一门寓动于静的艺术,情感与个性都潜蕴于笔毫墨色之中,呈现出内在的气韵与张力。不用与行草书相比,它的外形比之于隶也是相对稳定的,它大概是各种书体中最具‘内力’与‘内美’的一种。那么,擅写篆书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极强自控力、一个静美的人吧?”他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创新背后的文化意义,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汉字的精神,让古老的文化符号在新时代找到对话的可能。我们看到的不是断裂,而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对时代的敏锐感知。这种对艺术创新的包容态度,是张期鹏对年轻人最大的褒奖。
《墨彩济南》的深层价值,还在于它通过艺术评论彰显了文化学者的责任与担当。张期鹏在《后记》中写道:“济南的 ‘好’不胜枚举,我二十余年前来到这里的时候,发现她最大的好处是有文化,无愧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是唐人杜甫对济南的评价,用在今天也是恰当的。” 这种对济南文化的深情热爱,贯穿于全书的字里行间。他不仅是艺术的记录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在为陈勉甫、张寿民等艺术家举办回乡书画展的过程中,他身体力行地推动艺术与大众的对话,让高雅艺术走出殿堂,走进百姓生活。这种提升到文化史高度的书写,让《墨彩济南》超越了艺术评论的范畴,成为一部地域文化的百科全书。正是对济南书画艺术传统和当代成就的高度概括,它让我们看到了济南在书画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也让我们对济南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墨彩济南》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录价值。它不仅记录了当代济南书画艺术界的现状和发展,也为后人研究济南的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书中对每一位艺术家的介绍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来便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艺术历史脉络。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济南书画艺术的风格特点、流派传承以及艺术家们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成就。这对于传承和弘扬济南的文化艺术传统,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从贫瘠战乱到逐渐繁荣富强的历程中,济南书画艺术的发展与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张期鹏先生对济南文化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尊重。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于挖掘和推广济南的书画艺术,为艺术家们搭建起与读者沟通的桥梁。他的文字充满了对艺术家们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对艺术的敬畏之情。他不仅是在记录艺术家们的故事,更是在传承和弘扬一种艺术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济南的书画艺术,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墨彩济南》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它不仅让我领略了济南书画艺术的魅力,更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它让我明白,艺术是生活的镜子,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同时,它也让我对张期鹏充满敬意,他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为济南的艺术家们立传,为传承和弘扬济南的文化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济南的艺术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热爱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它让我们在欣赏济南书画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艺术家们背后的故事和他们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它让我们对济南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意,也让我们对书画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不仅适合艺术爱好者阅读,也为文化研究者、历史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墨彩济南》将会在济南的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传承和弘扬济南文化艺术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期待张期鹏能够继续他的创作之旅,为我们带来更多关于济南文化艺术的精彩作品,让“墨彩济南”的画卷更加绚丽多彩。
魏佑湖:济南莱芜人,莱芜文化英才,莱芜好人。济南政协文史特邀委员,莱芜区“史敢当”红色历史专家研讨组成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交流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文学作品在四十余家报刊杂志平台发表四百余万字,被《齐鲁文学作品展》收入,被竹庐文艺评为全省“十大散文家”,曾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报告文学金奖,“羊祜文学奖”,“孙犁散文奖”,“全国散文评选”一等奖,“吴伯箫全国散文”大赛理论奖,“鲁新知”杯首届全国吕剑诗歌大赛金奖。有上百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获省以上奖。著有文集《鱼跃鸢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文心荷境》、《杖藜行歌》。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