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秦娥•八一颂(新韵)
词/刘文轩
奎星降,南昌起义枪声响。枪声响,武装唤醒,九州祈望。
燎原星火风雷荡,井冈山上红旗靓。红旗靓,驱倭剿匪,日出东亮。
七绝•如此花和尚(新韵)
诗/刘文轩
向善扬名心龌龊,贪财抱女恶行多。
自从寺庙成商化,哪有真僧救世佛?
七绝•久旱逢甘霖(新韵)
诗/刘文轩
中伏偏遇润荷月,酷暑连天久旱多。
昨夜龙王恩赐雨,合什低首念弥陀。
一位八旬师者的赤子情怀
——读刘文轩老师三诗有感
文/李新会
八十载岁月风霜,磨不去赤子初心;三尺讲台的耕耘过往,沉淀成对家国的深情凝望。读刘文轩先生的三首诗作,仿佛看到一位鬓染秋霜的老教师,正以笔墨为喉,倾诉着对历史的铭记、对时弊的忧思、对民生的关切。字里行间,既有师者的清醒通透,更有国人的拳拳赤诚,让人在平仄韵律中,触摸到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忆秦娥·八一颂》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初心的郑重致敬。“奎星降,南昌起义枪声响”,起笔便将时空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一个“降”字,既暗合“奎星主文运、亦喻英雄”的传统文化意象,更将南昌起义比作划破暗夜的星光,点出其开天辟地的意义。“枪声响”的叠用,如重锤敲在历史的鼓面,既是武装反抗的宣言,更是唤醒沉睡九州的号角。先生以“武装唤醒,九州祈望”八字,精准勾勒出人民军队诞生的历史必然。下阕“燎原星火风雷荡,井冈山上红旗靓”,寥寥数字便串联起中国革命的壮阔历程: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南昌城头到井冈之巅,红旗的亮色里,是信仰的光芒,是民族的希望。而“驱倭剿匪,日出东亮”的收束,更是以史诗般的凝练,概括了人民军队从初创到护航新中国诞生的峥嵘岁月。刘老师对革命历史的脉络如此清晰,对人民军队的情感如此炽热,正是因为他亲历过时代的变迁,深知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尊崇,恰是老一辈知识分子“家国同构”情怀的生动写照。
《七绝·如此花和尚》则显露出先生嫉恶如仇的锋芒,字里行间满是对社会乱象的痛心与鞭挞。“向善扬名心龌龊,贪财抱女恶行多”,两句白描,如手术刀般剖开某些“假僧”的虚伪面具——他们披着“向善”的外衣,行的却是“龌龊”之事,将清净佛门变成逐利场。末句“自从寺庙成商化,哪有真僧救世佛?”的反问,更是振聋发聩。先生一生执教,信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最见不得以善为名行恶之实。在他看来,寺庙本是精神寄托之地,僧人当是道德楷模,如今却被商业浪潮裹挟,沦为逐利工具,这种对信仰的亵渎,对良知的践踏,怎能不让正直者痛心?这份尖锐的批判,没有丝毫老态龙钟的圆滑,反而透着年轻人般的锐气,正是一位老教师“是非分明”的品格体现——他或许无力改变现实,但笔锋所指,皆是对正义的坚守,对清明的期盼。
《七绝·久旱逢甘霖》又将目光投向寻常民生,字里行间满是对百姓冷暖的体恤。“中伏偏遇润荷月,酷暑连天久旱多”,起笔便点出时令之苦:中伏本是酷暑,却又逢久旱,禾苗枯槁、百姓焦灼的景象如在眼前。先生虽已退休,却始终牵挂着田间地头的收成,惦记着寻常人家的生计,这份“关心民生”的情怀,正是老教师“爱人者,人恒爱之”的职业底色。而“昨夜龙王恩赐雨,合什低首念弥陀”的转折,更是将久旱逢雨的欣喜写得真切动人。没有华丽辞藻,只用一个“合什低首”的朴素动作,便将百姓对甘霖的感恩、对丰收的期盼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既是对自然馈赠的喜悦,更是对民生安康的祝福,字里行间,满是“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仁者之心。
三首诗作,题材各异,却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一位八旬老教师对家国的赤诚,对社会的期冀,对民生的关注。这份情怀,无关年龄,无关身份,只源于一颗从未冷却的赤子之心。如今,时代在变,但先生笔下的这份坚守与热爱,依然是我们应当珍视的精神财富。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无论世事如何纷繁,都要守住内心的清明;无论身居何位,都要常怀忧民之心。这,或许就是刘文轩先生的诗作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祝愿刘老师诗心同鹤寿,佳作伴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