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屈半街的故事
商州西街深处,曾有一片宅院连绵、声名远播的家族聚居地,人称“屈半街”。这片土地上的屈氏族人,自明至清,从迁徙扎根到文武兴家,用数百年的光阴书写了一段血脉与荣光交织的家族史。
祭文择录:维公元二零二四年四月三日(一百五),我大院屈氏同族谨以香烛纸钱、烟花爆竹、面食祭献于腰市镇北街村,祭奠先祖,并悼之以文曰:
三闾后裔继世长;耕读传家永兴旺。
大院屈氏 面怀先祖 谨备礼仪,致祭坟前 惟叹我门 孰感亲恩 孰仰其贤 孝悌其德 腰市屈氏三闾后裔,名门望族.德传万年。汉初迁陕 始祖屈满 居住蒲城 邦宁邦静 二子长成 正德六年 由蒲迁商 艰难创业。户落泉村。大祖邦宁落居尧坡,育有五子,人丁兴旺。 二祖邦静 ,居在北泉,生养四子,发达名门。历代先祖 。辛勤劳作, 耕读传家, 持家勤俭 ,上仓垂顾 ,祖宗荫佑 ,五百余年 ,传世二十。
明正德六年(1511年),屈氏先祖邦宁、邦静兄弟自蒲州迁徙而来,邦宁兄迁居现腰市镇屈村,邦静弟迁居现腰市镇北街村,兄弟两后人根深枝大,发展到洛南、山阳、丹风各县,为商洛市一望族,为商洛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邦静弟于商州北乡腰市上集北街村落脚扎根。老坟那副“上联:派衍湘南家声远,下联:支分商北世泽长。横批:源远流长。”的对联,默默诉说着家族与楚地屈原后裔的渊源,也寄托着对世代绵延的期许。初至商州的屈氏,以耕读传家为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龙岗网水间勤谨度日,慢慢积蓄着家族的力量。
时光流转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屈氏族人迁至板桥大桃岔,后又辗转迁入商州州城,这成为家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嘉庆年间,族人开始经营土产杂货,凭借诚信与精明,生意日渐兴旺;到了道光年间,已形成以兄弟四人为核心的“四大旺门”,人丁繁茂,家声渐起。咸丰、同治年间,屈氏家族迎来鼎盛期——不仅置下附廓良田百余亩,更在西街构建起连片房产,经营范围扩展至多种行业。彼时西街半条街的宅院皆属屈氏,“屈半街”的名号由此传开。
发迹后的屈氏,并未耽于安逸,而是以“文武兼修”立家。家族大兴土木整修庭院,更特意开辟私塾与习武操场,鼓励子弟读书练武。这份远见,很快结出硕果:族中不仅涌现出文才出众者,如大清优贡国子监太学生屈孝纯,以笔墨书香延续文脉;更成就了“武举世家”的美誉,其中屈鐘清与父亲的“父子武举”佳话,至今仍在商州流传。
相传当年屈鐘清的父亲高中武举后,全族欢腾。他与商州北街村的屈氏老户宗亲商议,要为北街屈氏家庙悬挂匾额。那日,北街宗亲出迎三十里至板桥街,西街屈氏相送三十里亦至板桥街,两队人马汇合后同赴宗庙,大摆宴席,盛况空前。仪式上,年少的屈鐘清望着即将悬挂的匾额,对叔父直言:“把我父亲的匾额挪一挪,给我明年中的匾额留个位置。”叔父欣然应允:“好!定给侄儿留着,盼你明年高中!”次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开恩科,屈鐘清果然不负众望,一举中举。家族再度敲锣打鼓,循旧礼迎送匾额,荣光更胜往昔,成为商州街头巷尾热议的美谈。
昔日的屈家官宅,坐北向南,占地千余平方米,西距大云寺仅五十米。街门正中悬挂的“三闾之家”牌匾,既是对屈原先祖的追怀,也是家族文脉的彰显。宅院内,几十间百年古建筑静静矗立,道光、咸丰、光绪年间的十余块功德牌匾见证着家族的荣耀,武举练功的石锁、养鱼的石鱼池等古物,更是那段文武兴家岁月的鲜活印记。
如今,清明时节,屈氏后裔仍会齐聚大院,恭祭先祖。祭文中“耕读传家,天道酬勤”“大学毕业,层出不穷,各界翘楚,屈指可数”的字句,既回望先祖“初创大院,占地十亩”的艰辛,也骄傲于后辈在新时代的奋进。从明正德年间的迁徙扎根,到清代“屈半街”的文武辉煌,再到今日的生生不息,商州屈氏的故事,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记忆,成为一曲关于传承与奋进的悠长歌谣。腰市原闵村现泉村严五四,干部退休后酷爱收藏,将改造西街时折除的屈氏祖产遗存的格子门、格子窗、石牛槽,练武的石锁子,门墩,石狮子及明清家具等收购收藏放置三套房,部分捐赠给博物馆,有兴趣的同行观赏交流,用文物讲述当年的故事,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