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忠骨映汗青
——铁七师在襄渝铁路牺牲烈士墓葬群考
原铁道兵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2017年、2019年和2022年,我曾三次重返襄渝线。每一次,都必定到烈士陵园看望那些为修建襄渝铁路牺牲的战友,为他们祭扫陵墓,在墓地肃立默哀、致敬。

在达州红军烈士陵园里,安葬着两位我熟知的战友。一位是一等功英雄杨小毛烈士,他是贵州铜仁1969年兵,生前是铁七师三十三团九连战士。在修建襄渝铁路华蓥山1号隧道时,突发塌方,他毫不犹豫地推开身边战友,自己却被埋在塌方之下,壮烈牺牲。当时我在隧道口开压风机,亲眼目睹他的遗体从隧道被抬出——浑身裹满泥浆,混着鲜红的血液,头部被严重挤压……这一幕,成为我一生难以忘怀、挥之不去的记忆。

另一位是我的同乡战友陈池华烈士。他牺牲于达县“文革”时期,被造反派流弹击中而不幸遇难。
在襄渝铁路的建设历程中,铁七师的身影坚定而伟岸。他们从成昆线转战而来,肩负着打通西南交通命脉的重任,在襄渝铁路西段和中段,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留下了一座座庄严肃穆的烈士墓葬群。这些墓葬群,是对逝去英烈的深切缅怀,更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鲜活见证。
1969年,铁七师奉铁道兵转军委命令,从成昆线紧急向襄渝线转移。短短数月内,大批连队奔赴新战场,仅留少数力量完成成昆线收尾工作。抵达襄渝线后,师机关驻扎在四川省达县城北,31团、32团、33团、34团、35团也迅速在沿线展开布局,全面投入紧张的施工建设。
施工过程中,铁七师遭遇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挑战。1971年,两场重大事故给铁七师带来沉重打击:5月17日,大成隧道突发洪水倒灌,凶猛的洪水瞬间吞噬32名战士的生命;11月12日,师铺架队在楼房沟大桥架桥时,胜利型130号架桥机突然倾覆于24米深的桥下,19人壮烈牺牲,带队的副指导员也不幸罹难。11月28日,34团年仅17岁的战士周应卿,又从31米高的大桥桥墩上坠落身亡。这些惨痛的事故,让铁七师承受巨大悲痛,但他们并未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地投身铁路建设。
为铭记这些为铁路建设捐躯的烈士,铁七师在达州建立了以师为单位的烈士陵园,起初名为“达州烈士陵园”,主要安葬铁道兵烈士。陵园内碑文记载详实,籍贯、牺牲原因、牺牲时间等信息一应俱全,这在当时众多烈士陵园中十分难得。早期的达州烈士陵园,是铁七师为纪念牺牲战友精心打造的安息之所,每一座墓碑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达州烈士陵园经历了变迁。当地政府对其进行大规模建设后,更名为“达州红军烈士陵园”。如今,从新建的建筑设施及烈士英名墙来看,铁道兵的元素已难觅踪迹。尽管工作人员表示铁道兵烈士墓均在原地未动,但烈士陵园整体氛围和标识的改变,仍让前来缅怀的铁道兵战友和后人心中五味杂陈。
据不完全统计,铁七师在襄渝线上牺牲的人员达203名。其中,有两名一等功烈士:杨小毛安葬于达州烈士陵园,成求仁长眠于大竹烈士陵园。达州烈士陵园(现达州红军烈士陵园)内安葬着102名铁七师烈士,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为共同的使命汇聚于此,将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这些烈士中,有的在隧道施工时遭遇塌方牺牲,有的在桥梁建设中因意外事故献出宝贵生命。

除达州烈士陵园外,大竹县烈士陵园安葬着43名铁七师烈士,他们为这片土地的铁路建设奉献了一切,如今在此接受人们的敬仰与缅怀。另有31名烈士因各种原因散葬各地,安葬地至今不详。他们的事迹或许鲜为人知,但为襄渝铁路建设做出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此外,宣汉县毛坝烈士墓(陵园)安息着4名铁七师烈士,安康烈士陵园有10名,安康烈士陵园汉滨区零散烈士墓集中迁建区有1名,重庆市合川区清平镇烈士陵园有3名,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有1名,四川省万源烈士陵园有8名。

这些分布在各地的烈士墓葬,见证了铁七师在襄渝铁路建设过程中的艰辛与付出。他们的足迹遍布铁路沿线,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篇章。铁七师在襄渝铁路建设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这些烈士墓葬群,不仅是他们的安息之地,更是一座座精神丰碑。我们应当妥善保护这些墓葬群,传承和弘扬铁道兵精神,让后人铭记那段历史,铭记这些为国家建设献出生命的英雄们。

作者余开华,1969年至1973年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责编:槛外人202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