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照山河——记淞沪会战殉国将领李伯蛟
一罗培永
1937年深秋的上海,黄浦江畔的硝烟浸透了寒意。在罗店至月浦的阵地前沿,一位身着戎装的将领正俯身查看战壕工事,他布满血丝的双眼紧盯着日军炮火袭来的方向,沙哑的嗓音不断叮嘱士兵:“守住阵地,就是守住身后的家国。”这位将领,便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8军63师187旅旅长李伯蛟。数日后,他将在这里用生命践行对民族的誓言。
李伯蛟的早年经历在史料中记载寥寥,却处处透着军人的刚毅底色。他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耕读家庭,自幼听闻先贤报国故事,心中早早就埋下了家国大义的种子。成年后,他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陆军军官学校,在军校中以刻苦耐劳、战术素养扎实著称。毕业后,他从基层军官做起,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里,始终坚守“军人应以保境安民为天职”的信念,所部军纪严明,深受百姓爱戴。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的铁蹄踏碎了神州大地的宁静。李伯蛟时任187旅旅长,当接到开赴上海参战的命令时,他正在浙西整训部队。在动员大会上,他脱下军帽,望着台下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声音铿锵有力:“日寇犯我疆土,杀我同胞,今日我辈军人,唯有以死相拼!若我牺牲,诸位务必继续战斗,直至将侵略者赶出中国!”这番话让全旅将士热血沸腾,纷纷写下血书,誓与阵地共存亡。
同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这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李伯蛟率领187旅奉命驻守月浦地区,这里是日军沿长江南岸推进的关键节点,也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日军凭借海陆空立体火力优势,对中国军队阵地展开疯狂轰炸,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阵地上的工事不断被摧毁,泥土与血肉混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与血腥。
在这样的绝境中,李伯蛟始终坚守在指挥岗位上。他拒绝了参谋人员将指挥部后移的建议,在前沿掩体中沉着调度:哪里出现缺口,他就亲率预备队补上;士兵伤亡过大,他便带头拿起步枪与日军近战;夜间则组织突击队,摸进敌营炸毁工事。一次战斗中,日军突破左翼阵地,他提着大刀带领警卫排冲锋,刀光闪烁间砍倒数名日军,硬生生将阵地夺回。战士们见旅长身先士卒,士气大振,一次次将敌人的进攻打退。
10月中旬,日军增派精锐部队发动新一轮猛攻,187旅防线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此时,全旅官兵已连续激战两月,伤亡超过七成,弹药也所剩无几。10月24日拂晓,日军在坦克掩护下再次冲锋,李伯蛟站在战壕顶端指挥战斗,警卫员拉他隐蔽,他却挥手道:“我在这儿,弟兄们才敢拼命!”话音未落,一颗炮弹呼啸而至,在他身边轰然爆炸。硝烟散去后,这位始终冲锋在前的将领倒在了血泊中,手中仍紧握着望远镜,目光望向日军来袭的方向。
李伯蛟牺牲的消息传到后方,部队将士悲痛欲绝,他们高喊着“为旅长报仇”的口号,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守住了阵地。当地百姓冒着炮火将他的遗体抢运下来,发现他的军装口袋里还揣着一封未寄出的家信,信中写道:“今战于沪上,明知必死,然国难当头,义不容辞。若吾身亡,勿为吾悲,当教吾儿勿忘国仇家恨,长大亦做保国卫民之辈。”
如今,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英烈墙上,李伯蛟的名字与万千殉国将士并列,熠熠生辉。他或许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担当。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正是无数像李伯蛟这样的普通人,放下对小家的眷恋,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长城。他们的牺牲,如同一颗颗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在黑暗中前行的道路,也让我们永远铭记:和平来之不易,英雄不容遗忘。
烽烟万里锁淞沪
劲旅临危志未降
弹雨枪林身是盾
丹心碧血骨为墙
阵前已抱殉国志
笔下犹存教子章
七十年来江月在
长随忠魂照四方
